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20分鐘報》2月18日文章,原題:科爾馬如何變成中國游客打卡地?科爾馬街頭,一名中國女游客正費力地同記者交流,但能肯定的是她喜歡這里。跟她一樣前來觀光的中國游客很多,都直奔一個地方:當地廣場的一家酒館,這里去年曾被中國某綜藝節目征用為拍攝現場。在許多中國游客看來,小城科爾馬已成為赴法必經的打卡地。
該酒館老板弗洛倫斯說,盡管節目早已播出,但每天仍要接待一定數量的中國客人,這帶來一些麻煩,“中國游客到來是件好事,但當他們組團前來只是為拍照而非消費時,還是讓我多少有些尷尬。”她說能真正坐下來就餐的中國人,一般都是家庭游客。
當地負責旅游的施萊克女士說,節目拍攝為科爾馬在中國打了10年免費廣告。但大量中國游客到來,也伴隨一些文化沖擊,帶來挑戰和機遇。很多商家對中國客人“只摸、只笑卻不買”的態度感到遺憾。施萊克說,科爾馬旅游辦公室專門為當地酒店、餐廳印發《接待中國游客注意事項手冊》。其中解釋了在中國餐廳,人們點菜后食物幾乎同時上桌且速度很快。若上菜延遲,中國顧客會不耐煩并抱怨。但這并非教養問題,只是習慣,法國餐館應學著適應。
盡管中國游客多,但科爾馬并沒變成中國城。當地幾乎沒有餐廳推出翻譯好的中文菜單,最多只是附上菜品照片。弗洛倫斯說她的餐廳常更換菜單,無法定期翻譯,“而且如今來的中國客人都很時尚、學歷也高,會用手機現場翻譯。”▲
(作者吉爾·瓦爾拉,潘亮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