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冬平,李 紅
(靖江市生祠鎮農技推廣中心,江蘇 泰州 214500)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是綠色環保理念的核心內容,亦是新形勢下現代農業提高農作物產量與質量的主要方式。綠色防控技術的內涵為降低病蟲害造成的環境污染、保障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在種植過程中應當遵循安全、經濟、可持續的基本原則。現如今,如何有效應用綠色防控技術來防治水稻病蟲害,并實現高質量、高豐收勞作已經成為一項備受關注的話題。
1.1.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出發,以優質栽培技術為主,為水稻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主要措施為選擇抗病品種、優化稻田環境等。一般情況下,應當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來選擇抗病性以及抗逆性較強的優良水稻品種,如五優308、蘇秀867。另外,選定品種之后需要結合田間實際情況來合理設計栽植方案,如通過寬窄行栽培、與旱作物輪作等方式,有效降低稻田間病蟲害發生幾率,保障水稻高質高產。
1.1.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指遵循自然界生物鏈規律,以天敵、微生物等方式有效降低田間的害蟲數量。第一,可通過人工的方式培養微生物,如白僵菌可防治蝗蟲、枯草芽孢桿菌可防治稻瘟病等。第二,可通過天敵捕食來防治害蟲,如赤草蛉與瓢蟲可防治蚜蟲。此外,亦可通過稻鴨共育的方式,實現綠色治蟲治草的效果,保障水稻健康生長。
1.1.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是指根據田間害蟲的生活習性以及特定趨向選擇適宜的防治手段,主要有人工捕殺、燈光誘殺等。燈光誘殺過程中常使用電子殺蟲燈來誘殺具有趨光特性的害蟲,如三化螟、稻飛虱等,使其在未經交尾產卵之前即被消滅,大大減少田間害蟲的數量。另外,還可通過色板誘殺方式消滅蚜蟲、糖醋誘殺方式來消滅金龜子等。通過這樣的防治技術,可有效降低對害蟲農作物的影響。
1.1.4 化學防治
當稻田間出現大量害蟲難以控制時將使用化學防治技術,在此過程中應當科學把控藥物種類、用藥時間以及用藥方式。優先使用礦物源農藥,如以機油乳劑消滅蚜蟲,以吡蚜酮消滅刺吸式害蟲。值得注意的是,藥物選擇應遵循毒性弱、殘留期短的原則,亦可科學混合使用,滿足多種有害生物的防治需要。
1.2.1 二化螟
該害蟲是最為常見的水稻蟲害之一,為了有效消滅田間的害蟲,應當合理使用綠色防控技術。主要防治方式如下:①以激素誘劑為主,在稻田里設置誘殺裝置,減少田間成蟲飛數量;②在周圍栽培香根草,避免害蟲在田間產卵;③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并消滅越冬蟲源,播種期應避開成蟲產卵高峰期;④布置赤眼蜂殺蟲卡,降低次代害蟲基數;⑤若是以上方法難以有效防止,應選用20%氯蟲苯甲酰胺,劑量一般為15ml/667m2。
1.2.2 紋枯病
紋枯病屬于真菌侵染類病害,會導致谷粒不飽滿等問題,嚴重時水稻直接枯死,可采用綠色防控技術有效降低水稻田間的發病幾率,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結合當地土壤、氣候環境等,根據緊湊、葉型窄的標準選取優良品種;②加強田間管理,及時將水田中的菌核打撈出來,科學配置施肥量,施足基肥,并要注意生長中期嚴禁施加氮肥;③發病初期選用申嗪霉素,降低發病率。
1.2.3 稻瘟病
稻瘟病也是水稻常見病害之一,發病嚴重時水稻產量會下降50%左右。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因地制宜,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②合理規劃施肥量與灌水量,防止發生偏施、遲施等現象;③若雨后出現高溫、光照強的天氣,則需要及時噴灑藥物;④種植前可選用10%浸種靈乳油2500倍液滅菌,發病初期選用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進行噴灑。
合理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可有效保障水稻的產量與質量,降低防治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相較于傳統病蟲害防治來說,綠色防控技術有以下優勢:第一,應用綜合防控措施后水稻很少出現倒伏問題,可自然健康地生長,并能安全度過蟲害高峰期,不再出現葉瘟現象;第二,大大降低病蟲害防治投入成本,提高種植戶經濟效益;第三,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后的稻田產量明顯高于一般稻田,經檢測其質量也可達到最高標準。應用綠色防控技術時,注意需要合理規劃田間藥物使用時間與頻率。一般情況下,在下午三點之后噴灑藥物,嚴禁選在風力較大、溫度較高的時間節點使用藥物。若是用藥后發生降雨,則雨后及時補噴。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以綠色防控技術為主,可以有效降低發病幾率,亦降低藥物對環境的污染。因此,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種植時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落實綠色環保理念,降低病蟲害的影響,不斷提升水稻質量與產量,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