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效禹
(凌海市農業農村發展中心,遼寧 錦州 121200)
(1)在科技飛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科技人才更應該被重視。當前,正在大力實施現代農業技術人才支撐計劃、通過陽光工程培訓項目培訓農村勞動力、進行農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培訓、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計劃、百千萬大中專生農業畢業生等人才培養工程。加強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等三支人才隊伍建設,形成一支知識豐富、留得住、用得上、結構合理的農業農村科技人才隊伍。
(2)要重人才使用,人才培養 。隨著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凸顯,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但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仍未納入人們的視野,具體到人才開發上就是“重使用輕培養”的問題,任由發展,必然會導致人才知識逐漸老化,創新能力持續減弱,進而影響農業科技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要重引進優秀人才,充分利用現有人才。
(3)建立多渠道培養人才的機制
2012年,遼寧省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會議上我們了解到凌海市推廣體系人員存在諸多問題。據調查:凌海市實際從事種植業技術推廣人員125人,其中農業院校畢業和有農業專業職稱的65人,非專業和無職稱的60人,本科學歷17人,專科學歷80人,中專及以下28人,年齡在30歲以下7人,30~50歲96人,50歲以上22人。從上面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從事農技推廣工作人員比例低、在編在崗素質低、而且在編在崗非專業、在編不在崗人員存在過多,他們越來越不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的要求,難以滿足從事主導產業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農民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需求。
上述問題的存在,凌海市委、市政府,凌海市農村經濟發展局領導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根據凌海農業生產特點,從實際出發,合理制定崗位責任,明確農技人員的工作職責、工作范圍、服務對象及服務內容,來確定工作指標和任務要求。全面實現以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為主要模式的工作制度,從而形成農技人員帶示范戶、再通過示范戶帶動輻射周邊戶的工作機制。提高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農民科技培訓工作、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等的支持力度。現如今,凌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所有專業技術人員全部具備本科學歷;鄉級具有本科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也占50%;其余的農技人員具有相應的專業學歷,或者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專業考核培訓,達到相應的專業技術水平,方可參與崗位競聘。真正體現出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重視農業的程度,重視農業必須要提高農技人員素質、水平,并保持各種專業的人員比例合理。去年至今,累計開展農民科技培訓4850余場次,培訓農技干部及農民80萬余人次。
從凌海實際出發,廣泛征求鄉鎮、村、農民,農技推廣工作者的意見,實行農技人員包村到戶制度。例如:大凌河和金城兩個鄉鎮蔬菜種植面積大,并且有全國知名的“百合小菜”企業,安排蔬菜站和植保站的技術人員進村入戶,落實到人。石山和謝屯是兩個玉米種植鄉鎮,推廣站、土肥站和植保站技術人員承包了這兩個鄉。玉米抗旱“坐水種”是凌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金素榮在抗旱實踐中摸索出的一項農民易接受、應用效果好、農戶接受度高的抗旱保苗措施。尤其在我地區的西北山區旱區,春旱導致農民“不坐水”種地就出不全苗,通過該技術可實現“沒雨可保苗、有雨可促豐收”。高級農藝師金素榮利用這一技術去年讓石山鎮石南村的466.67hm2地有一半進行了‘坐水種’,出苗率高出10%以上。采用玉米‘坐水種’技術和使用大農機,去年實現增產100kg/667m2,純利潤超過200元/667m2。值得稱道的是,縣農技人員定期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通過商務短信系統發送農技信息10萬多條,全年散發農技宣傳材料2000余份,將辦公地點搬到村部和農民家里,經常在田間地頭向農民傳授農業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科技成為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亮點和熱點。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無數的事實說明科學發展觀是我們當前應該積極學習積極應用的方法論。因此我們更應該認識到人才戰略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提倡人才戰略,形成人人學習的風氣,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專業技能,業務水平,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應有的貢獻,為凌海農業再上一個新臺階提供可靠地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