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龍
(涇川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涇川 744399)
綠色防控技術是當下具有發展前景的一種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該技術以不損害農田生態系統為原則,同時又能保障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效果,是一種綠色無污染的防控技術。通過在小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采用該技術,能夠有效降低小麥農藥殘留,提升小麥病蟲害防治實效性,推動小麥種植產業實現更好的發展。
小麥在農業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受氣候環境、土壤、施肥等因素的影響,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嚴重制約了小麥的產量及品質。小麥病害主要有小麥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小麥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等。小麥蟲害有蚜蟲、吸漿蟲等,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環境的惡化,陰雨天氣較多,當溫度和濕度有利于病蟲害的繁殖時,其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就會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氣候環境是導致小麥病蟲害發生的主要因素。隨著人們對環境意識的增強,綠色防控技術在小麥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作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小麥種植管理技術是一種防控成本最低、防控效果最長的一種綠色防控技術,能夠貫穿于小麥整個生長周期。具體可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做好小麥品種選擇,結合當地天氣、土壤實際立地條件,合理選擇小麥品種,比如可選擇高產、抗病強的小麥品種,同時避免在同一片區域內進行小麥單一品種,防止病蟲害快速蔓延。
二是合理均勻播種,結合土壤肥力及面積,防止播種過密,影響小麥生長透光通風性,容易滋生大量病菌,引發小麥病蟲害。
三是輪茬耕作,在同一片土地中,不可長期進行小麥種植,期間可以穿插種植一些甘薯、大豆等農作物,這種農作物屬于非寄生類,不容易感染病蟲害,能夠有效預防小麥全蝕病和黃花葉等易感病害。并且大豆農作物本身有著很強的固氮作用,能夠有效增強土壤肥力,更有利于下次小麥耕種高產。
四是做好科學合理的施肥工作,為減少肥料過量帶來的環境污染,提升肥料肥效回報率,可選擇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方法,嚴格根據實際土壤肥力以及小麥不同生長期間的需肥特點,實現精準化施肥,并做好有機肥、微肥和生物肥的合理搭配,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強小麥抗逆能力,降低小麥染病風險。
一是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麥田中采用頻振式殺蟲燈,將殺蟲等懸掛在麥田支架上,一般距離麥麥田地面1.5m,1臺頻振式殺蟲燈有效防控范圍高達2~2.67hm2,如有必要,還可以在殺蟲燈下套一只袋子,內裝少量揮發性農藥,能夠對少量未擊毖的害蟲進行徹底的熏殺畝小麥,能夠有效防控小麥蚜蟲、小麥麥葉蜂等害蟲。
二是性誘劑誘殺。以不同靶標害蟲種類為依據,選擇不同的誘芯。可采用竹竿將誘撲器徐懸掛在小麥田間,懸掛高度控制在1m左右,1~2個月更換一次誘芯。能有效防控小麥切根蟲、二點委夜蛾等害蟲。
三是色板誘殺。利用小麥害蟲趨黃、趨藍特點,可選擇懸掛粘板進行害蟲誘殺。其中黃板可誘殺粉虱、蚜蟲等害蟲,藍板可誘殺薊馬、種蠅等害蟲。在小麥田間懸掛黃板或藍板時主要高度要略高于小麥植株的頂部,放置30塊/667m2,當粘板上粘滿害蟲時,可選擇在粘板之上涂抹機油,能夠繼續使用粘板,降低成本。
上述綠色防控技術實踐在小麥病蟲害防治上雖能夠起到良好的的效果,但一旦田間病害蟲大面積爆發,有著較大的基數時,仍需要采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才能有效控制病害蔓延速度。一是使用化學農藥時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點,一是選注意采用高效低毒農藥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二是應做好精準用藥,準確判斷病蟲害類型、嚴重程度,配方選藥,對癥用藥,嚴禁盲目大面積用藥。三是嚴格掌握安全生產隔離器,避免農產品產生大量農藥殘留,從而在充分發揮藥效的同時,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綜上所述,傳統小麥病蟲害防控過程較為粗放,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從而導致小麥土地遭受嚴重的農藥污染,土壤肥力也越來越低。因此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我們充分認識到綠色防控技術實施原則,并采用一些針對性的綠色防控措施,在避免對環境及土壤造成污染的同時,有效提升小麥病蟲害防治效果,推動小麥種植產業實現穩定順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