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靜云
(中共鎮遠縣委黨校,貴州 黔東南 557700)
大嶺村歸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江古鄉管理、毗連西景山村、屏岫村,水美,空氣清新,廣聚人氣,歷史悠久,但因土地資源貧乏,且一直是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產業結構單一,群眾增收困難,屬江古鎮深度貧困村之一。
理論學習方面:今年以來村黨支部結合推進“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認真抓好黨內的組織生活“三會一課”常態化開展,深入村寨組織黨員、組干、群眾召開院壩會等模式,目前共組織開展集中宣講會3次,院壩會議15次,培訓黨員群眾300余人次。
實踐結合方面:結合當前脫貧攻堅工作任務,大嶺村支部班子堅持“分工協作”的院子,將全村分為6個片區進行管理,由村支部班子具體主抓各項脫貧攻堅工作,層層抓落實,防止出現責任虛置、責任不清的現象。黨支部書記作為黨建的第一責任人,統籌調度全村黨建促脫貧工作推進。經常性開展碰頭會、協商會解決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通過參與到脫貧攻堅產業覆蓋、組組通、人飲、危房改造、人居環境提升等一系列民生工程中來,也進一步增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確保在有限時間內,用有限的資源,解決更多的問題,完成更高的目標。
(1)通過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企業+農戶”的扶貧發展模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2017年成立了鰲嶺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量化扶貧資金、上級部門扶助、群眾土地資金入股等投入方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7年4月,村支部班子經過充分研討,利用省殘聯幫助資金50萬元,鎮級量化扶貧資金15萬元,結合馬棚半坡片區水利資源豐富,距岺鞏縣城近等條件優勢,通過村級扶貧專業合作社發展大棚蔬菜種植項目,目前產值達16萬,通過保低分紅和勞力收入帶動貧困戶67戶。
(2)認真抓好鎮級扶貧養殖產業項目落實,結合鎮級肉牛、生豬主導產業推動,宣傳動員貧困94戶養殖肉牛95頭、生豬68頭,動員10戶辦理“特惠貸”入股文化園廣場建設,年底實現戶保底收益3500元,量化扶貧資金吸引11戶貧困戶入股興盛公司實行保底收益。
大嶺村土地面積人均不足667m2,土地破碎零散,可用耕地面積較少,單一靠發展傳統農業很難提高群眾收入,全村勞動力980余人,貧困戶勞動力360余人。村黨支部通過爭取省殘聯項目培訓經費10萬元,組建了大嶺村貧困勞動力實用技能培訓班,配備了后勤保障食堂,聘請科技人才12人次進行種養殖專業授課,課程主要涉及蔬菜種植、水產養殖、蜜蜂養殖、肉牛生豬山羊養殖等方面。自開班以來共開展殘疾人實用技能培訓2期78人,貧困勞動力實用技能培訓2期培訓82人,在開班期間開展扶貧政策宣講,圍繞扶貧扶志與當前產業發展,動員貧困勞動力積極參與產業發展和外出務工。
近年來,村黨支部在省殘聯幫助下,先后組織村兩委班子外出學習“塘約經驗”、“十戶一體”基層社會管理模式,村支部結合村情寨情實際,選取了馬棚、半坡作為十戶一體社會管理模式率先推動,推選出現彭權、彭禮廣等作為戶長,帶動當地群眾抓基礎設施建設、抓產業發展,抓人居環境衛生整治、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群眾謀發展促脫貧攻堅熱情空前高漲,各項工作得到有效落實,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在此基礎上,總結馬棚、半坡十戶一體社會管理經驗,進一步在全村范圍內進行推廣,全村基層基礎工作得到進一步夯實。
大嶺村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幫助下,在黨組織的引領下,重抓黨建工作,促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其中經驗值得重視,但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可小覷。
(1)村支部班子綜合素質有待提升。班子在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過程中,難免因能力問題,對政策沒有吃透,一些問題得不到圓滿的解決,工作管理中做得不夠精細化。
(2)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思路有待進一步拓寬。在抓黨建促脫貧過程中,對抓黨建促脫貧亮點打造市場風險的預估,產業化發展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1)進一步凝聚力量,充分發揮村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抓好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經常性組織黨員干部開展黨性教育和學習先進理論思想,集中主要精力謀劃好黨員精細化管理、發揮好黨員在公益事業建設、產業發展、服務群眾等方面模范先鋒作用[2]。
(2)在現有基礎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實體產業,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政策扶持,找準市場渠道,鞏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發揮黨建促脫貧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