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莉
(鄭州頤和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據統計顯示,既往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干預腦性癱瘓(簡稱腦癱)高危兒,雖在一定程度上對喂養方式、姿勢有所改善,但患兒吞咽功能未見明顯改善,導致患兒身高體重顯著低于同齡[1]。本研究采用口腔刺激干預吞咽功能異常患兒,以期改善患兒吞咽功能,提高喂養水平,進而提高患兒身高及體重。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鄭州頤和醫院收治的腦癱高危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7例和觀察組48例。對照組男28例,女19例;平均年齡(5.71±0.37)個月。觀察組男31例,女17例;平均年齡(5.83±0.80)個月。兩組患兒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年齡<1歲;明確診斷為腦癱;攝食、吞咽功能障礙、發育遲緩;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自愿配合。
1.3 排除標準 先天性心臟病及肺系疾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兒科常規護理,母乳喂養,指導喂養方法,給予一定康復鍛煉。干預1、3、6個月后復查。
2.2 觀察組 對患兒母親講解母乳喂養的重要性,指導喂養體位及姿勢,以及適時添加輔食,指導母親對患兒身高、體重進行記錄??谇淮碳し椒ǎ孩倏谳喸鸭“茨Γ弘p手拇指指腹從人中溝開始分別向兩邊嘴角推壓,同法按摩下唇,每次5 min,每日5次。②咀嚼肌肉群按摩:右手食指按壓下頜骨,左手食中兩指,從左下頜開始上下推動下頜骨,同法做對側,每次5 min,每日2次。③口腔按摩:護理人員清潔雙手,帶一次性PE手套,左手托住患兒下頜部,固定面部,右手食指指腹按壓門牙處1 s,后滑向至左側磨牙部,食指指腹再返回門牙處按壓1 s,然后食指指腹再滑向右側磨牙部,再返回門牙處按壓1 s,同法按摩下牙床內側及外側。④按摩舌體:用食指指腹按摩舌體前1/3,方法是食指指腹從上滑下呈U型按摩左、右兩頰肌各3次。⑤吞咽訓練:一手托住患兒枕部,一手食指、中指、拇指分別固定下頜處、頦下和下唇,上推下頜骨,誘導吞咽發生,每日5~10次。干預1、3、6個月后復查。
3.1 觀察指標 ①采用自擬腦癱高危兒攝食行為評價表對兩組患兒進行測評,內容包括患兒攝食行為9項和攝食障礙9項,分為5級評分法:1周內發生進食異?;蜻M食障礙6 d記8分,3~5 d記6分,1~2 d記4分,低于1 d記2分,無異常記0分。評分越高說明進食障礙越嚴重[2]。②記錄干預前后患兒平均身高及體重。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3 結果
(1)攝食行為評分比較 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性癱瘓高危兒攝食行為評分比較(分,x±s)
(2)身高及體重比較 觀察組平均身高及體重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性癱瘓高危兒身高體重比較(x±s)
本研究針對患兒攝食行為異?;蛘系K采用口腔刺激護理干預,包括對患兒家長進行健康教育,提倡母乳喂養并指導其喂養方式、體位、姿勢,以及囑咐家長記錄每個干預階段患兒身高及體重。然后采用按摩、按壓等對口周肌、咀嚼肌進行訓練,通過按摩口周輪匝肌、咀嚼肌群增加口周部、咀嚼肌周圍血液循環,提高肌肉群興奮性,改善口腔周圍肌肉運動協調能力,促進患兒對食物、母乳吸吮能力,減少嗆咳、吐奶的發生[3]。通過按摩舌體及牙床,改善口腔內感覺,刺激味蕾,誘導患兒食欲,為生長和智力發育提供營養支持,改善患兒營養狀態。通過固定下頜處、頦下及下唇,推動下頜處,刺激患兒發生吞咽動作。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攝食行為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身高和體重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口腔刺激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兒攝食行為和營養狀態,提高患兒身高、體重。干預6個月后復查發現其效果仍然穩定。
家庭是影響嬰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在本次護理工作中發現,患兒家長普遍對患兒喂養方式及體位不夠重視,且缺乏相關喂養知識。因此本研究不僅對患兒進行護理干預,還對家長進行健康教育,普及喂養相關知識,使家長高度配合,采用引導喂養方式。本研究護理方式簡單、易學,家長積極參與干預工作,使患兒喂養方式更加科學有效,從而有效促進患兒生長和智力發育[4]。
綜上所述,口腔刺激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腦癱高危兒攝食行為,充分補充營養,提高患兒身高及體重,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