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林
(大同市陽高縣水土保持工作站,山西 大同 038100)
對于農作物產品種植而言,提高產量是改善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之一。對于機井灌區而言,機井系統節能節水措施的運用能夠有效減少能耗,提高經濟效益。灌區機井的灌溉水大多源自于地下水,為了達到節能節水的目的,實現對灌區成本的控制,是機井灌區節能節水試驗的重點研究課題。
“高射炮”指的是水泵出水管口比水池水面要高,進而導致揚程無效。根據本文選取的幾個案例,可知很多灌區機井存在“高射炮”,其中有超過20%的機井水泵出水管口高度超過水池水面0.5m,每年造成近90萬kw/h電量浪費。
A縣對三眼井加以改造,改造后揚程平均值達到14.9m,無效揚程接近1m,基于對“高射炮”的改造,整體出水量、耗電量以及裝置效率均有所優化,具體數據分別為10%、-2%以及15%。
一般來講,臥式離心泵在安裝過程中需要考慮允許吸上真空高度這一因素,這是避免氣蝕的關鍵所在。具體措施主要是對吸程損失加以控制,比如管件數量、吸水管徑以及吸水管淹沒深度的控制等等。在水位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這些措施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此時就應該選擇機泵下臥、落井安裝等措施,如果下臥深度最大超過8m以上,那么下臥可能就并不適合,此時就要對機泵進行更換。究其原因,就在于如此安裝型式會增加整個機井系統的安裝與維護成本,在經濟性方面并不具有優勢。
A縣、B縣在機井灌區節能節水改造中下臥離心泵配套井共計14眼,下臥深度不超過3m,其平均出水量、耗電量以及裝置效率均得到了改善,具體數據分別為31%、-12%以及41%。
管路改造相對復雜,難度也比較大,但取得的經濟效益相對較高,具體涉及到以下幾項措施:
增加管徑?,F階段很多水泵進出水管口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管中流速比較快,因為阻力造成較大的損失,管路整體效率有待提升。其中C縣某村1#井配置的是10NQ50-25潛水泵,經過改造將出水口管徑從3改到4,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出水量與裝置效率分別提高了30%與80%。
吸水管更換。水泵出水量與運行效率與吸水管損壞程度有一定的關系。有的吸水管發生漏氣現象,可能會導致出水不暢甚至完全不出水。對于吸水管損壞不嚴重的情況,可以選擇對其進行修補的措施,如果破損情況比較嚴重,則必須對管道進行更換。C縣某村對原有吸水管進行了更換,配置了離心泵吸水管共6套,出水量與裝置效率均得到了提升,具體數據為30%與15%。
優化管道間連接方式。C縣某村配有10眼潛水泵配套井,出水膠管直徑與連接管直徑分別為105mm與98mm,二者顯然并不匹配,造成比較大的局部損失,在管間連接優化之后,選擇105mm喇叭口連接出水膠管后,出水量u裝置效率分別提高了20%與35%,耗電量則降低了2%。
控制淹沒深度。通常情況下,人們為了增加水泵出水量,都會錯誤的認為增加泵體深度或者吸水管淹沒深度即可,其實這種做法并不正確,并且還會破壞管路,造成更大損失。淹沒深度應該遵循合理性原則,只要泵體沒有空氣進入,就應該以最淺的深度進行淹沒即可。A線某村4#井進水管口原先淹沒深度超過9m經改造后淹沒深度降低到4m,出水量增加了4m3/h。
機井灌區節能節水的一項重要措施還在于設備的調整與優化。現階段還有很多井泵與機泵的配套情況并不理想。“大馬拉小車”的情況普遍存在,其中高揚程泵與低揚程井配套情況比較典型。這種問題直接導致水泵在運行過程中承受過大負荷,嚴重影響到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針對此,在選配動力過程中,應該嚴格參考備用系數范圍。
B縣某村水泵配13kW電機,電機功率與實際要求(17kW)不符合,與此同時井的涌水量也比較高,配套泵偏小,經過設備改造后,選擇22kW電機與大流量泵相匹配,充分發揮了井與泵的效益,出水量與裝置效率分別提高了160%與18%,當然耗電量則相應增加了118%。
當水泵轉速處于額定值時,其能夠達到最高的運行效率,此時調整轉速都會降低水泵的運行效率。因此,將水泵轉速保持在額定值十分必要。當然,有時需要調整轉速,那么應該按照不超過額定值30%的標準進行調整,增速也不能夠大于額定轉速的10%,如果控制不當,就可能導致降速過大,大幅度降低水泵運行效率,或者降低水泵的機械強度。C縣某村3號井選擇的水泵就比額定轉速要低,經過調整將原有的190mm電機背靠輪換為205mm,出水量與裝置效率分別提升了60%與40%。
本文選取了我省幾個典型區改造井節能節水試驗展開研究,對其取得的經濟效益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不可否認這部分井改造效果可能仍然有提升空間,但改造后取得的變化也是非常突出的,換言之機井灌區節能節水試驗所取得的經濟效益是有所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