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燕
(漯河市豫中南林業有害生物天敵繁育研究中心,河南 漯河 462000)
在當前,病蟲害對林業造成的危害十分巨大,已然成為了危害森林健康的元兇。在治理過程中,如若無法找尋合理、有效的方法,將會給林業帶來不可磨滅的損失。對此,我國林業部門需要明確林業病蟲害的特點以及原因,對癥下藥,選對“藥方”。且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物防治技術不斷突破壁壘,取得新成就。研究表明,生物技術應用于林業病蟲害不會給生態資源造成負面影響,同時資金投入也比較低,是性價比非常高的一種病蟲害防治手段。因此,本文也將針對這一問題,對林業病蟲害生物技術防治做詳細討論。
在長期的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我國林業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傳統病蟲害防治技術多為物理防治、化學防治以及生物防治。但是生物防治技術相對比前兩者而言,有著非常突出的優勢。生物技術防治林業病蟲害是利用大自然相生相克的規律,符合生態法則,不會給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并且在防治了病蟲害的同時,還能夠持續使用,是可發展性的防治手段。此外,在選材上,生物防治多為當地選材,因地制宜,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林業病蟲防治的成本,減輕了經濟負擔。這些優勢都使得生物防治技術成為當前林業病蟲害防治的趨勢,擁有廣闊前景,更被很多工作人員所看好。
以蟲治蟲技術;采用人工釋放的昆蟲和自然界有益昆蟲來控制害蟲的危害;有寄生性天敵,如原生動物、微孢子蟲、寄生蜂、寄生蠅、線蟲、;捕食性天敵,瓢蟲、蜘蛛、草蛉、獵春等,最成功的是人工釋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廣泛應用。
以菌治蟲技術;利用自然界微生物來消滅害蟲,有細菌、真菌等,如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綠僵菌、顆粒體病毒、核型多角體病毒,白僵菌和蘇云金桿菌應用較廣。
以菌治菌技術;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在代謝中產生的抗生素來消滅病菌;有赤霉素、春雷霉素、阿維菌素、多抗霉素等生物抗生素農藥已廣泛應用。
轉基因抗蟲抗病技術:是國際、國內最流行的生物科學技術,已成功地培養出抗蟲水稻、棉花、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新品種,但本身還面臨許多問題,有對人類的安全性、抗基因的漂移、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等方面的問題沒有解決。
在自然界中每一種生物都有著各自的天敵,這也是食物鏈法則的基礎。因此,在生物技術投入林業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可引入常見的害蟲天敵,以此來對害蟲的數量進行控制。但是在投入前,工作人員要先對本地病蟲害情況做詳細調研,針對病蟲害類型來進行投入,同時找準時機點,打好保衛戰。
其一,在投入病蟲害天敵時,要注意天敵物種是否在當地存在,如若投入當地不存在的物種,很有可能打破當地的生態平衡,造成生物入侵的現象,這是工作人員具體工作中首先要預防的。其二,在最初投放病蟲害天敵物種時,投放的數量往往比較少。工作人員需要創造出適合天敵物種生存的環境,營造適合物種繁殖的條件。同時,隨著天敵物種數量的大幅度增長,一方面要對其進行保護,另一方面也要合理控制數量,消費病蟲害的同時,避免對當地造成生物入侵。
生物農藥防治措施相對比于化學農藥而言,仍不會對深林資源造成負擔,并且對林業病蟲害也能夠起到非常好的防治作用。同時,生物農藥防治在造假成本上也非常低廉,也不會對水資源、土地資源造成破壞。同時,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出發,生物農藥防治,并不會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能夠起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此外,生物農藥防治具有單一性,只能夠針對病蟲害,而不會傷害其他生物。但是在使用上,要對其使用方法和用量進行精確,包括儲存上,也需要合理的方法,不然很容易失效。
所謂生物酶防治,指的是通過技術手段,抑制害蟲體內的蛋白活性與外來的蛋白水解酶,從而破壞病蟲體內的組織系統,讓其無法生存。一般情況下,生物酶防治,主要是破壞病蟲體內的消化系統,由此而造成病蟲死亡。同時,生物酶防治也不會傷害到其他生物,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綜上所述,生物防治林業病蟲害,在具體實施中有著諸多優勢,能夠有效地達到預期效果,值得被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