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珍,孫陽貴
(昆明市東川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云南 昆明 654100)
東川小麥在20世紀經歷了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平均單產逐漸提高的過程。21世紀初,在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的進程中,東川小麥的種植面積逐年調減,平均單產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如下:
(1)東川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將緊緊圍繞“一產做特、二產做強、三產做活、整體做優”的產業轉型思路,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區和壩區大力推廣洋蔥、大蒜、青毛豆、冬春鮮食玉米、冬馬鈴薯,釀酒葡萄,紅提葡萄,金太陽甜杏等經濟作物,這些經濟作物迅速發展,替代了小麥種植。
(2)東川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建設用地增加,原銅都街道的炎山村,臘利村,木樹朗村,起嘎村,洗尾嘎村,新街村,龍潭村以及烏龍鎮的店房村等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導致小麥種植面積隨之減少。
(3)近年來,東川積極響應黨中央的統一部署,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易地扶貧搬遷區域的土地待流轉,一定程度影響小麥的種植。
(4)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二半山區和山區的青壯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或自主創業,留守農村的務農人員以老弱殘和婦女居多,勞動力素質下降,制約優質小麥生產科技措施的落實,導致小麥生產水平有所下降,單產和經濟效益相應降低。
(5)目前,我區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人均耕地面積少、農田水利化程度欠發達,水利化程度只有50.5%,農民家居環境和生活質量差,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優質小麥生產仍在露天工廠作業,產量常年受低溫冷害,干旱等自然災害制約和影響,故產量低而不穩,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都難以提高。
東川適宜小麥生長的范圍較廣,但以海拔1500—2300m的區域為主產區,這一區域有豐富的土地資源,適宜種植優質小麥的土地有3萬多畝,其中:烏龍1萬多畝,阿旺約0.9萬畝,紅土地約0.7萬畝,湯丹和拖布卡大約0.5萬畝。耕地土壤主要為紅壤性水稻土和紫色土,土壤pH6.3-6.8之間,根據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這一區域0—20厘米的土壤養分含量分別為:
(1)有機質1.55%-5.67%
(2)堿解氮139.6-201.7mg/kg
(3)速效磷1.1-9.8mg/kg
(4)速效鉀91.3-687.5mg/kg
(5)全氮0.103%-0.255%
(6)全磷0.276%-0.357%
(7)全鉀0.676%-1.522%。
東川海拔1500-2300m的區域,屬中亞熱帶和南溫帶氣候,冬春氣候特點是:光照充足,光質好,春溫高于冬溫,雨量集中在10-11月,12月至次年4月降水偏少,濕度和霜期適中,這些自然條件適宜小麥的生長發育,生產品質優良的加工型小麥。此區域,年平均氣溫18.4℃-13.1℃,每年10月至豎年4月的月平均氣溫為12.7℃-15.7℃,最冷月為1月份,月平均氣溫為10.8℃-6℃,極端最低氣溫-1.8℃-6.2℃,≥0℃的年積溫在6000℃-5000℃;年日照時數為2103-2247h,年降雨量為763-840mm,每年10月至豎年4月的月平均降雨量為22.3-27.6mm,1-2月的相對濕度為41%-60%,霜期一般為60-107d。
食品加工被立為東川經濟轉型的一項重要舉措,依托得天獨厚的牯牛農民具有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能,充分利用寶貴的耕地資源發展優質小麥,解決土地撂荒,守住耕地紅線,同時為留守本地人員解決就業難題,增加經濟收入,為山區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經濟有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利用二半山區和山區豐富的人力、寬廣的土地和涼爽的氣候等資源優勢發展養殖業,小麥生產能為養殖業提供粗精飼料。
以東川經濟轉型為契機,以優質面條加工為依托,依靠科學技術,充分利用東川豐富的光、熱、水、土等自然優勢,發展優質小麥,推進小麥生產和面條加工產業化生產,集團化經營,把資源潛力轉化為現實經濟效益,使之形成東川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隨著糧食功能區的劃定,確保糧食生產安全性至關重要,立足東川區城市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實際,根據東川區“十三五”農業發展規劃,必須優化小麥種植區域,找準發展方向。
在200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緊繃”,這充分體現出我國政府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東川亦如此,穩定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在全區糧食生產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無論何時何地,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糧食生產至關重要。因此,糧食生產的前途是光明而遠大的,我們必須堅定信心,不屈不撓地堅持生產,使我區優質小麥生產走出困境,為糧食安全添磚加瓦。
小麥對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在各種土壤上生長,但要獲得優質,高額的產量,需要有很好的生活環境,因此,我們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優質小麥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挖掘其增產潛力。根據多年的生產實際,采用以下技術充分挖掘我區優質小麥增產潛力。
(1)精心整地:對種植優質小麥的耕地,前作收獲后,及時深耕翻犁,耙細,加厚泡土層,并撿出雜草殘膜,整地達到“深、細、實、平”標準,為小麥的根系發育創造良好的條件,過好出苗關。
(2)施足底肥,經濟合理施用化肥:小麥的施肥要求達到既高產,又要低成本,故施肥堅持“三主一輔”的原則,即“以農家肥為主,底肥為主,拔節期重施拔節肥為主,以化肥為輔”,堅持施足底肥,巧施分蘗肥,重施拔節肥,精施穗肥。
(3)選種高產優良品種:良種是獲得高產的內在因素,我區多年堅持走試驗,示范,推廣為一體的小麥良種之路,篩選適宜我區生產的小麥優良品種。
(4)合理密植,適時適量播種:小麥的產量是有效穗數,粒數,粒重三者協調的結果,要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才能獲得小麥高產,適時播種是奪取小麥高產的關鍵措施,確定小麥播種期重點考慮兩點,一是小麥抽穗揚花期避開低溫凍害;二是不影響大春作物正常節令播種。
(5)加強田間管理:小麥要優質高產,種好是基礎,管好是關鍵,小麥的田間管理主要抓三個階段,分別是:苗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田麥播種后視天氣灌出苗水,在分蘗期,拔節孕穗期,抽穗揚花期,灌漿鼓粒期等關鍵時期搞好水漿管理,科學灌水,以水促肥,肥水結合。
(6)積極做好病、蟲、草、鼠害監測防治工作:重點做好小麥白粉病,銹病,蚜蟲,雜草和鼠害的監測與防治。
第一、若發生小麥白粉病和銹病,用粉銹寧防治,用量:每畝100-120g兌水50kg噴施,噴施2-3次,間隔7-10d噴施一次。
第二、蚜蟲防治,麥田發生蚜蟲時,用800-1000倍樂果溶液適時進行防治。
第三、對于雜草嚴重的田塊,可在小麥三葉期以后噴施“巨星”除草劑進行防治,嚴禁使用甲黃隆、氯黃隆等殘效期長的除草劑防治雜草。
第四、鼠害發生嚴重時于小麥孕穗期,在房前、屋后和田間實施滅鼠工作,減少鼠害對小麥產量造成為害,降低經濟損失。
我們要堅持以科技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的原則,合理布局,擇優種植,良種良法,科學管理,以創優為突破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因地制宜,挖掘我區優質小麥增產潛力,為新形勢下東川經濟轉型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