柳 英
(天津城建大學圖書館,天津 300384)
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盤活用好存量資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適用性的重要舉措;[1]也是貫徹民主、參與、共享、責任等現代教育治理理念,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2]當前,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已基本形成共識,國家政策也給予了明確支持,而如何創新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則成為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詩和遠方”走到了一起,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以下簡稱“文旅融合”)成為社會各界廣泛討論的熱點問題。2018年7月,全國文化和旅游工作座談會召開,確立了“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文旅融合總思路。2019年兩會期間,文化和旅游部部長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通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更加富有魅力。[3]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一年以來,文旅融合的思路日漸明朗,加快優質文化資源向優質旅游資源的轉化、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和多業態旅游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必然選擇。高校圖書館是高等院校文化資源的匯集地,高校圖書館探索文旅融合也可為高校圖書館助力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新思路。
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大背景下,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促進和保障下,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責任日益凸顯。然而,盡管有了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高校圖書館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依然存在熱情不高、內驅力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數高校圖書館將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視為一項單純的社會責任,實際上也并未從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獲取自身發展的助力。從這一角度來看,如何使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真正成為于公眾和高校圖書館皆有利的事業,這是我們當前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而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正是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總體而言,文旅融合對高校圖書館具有兩方面積極意義:
資源與服務是高校圖書館生存與發展的兩大命脈,資源建設和服務創新也因此成為高校圖書館長期的發展方向。高校圖書館是各類型文獻信息的匯集地和高等院校的文化中心,在資源規模上極具優勢;高校圖書館集聚了大量的專業人員,為創新服務方式儲備了人才力量。因此高校圖書館在資源開發與建設、服務內容和形式創新上都還有很大空間。目前,困擾高校圖書館發展的主要問題是開發哪些資源、如何創新服務等。文旅融合在這些問題上為高校圖書館指明了一個方向,那就是開發文化資源,尤其是特色地方文化資源,將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旅游資源,形成高校特色的旅游業態,并通過這一創新性的公共服務形式不斷提升高校圖書館的影響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等教育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板塊之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重點問題。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內涵可理解為:順應時代變革的要求,以實現教育現代化為目標,以構建高校內外部新型關系為核心,以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為切入點,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形成政府宏觀管理,大學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多元共治共享格局,更好地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更好地激發每個學校的活力,更好地發揮全社會的作用。[4]高校圖書館作為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治理方式的革新中也離不開社會的廣泛參與。通過高校圖書館的文旅融合,不僅可以將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推廣到更廣大的公眾范圍內,提升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還可借此提升高校圖書館乃至高等院校的公共參與水平,借助公眾對高等教育的反哺作用,推進高校圖書館和高等院校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
“文旅融合”概念雖新,但高校圖書館在文旅融合方面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思考和探索,可分為研究層面和實踐層面兩個方面。
高校圖書館將資源、服務與旅游業發展結合進行研究的活動開始的較早,綜觀這些研究成果,可分為三個主要的研究主題:①高校圖書館旅游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建設。如李小麗《高校圖書館旅游信息資源開發初探》,文章就高校圖書館如何開發旅游信息資源,服務旅游產業進行了探討,認為高校圖書館在旅游信息資源開發中具備保存傳統文化、文化服務、文化展示和文化研究等優勢,可以從為旅游經濟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為旅游科研做好咨詢服務、培養高素質旅游人才、建立地方文獻中心和整合旅游資源信息庫等五個方面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助力。[5]②民族地區、旅游地區高校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與服務。如尹美菊、蔡瑾《論旅游地區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王遠康《論烏江流域地區高校圖書館旅游資源特色館藏建設》、崔藎《西藏高校圖書館文化旅游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策略研究》等,其中崔藎在其文章中提出了西藏高校圖書館開發、利用文化旅游信息資源的六大策略,包括聯合開發文化旅游信息資源,建立文化旅游網站;充分開發、利用地方文獻,發揮其對文化旅游的重要作用;開發、利用館藏古籍資源,為西藏文化旅游服務;利用民間諺語、民間故事等,使自然景觀、景點具有文化色彩;挖掘、利用西藏藝術作品中的文化內涵,推動西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共建、共享西藏文化旅游信息資源并數字化,為深化西藏旅游層次服務。[6]③高校圖書館旅游功能開發。如徐瑾、王珂《高校圖書館公共關系的應用與旅游功能的開發——以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文章認為高校圖書館是一個與公眾有著廣泛聯系的社會中介組織,公共關系本身就是高校圖書館工作中的一部分,高校圖書館應開發旅游功能,促進旅游業和圖書館業和諧發展。文章還具體提出了“利用知名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進行旅游開發、利用圖書館的旅游環境和背景要素功能、開發圖書館文化專題游、開發圖書館旅游休閑功能、在重要的風景名勝地設立旅游專業性圖書館或著名圖書館的分館”等設想。[7]
上述三個主題中,前兩個主題關注利用高校圖書館傳統的信息服務優勢為旅游業發展提供助力,嚴格來說并未將高校圖書館視作文旅融合的主體;第三個主題探討了高校圖書館旅游功能的開發、文化資源向旅游資源的轉化等問題,是探索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的一次研究嘗試。
目前,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在以文旅融合的形式開展公共服務方面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并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本文選取國內的武漢大學圖書館和國外的牛津大學圖書館文旅融合實踐做簡要介紹。
3.2.1 武漢大學圖書館
武漢大學圖書館以其歷史悠久、藏書豐富、建筑宏偉、環境幽雅而聞名于世。圖書館源始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自強學堂圖書室,1917年正式建館,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1935年啟用坐落在東湖之濱、獅子山頂的老圖書館大樓。武漢大學圖書館老館及其周圍的建筑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武漢大學老圖書館由美國建筑師開爾斯主持設計,開爾斯先生1907年從麻省理工學院建筑專業畢業,不僅有扎實的西方建筑學理論基礎,也深入了解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在建筑造型方面,武漢大學老圖書館的外觀為中國傳統殿堂形式,中部主體建筑為八角歇山式屋頂,頂層有樓梯環形走廊,四角的副樓為多層歇山頂。在四角副樓的襯托下,主樓顯得更加宏偉,而建筑整體也更加穩重。[9]武漢大學老圖書館是武漢大學的至高點,前面就是櫻頂、老齋舍、櫻花城堡等景點。武漢大學老圖書館現已作為校史館使用,每周二、四、六下午開放參觀,櫻花開放期間增加上午時段開放時間。校外人員通過預約后憑相關證件入館,館內有志愿者擔當中英文講解員。武漢大學老圖書館一樓承擔了“珞珈講壇”的功能,不定期邀請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公認的知名學者等作為講壇的嘉賓。負一樓、四樓和五樓為校史展區,分為通史展和專題展兩部分。通過文字、實物、圖片、多媒體、虛擬影像等多種方式,再現從1893年創辦湖北自強學堂至今的120年辦學歷程。
3.2.2 牛津大學圖書館
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ies)擁有歷史悠久的華美建筑,是牛津大學的智慧象征,曾為電影《哈利·波特》的取景地。博德利圖書館同時也是英國五座法定的呈繳本圖書館之一,負責收存英國境內的所有出版物。博德利圖書館由多棟建筑組成,其中歷史最悠久的老博德利圖書館是英國哥特式建筑的代表。[10]博德利圖書館是經英格蘭旅游局(Visit England)官方認定的可供公眾參觀和游覽的場所,同時也是該機構認定的具有質量保障的游覽場所。博德利圖書館充分發揮其在館藏資源、歷史建筑和特色活動上的優勢,每年吸引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公眾造訪圖書館,并通過展覽和講解服務向公眾展示牛津大學文化資源。博德利圖書館每年推出大量的特色展覽活動,公眾可通過博德利圖書館官網查詢進行中的展覽和即將推出的展覽活動,根據感興趣的展覽推出的時間來規劃參觀活動。為提升參觀質量和展覽效果,博德利圖書館向造訪圖書館的公眾提供講解服務。具體而言有兩種方式,一是預定導游,二是租用音頻設備。導游服務根據不同的游覽路線可分為30分鐘、60分鐘和90分鐘游覽講解三種,公眾可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公眾除了可以通過講解服務了解博德利圖書館當下的展覽、建筑歷史、館藏資源等內容外,還可在布萊克威爾廳的博德利咖啡館內短暫休息和用餐,在博德利紀念品商店購物。一般而言,博德利圖書館的公眾參觀活動是面向11歲及以上的公眾的。為滿足兒童及家庭參觀的需求,博德利圖書館還專門推出了“托馬斯·博德利的歷史軌跡”活動,免費向兒童和家庭提供展覽和觀光服務。[11]
當前,全域旅游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發展全域旅游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傳統景點模式下旅游有效供給不足結構性問題的有力措施。同時為提升旅游品質、走內涵式旅游發展道路,推進文化資源向旅游資源的轉化也成為必然。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可以有所作為,且理應有所作為。結合自身情況,高校圖書館開展文旅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廣義的研學旅游泛指所有涵蓋滿足求知欲的旅游資源,離開現居地,踏上異地尋求知識的旅途。[12]高校圖書館是知識的匯集地,理所應當可以成為滿足求知欲的旅游資源。研學旅游是旅游業與教育業融合發展的創新形式,充分發揮了二者的最大功效,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形成了大量的旅游品牌。高等院校是研學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高校圖書館又是高等院校知識資源的中心,因此以高校圖書館為主體開發研學旅游資源不僅具備可行性,同時在豐富資源與服務、提升社會影響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旅游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跡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從上述三個目的來看,高校圖書館在收集地方傳統文化信息資源方面具備優勢,其收集的歷史類、方志類等地方文獻中全面系統的記錄了所在地的傳統文化;高校圖書館往往還是文化名人聚集或造訪過的地方,很多高校圖書館至今還有文化名人的故事流傳或遺跡留存;高校圖書館常年開展的文化活動眾多,在公共文化服務的背景下,很多活動面向社會開放。因此,高校圖書館具備了滿足文化旅游目的的資源和活動,文化旅游也可成為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的一種方式。
觀光旅游是現代旅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觀賞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社會風情等獲得美的享受和擴大眼界、增長知識為目的的一種旅游形式。[13]綜觀國內外的高校圖書館,有不少高校圖書館在景觀、建筑方面獨樹一幟、極具特色,成為游客喜愛的觀光目的地,通過與高等學校校園風光的結合,往往成為令人向往的人文景觀。上文提到的武漢大學老圖書館觀光活動就將建筑人文景觀與櫻花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觀光活動則是將建筑人文景觀與歷史文化發展相結合的典范。隨著大眾對旅游活動中歷史、人文要素的日漸重視,和高校圖書館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高校圖書館勢必將成為觀光旅游的一個重要目的地。
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是深化旅游業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全域旅游,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適用性的有力舉措;是提升高校圖書館和高等院校共建共治共享水平,促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力抓手;是深挖高校圖書館資源潛力,激發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活力的有力引擎。因此,從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支撐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和高校圖書館創新發展三者結合的角度,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具備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