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印弟,李 蕾
(鹽湖區農業農村局,山西 運城 044000)
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備受社會關注。農藥殘留超標是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無法保證的重要因素。加強農藥監管是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切入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能用全世界7%的耕地解決全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化肥農藥起到的作用要占到40%。所以要想農業生產好,真的缺不了農藥。那農藥由誰監管,怎樣監管就值得我們思考。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指出,保證人民群眾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是農業部門的首要職責。因此加強農藥監管,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毫無疑問是農藥監管的主體。
農產品質量安全,核心問題是解決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而解決農藥殘留務必要完成以下任務。一禁用、限用農藥的生產與流通;二農藥的過量使用;三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四農產品殘留檢測;五高殘留農產品的市場監管等。
“推進質量興農,確保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加強農藥監管。農藥監管既包含農藥生產者又包含農藥經營者;既包含農藥使用者又包含農產品本身;既包括農藥生產過程又包括農藥使用過程。因此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農產品都是農藥監管的對象。
農藥監管的一端是農藥生產,一端是農藥使用。按照“沒有生產就沒有銷售;沒有銷售就沒有使用”的思路,對農藥生產環節進行源頭事前監管,是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手段。同時對農殘超標的農產品進行倒查,通過追溯體系,對農藥產品進行事后追責,也是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手段。
農產品監管的一端是農業生產,一端是市場流通。“按照農民不違規使用農藥,就不會有農殘超標農產品;沒有農殘超標農產品,就不會安全隱患”的思路,做好農藥的投入使用監管,是源頭監管。建立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是對農產品流通環節的事后監管。
5.1.1 違規生產 農藥生產必須取得資質,而無證無照違法生產是造成禁用、限用農藥流入市場的主要原因。取締從事非法生產與流通的企業,應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與工商行政主管部門配合,重點進行查處。涉及違法犯罪的,還應通過“行刑銜接”由公安部門進行嚴厲打擊。
5.1.2 添加隱性成分 為了增強農藥的防治效果,個別農藥生產企業違規在農藥中添加隱性成分,而隱性成分大多為違禁成分,這是目前農藥監管的難點之一,也是監管的重點之一。對添加隱性成分的查處,應是今后農藥監管的主要工作。在隱性成分的檢測與定性上,需強化科學檢測,明確處罰標準。
5.2.1 嚴厲查處禁限用農藥的經營行為 對禁限用農藥實行統一進貨、統一儲備、統一使用、統一廢棄物回收,實現網格化監管,加大力度打擊限制使用農藥的違規使用行為。
5.2.2 明確限用農藥經營資格 按照新頒布實施的《農藥管理條例》相關規定,對農藥經營戶進行資質確認。普通經營門店,一律不得購進、銷售國家明文規定的禁用、限用農藥。經營限用農藥的門店,必須取得省級經營許可。
5.2.3 建立農藥銷售臺賬 加強農藥經營門店的監管,嚴格落實限制使用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制度,做到購進有手續、銷售有登記、使用有記錄。
5.3.1 規范農業生產技術規范流程 各級地方政府,應根據產業結構特點和農業生產條件,制定相應的農業技術規范流程等地方性標準化文件,規范農藥使用行為。解決違規使用禁用、限用、超量使農藥問題等現象。
5.3.2 依靠“三品一標”示范帶動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目前還沒有對一家一戶生產者(農民個人)違規使用農藥的處罰規定。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三品一標”生產基地的示范引導作用,鼓勵、支持新型農業主體申報“三品一標”認證。
5.3.3 加強面源污染治理 農藥過量使用以及農藥廢棄包裝物監管不力,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而面源污染也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面源污染治理需要各級地方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如農藥廢棄物的回收、銷毀都應當給予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5.4.1 產地農藥殘留檢測準出 農產品質量安全只有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出制度,才能從源頭上凈化市場。各級地方政府在建立地方性農業標準的前提下,推行監測制度、完善檢測設備,通過科學的手段,對農產品實施嚴格的農殘檢測,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發放市場通行證。
5.4.2 市場農藥殘留檢測準入 應當鼓勵各地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建立農產檢測準入制度,對于農殘超標的農產品進行統一封存或銷毀。
5.4.3 第三方平臺追溯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已經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但是很多追溯體系是以自建形式為主缺乏公信力。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支持、鼓勵社會資金介入,建立第三方追溯平臺。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涉及行業多、部門多有條件的可組建綜合執法機構。對違規農藥產品和有質量安全的農產品實行季節性抽檢和隨機抽檢。對明顯違犯法律、法規的產品或行為人進行嚴厲處罰。加強對農民進行法律、政策的教育和技術培訓,強化生產指導和服務,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以及農業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