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普,李民厚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姜店鎮農林水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高唐 252861)
農民經常選擇秸稈焚燒的方式處理收獲后的玉米秸稈,秸稈焚燒使空氣中PM2.5顆粒物含量飆升,直接導致霧霾天氣,并且焚燒過程中持續不斷向空氣中釋放大量CO、CO2、NO等有害物質,對周邊環境造成重大污染。焚燒秸稈危害很大,但是仍然屢禁不止,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在于秸稈回收經濟價值不高,無法激發農民秸稈回收再利用的環保意識。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為解決秸稈焚燒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在不斷完善后終將成為既促進冬小麥生長,同時又能解決秸稈焚燒問題的優良技術手段。
秸稈還田是將玉米秸稈打碎后直接或腐熟后施入土壤的環保型秸稈處理方法,玉米秸稈還田具有增加土壤N元素含量、增加土壤肥力、促進農作物根系發育等優勢,但也會出現病蟲害增加、作物生長不良等現象。因此采取科學合理的玉米秸稈還田技術,才能達到理想中的環保增產效果。
山東聊城玉米收獲時間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獲后就進入了冬小麥的播種期,由于部分農民玉米秸稈還田積極性不高,秸稈粉碎不徹底,也沒有將秸稈均勻翻入土壤下,導致玉米秸稈沒有充分腐熟,阻礙了小麥苗與土壤充分接觸,延長了冬小麥種子的發芽速度與發芽率,死苗及弱苗現象嚴重[1]。
玉米秸稈經過微生物分解后才能起到增加土壤肥力,促進其他農作物生長的效果,但許多參與分解的微生物也會消耗土壤中的N元素,降低了供給冬小麥的N元素含量[2]。同時,冬小麥根系較深,粉碎的玉米秸稈多堆積在土壤表層,阻擋了水肥與小麥根系的有效接觸,大大降低了冬小麥對于水肥的利用率,進而導致冬小麥生長緩慢,植株病弱。
玉米秸稈中附著的大量蟲卵原本會隨著玉米秸稈焚燒而被殺死,采用玉米秸稈還田技術后,只將玉米秸稈簡單粉碎并埋入土壤,又給了病蟲死灰復燃的機會。同時,玉米秸稈上殘留的農藥及除草劑也被遺留進了土壤之中,化學藥劑反復殘留既不利于小麥的無公害生長,易使小麥中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過國家標準,同時也易增加土壤中病蟲及雜草的抗藥性,造成惡性循環。
國家應當加大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扶持力度,部分地區玉米秸稈還田費用需要農民自行承擔,農民對于玉米秸稈還田技術非常排斥,認為其“費錢、費事、費力”,所以在秸稈粉碎及還田過程中極為敷衍,導致秸稈粉碎不徹底,降低冬小麥出苗率及水肥利用率的同時,還增加了病蟲害發生率,因此并沒有達到提升冬小麥產量的預期效果[3]。農民花錢粉碎秸稈后,產量卻沒有得到提升,只會進一步加深對于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排斥與厭惡,最終走向玉米秸稈焚燒的老路。因此國家應當積極進行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宣傳與科普,主動負擔粉碎秸稈、秸稈還田的設備費用,幫助農民科學合理的實施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發揮其增加土壤肥力,促進冬小麥根系發育,最終達到提升冬小麥產量的目的。
山東聊城地區玉米收獲時間和冬小麥播種時間間距很短,受到天氣影響很容易出現玉米秸稈還未完全腐熟就進行冬小麥播種的現象。沒有充分腐熟的玉米秸稈并不能為冬小麥提供養分,相反還為冬小麥帶來了殘留的化學藥劑及蟲卵,因此國家應當加大玉米秸稈腐熟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主動提供玉米秸稈腐熟區域及腐熟設備,許多農民想要等秸稈腐熟之后再播撒到土地中,但苦于既沒有秸稈腐熟堆放區域,又不具備秸稈腐熟設備,同時還耽擱冬小麥的播種時機,只能硬著頭皮將冬小麥種入了未充分攪拌腐熟的玉米秸稈還田土壤中,并沒有使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發揮百分之百的增產及環保效果。
首先,應對玉米秸稈還田土地進行規劃,貧瘠地區多施用,肥沃地區可以少施用,因地制宜,靈活變通。其次,結合現代化機械對玉米秸稈還田土地進行充分的翻土及播種,不僅僅將玉米秸稈灑在表面,而是將玉米秸稈深埋于土壤中,使其有機會被分解者充分分解成對其他農作物生長有利的N、S等有機物,促進冬小麥生長的同時,不會阻擋冬小麥幼苗的萌發及生長。最后,可以通過高溫消毒的方式,殺滅玉米秸稈中殘存的病蟲卵;同時研發催腐熟藥劑,通過充分腐熟的方法分解玉米秸稈中殘留的化學藥劑,解決玉米秸稈還田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本文對玉米秸稈還田技術在冬小麥種植中的應用進行了簡單探討,對冬小麥種植中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以期玉米秸稈還田技術能夠更加成熟完善,充分發揮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節水、降本、增產效果的同時,避免對農民造成負面影響,為農民玉米秸稈的環保處理及冬小麥增產提供一定幫助,促進我國農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