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林
(安徽省臨泉縣單橋鎮農業綜合服務站,安徽 阜陽 236400)
品種選定涉及諸多因素,本文從實際應用方面,來對小麥品種的選定技術作簡要闡述。
這是從較大的種植區域中分析種植條件這個要素,全國有多個小麥種植區域,每個區域的劃分既是種植歷史形成的,也是種植的氣候、土壤、人文等各種因素持續影響的結果,這些因素至少包括:年有效積溫、無霜期、降雨量、灌溉條件、土壤結構、田塊平整度、以及相對于種植其他作物的比較優勢。這些條件是小麥種植區形成的決定因素,掌握這些資料,尊重既往的種植傳統,然后才探索新品種的引進,就可以避免盲目引入種植區外的品種,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一個小麥品種性狀指標內容很多,種植戶不要過分關心某一項指標,而應綜合考慮作分析判斷。許多種植主體向技術人員征求意見時,都會要求提供一種植產量最高的品種,或是提出一個最好的品種,甚至提出最新的,最貴的品種,這種提法都是不科學的,實際上任何一個優良品種的審批上市,只不過是其在一定種植區域內,品種某一項或幾項指標達到較高水平,而其他指標沒有嚴重缺陷而已,這種品種是否值得種植,要根據種植地區、種植管理方式、種植最終目標等相結合才能選定。根本不存在完美的品種。實踐證明,一個綜合水平優良的品種具備的是這樣的特點:在本地持續種植多年,綜合表現是:“正常年份較高產,小災年份不減產,大災年份減產少”。這是統計分析綜合收益水平得來的結果,而像單產最高水平、穗粒數最大指標、整齊度指標,只是單項指標,更適合種子研發機關應用,不是大規模種植戶重點關心的指標,廣大種植戶只宜關心綜合指標,不宜過分關心某一項指標。
小麥品種和各項指標大多是互相矛盾的,比如:小麥產量三要素中畝穗數、穗粒數與千粒重,三項指標都是越大產量越高,但這三項又是矛盾對立的:畝穗數大了,穗粒就會少;穗粒數大了,千粒重也會減少;畝穗數與穗粒數的增大,小麥抗病性會變差;三者乘積就是畝產量,這個越大越好,但這個指標大了,就會更易倒伏,而倒伏會造成嚴重減產;小麥蛋白質含量高的品種,產量難以高產;高產需要更多的葉片提供光合作用,而更多的葉片是倒伏的形成原因。所以,選擇品種時,要分析自已的種植條件,管理水平,然后確定選種植目標,重點關注某項指標,同時關注其他指標,綜合分析作出決斷。比如:如果粗放管理,就選擇種植穩產品種;如果管理水平較高,就種植高產品種,通過加強管理,減少倒伏,病害,蟲害風險。
作為一般種植戶,特別是種植大戶,在選擇種植品種時,應向本地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申請幫助,請求提供指導,特別是新品種近三年在本地試種的結果,減少自已試種形成的風險,一般來說,一個新品種,首先要通過國家審定才能進行推廣,但即使通過了審定,仍有許多種植風險并未顯現出來然后,這個品種只有在本地試種三年以上,單產具有較大優勢,其他指標沒有產生重大問題,才能在本地進行大面積推廣,如果種植主體能從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獲得這些結果,就可以直接應用,而不必冒風險進行自行試種。
首先,要避免購買有重要的不良性狀的品種:比如,如果小麥種子存在不抗花葉病毒,易感黃矮病,或易發生穗芽,這種品種都不能選用,因為這些指標屬于高發風險,不僅會造成嚴重減產,而且是難以通過人工管理來解除的。對于某些較重要指標,根據種植主體自身條件進行處理,比如,某一品種莖稈較高,產量較高,宜通過施肥和施用助壯素來控制倒伏風險,如果能做到這上點,就積極引進,實現高產,如不能,就放棄引種,減少風險;如果采用套種模式,則可較放心地種植高桿、高產,但有倒伏風險的品種,因為邊際效應的原因,套種小麥倒伏風險很低;種植晚熟品種,會獲得更高的產量,但要防止干熱風的危害,也要確定收獲時能順利找到收獲機械。
市場上小麥種子成千上萬,每年都在新增新品種,每年也在淘汰舊品種,作為種植主體,要在這種大市場中,掌握一些基本規律:比如:最新推出的種子,往往價格是最高的,但種植出現較大損失的風險也是最高的;更優秀的品種,往往被資本更大的種子營銷企業控制,而小企業往往只能經銷次優秀,甚至低劣的品種,雖然這不是絕對的,這卻是市場競爭的一般結果;流動攤販的種子,往往搭配贈品,或實行賒欠營銷,但質量往往一般,甚至出現假冒偽劣;最優秀的推銷員,往往能把最差的產品推銷出去;在具體選種時,如果經銷商盲目夸大宣傳,當然不值得依賴,但哪怕是最客觀的品種資料中,仍然存在一些竅門,比如:在宣傳資料中要求加強后期病害管理,那就意味著該品種抗病性差;要求加強蚜蟲防治,意味著該品種蚜蟲發生程度會較高。但這并不是建議種植戶不購買這些品種,而是說要重視這個品種的該項性狀指標,加強這方面的管理,減少種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