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貽發,羅昭賓
(都昌縣農業農村局,江西 九江 332600)
縱觀我縣棉花生產歷史,每次品種的更新都帶來了良好的增產效應,1952年以陸地棉品種岱字15號取代了中棉(土棉),棉花單產由建國前5kg提高到25kg;1965年以洞庭1號和鄂光棉取代了岱字棉,單產從25kg提高到37.5kg;1972年普及徐州142,實現一縣一種,1981年單產達到了42.5kg;1982年起,連年超50kg;1994年普及泗棉3號,并建立了良繁基地,單產猛增到75kg;2001年起,逐步以雜交抗蟲棉取代常規棉,三年內單產由75kg快速提高到110kg,在全縣范圍內出現了不少130kg的垅坂、150kg的農戶、200kg的田塊,植棉效益直線上升[1]。
雜交抗蟲棉品種結鈴性強,個體優勢明顯,植株生長穩健,“兩長”矛盾協調,增產效果十分顯著。增產的主要因素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單株結鈴性強:從1999年和2018年兩年的棉花田間觀察資料分析,1999年泗棉3號單株結鈴16.5個,成桃5.7萬/667m2;2018年鄂雜棉10號單株結鈴45.8個,比泗棉3號多29.3個,萬桃8.5萬/667m2,比泗棉3號多2.8萬,增49.1%。
(2)前期上桃快:1999年泗棉3號的伏前桃為1.6個,成桃0.55萬/667m2;2018年鄂雜棉10號伏前桃達13個,比泗棉3號多11.4個,畝成桃2.4萬,比泗棉3號多1.85萬,增336.4%。
(3)單鈴重較大:泗棉3號等常規棉品種平均單鈴重為4.7g左右,常規抗蟲棉(33B、國抗系列品種)平均單鈴重一般在4g左右,而雜交抗蟲棉(鄂雜棉10號、湘雜棉3號等)一般平均單鈴重都在5.5g以上。
(4)植株生長穩健:由于雜交抗蟲棉前期對棉鈴蟲、棉金剛鉆等害蟲的抗性非常強,基部果枝的結鈴率很高,植株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過渡平穩,較好地克服了由于前期座桃慢而引起初花期瘋長、造成“高、大、空”現象,穩產性非常好,田間管理要求低。
當前所推廣的雜交抗蟲棉品種纖維內在品質比較好,一般纖維長度都在29~31mm之間,馬克隆值4.5~5之間,比強度較高,適合40支精紗以上的紡紗要求。再加上雜交抗蟲棉對棉鈴蟲、紅鈴蟲的抗性較強,蟲口花、僵瓣花比例很低,纖維色澤比常規棉要好得多,雜交抗蟲棉的推廣對棉花纖維品質的整體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通過2017年冬季對100戶農戶的典型調查,雜交抗蟲棉與常規棉相比,生產成本明顯降低。一般可節省農藥60元/667m2、減少打藥投工8~10個,折合工資150元左右,扣除種子所增加的30元投入,節約生產成本180元/667m2。
通過對1 0 0戶農戶的典型調查數據表明,2014年我縣平均籽棉單產280kg/667m2,折合皮棉單產109.2kg/667m2,比推廣前的75kg/667m2增產34.2kg/667m2,按價13元/kg計算,增值444.6元/667m2,加上節支180元/667m2,雜交抗蟲棉比常規棉節本增效634.6元/667m2。全縣12萬棉花年增效7495.2萬元/667m2。
雜交抗蟲棉的個體優勢明顯,單株結鈴性強,密度安排上應該考慮在充分發揮個體優勢的前提下增加群體。提倡單畦等行種植,一般情況下的適宜密度為:丘陵旱地2000~2200株/667m2,建議持距1m左右、株距0.30m,可灌旱地1800~2000株/667m2,建議行距1.1~1.2m、株距0.30m,平原洲地和水改旱棉田1500~1800株/667m2,建議行1.2m、株距0.35m。
雜交抗蟲棉的增產潛力大,對肥水要求比常規棉高,尤其是對氮素和鉀素的要求明顯高于常規棉。按照單產300kg/667m2籽棉的目標產量,一般應施足餅肥50kg/667m2、尿素40kg/667m2、磷肥30kg/667m2、氯化鉀20kg/667m2、硼肥、鋅肥各0.5kg/667m2。對水分的管理要求做到前期無漬害、中后期不干旱,灌溉必須搶在旱相露頭之前,做到“灌豐收水,不灌救命水。”灌溉方法上做到“夜灌、溝灌,”反對晴熱中午大水漫灌。
與常規棉相比,雜交抗蟲棉結鈴性強,單株座桃多,植株負擔重,營養生長相對偏弱,生殖生長相對旺盛。因此,在化控的劑量上應該比常規棉輕。一般情況下只宜輕控或不控,最高化控劑量每次不宜超過25%助壯素5ml,全生育期內化控總劑量不宜超過12ml25%的助壯素。
目前所推廣的雜交抗蟲棉,均為轉Bt基因抗蟲棉,對棉鈴蟲、紅鈴蟲、金剛鉆等靶標性害蟲的抗性比較強,而對棉蚜蟲、棉盲蝽、紅蜘蛛、葉跳蟲、斜紋夜蛾等非靶標性害蟲則無能為力。而對靶標性害蟲的抗性生長后期明顯弱于前期。因此在防治上必須掌握這些特性,針對性搞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