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芝
(河南省孟州市農業農村局,河南 孟州 454750)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是養殖過程中常見的免疫性疾病,發病根源為豬繁殖和呼吸方面在發展發育的過程中存在障礙,因此在豬成年后所呈現出母豬早產、流產等諸多狀況。在豬養殖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專業技術人員針對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治療方法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發出了新的疫苗,但仍舊無法徹底的對這一疾病進行預防。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傳播途徑非常廣,主要的傳播源為懷孕母豬和病豬,因此養殖者要加強對養殖過程中各個方面上的管理,降低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發病的可能性。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在感染之后的潛伏期比較的長,最短的時間為3天,長的甚至可以達到37天,通常情況下豬在感染疾病之后的潛伏期為4天,4天之后會逐漸顯示出患病的特征。這一疾病在整體上可以分為急性、慢性、亞臨診型三種。急性在發病時的特征主要表現在豬的體溫上,體溫出現明顯的升高現象,并且伴隨著各種呼吸道癥狀的產生,在對病豬進行檢查可以發現,在肝臟的邊緣會出現一些壞死病灶,對病豬的心臟部位進行檢查能夠發現多個出血部位,并且伴隨著米粒大小的血斑出現[1],并且在發病時會呈現出明顯的身體機能與免疫能力下降的現象,導致母豬的繁殖能力不斷地下降,并且極易造成豬群的繼發性感染,對于養殖行業的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豬在感染亞臨診型時不會出現明顯的特征,也不會發病,但血清學抗體會呈現陽性。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傳播途徑有很多種,因此當疾病發生時,在短時間內就會得到大面積的傳播,因此,養殖者要加強對養殖區的管理。首先,要保證養殖區的清潔,定期的安排養殖人員對養殖區進行清潔,每個養殖區內都會有一定數量的豬群,豬群在日常的生活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垃圾,比如糞便、飼料殘余等,從而導致養殖區內的環境非常的差,豬群生活在這樣的條件下極易滋生病菌并感染病菌,為病菌的大面積傳播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因此,要加強對養殖區內環境衛生的管理,并制定嚴格的養殖區清理制度,定期的對養殖區進行消毒處理,從而保證養殖區內環境的安全。其次,要加強對飼料的管理,科學合理的對飼料進行搭配,不僅能夠滿足豬生長所需要攝入的各種營養物質,更重要的是有效的促進了豬免疫能力的提高,在飼料中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青菜,能夠較大程度上促進豬維生素攝入量的提高,同樣能夠促進豬免疫能力的提高,促進豬的健康成長。最后,對豬群定期的接種疫苗,當豬在出生時就要接種一些防疫疫苗,當疾病發生時要將病豬和安全豬進行有效的隔離,對于疑似感染豬也要及時的進行隔離,從而在確診后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2]。
當豬患病時體溫會出現明顯的提高,最高的溫度甚至可以達到40℃,為了盡快的給病豬退熱,工作人員可以給病豬服用一定量的阿司匹林、安乃近片等藥物,用量的多少主要依靠豬的體重來調整。50-100kg的病豬用量為一片或者一片半,早晚各一次,將藥品碾碎混入到飲用水中讓病豬進行服用,能夠有效的減輕癥狀[3]。但是這類藥物卻不能長期的進行服用,通常情況下在連續服用3天之后就要停藥進行觀察,沒有出現不良情況可以隔天繼續服用。使用鎮痛退燒藥物的時間一般在豬發熱3天到5天后服用,發熱本身就是豬自身相關能力作用的結果,因此不宜太早使用。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由病毒引起的,甚至伴隨著繼發性病毒細菌,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豬的死亡。當豬感染繼發性病毒細菌時,通常情況下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例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等,豬在服用時可以將藥物碾碎混入飼料中,用藥時間為8到12天。豬在患病后會呈現出食欲不振等情況,因此,也可以將藥物混入豬群的飲用水中,從而對病豬進行有效的治療。
綜上所述,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發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養殖者要對疾病的病因進行仔細的了解,從預防和治療兩個方面入手,通過一定的方式促進豬群自身免疫能力的提高,并且當豬患病時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能夠較大程度上抑制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疾病的大面積爆發,從而降低疫病所造成的影響和經濟損失,提高病豬的成活率,促進養殖行業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