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震
(淄博市人才服務中心,山東 淄博 255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囊?。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重點強調了鄉村振興進程中必須重視人的主動性,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因此,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首位,暢通信息技術渠道,培養更多鄉土人才,不斷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2018年中國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籠統上有9億農民,現居住在農村的約有7.95億,占農業戶口的88.3%,其中真正從事農業的人口約5.2億,其他農村人口主要是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和沒有勞動能力的未成年人[1]。我國農村人力資源豐富,但是農村老齡化現象嚴重,高學歷專家型農民和年輕的現代化農民嚴重欠缺,農村人力資源的質量與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正在積極探索符合國情的鄉村建設,加大鄉村人才的培養力度,優化對農村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目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取得了一定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近年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快速提高,特別是網絡教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得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和質量不斷提高,推動著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躍進。其中,初中學歷的農村勞動力明顯增多;受過高中、中專教育的勞動力占比雖然較小,但也在較快增長;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農村勞動力雖然比較稀缺,但是發揮的作用巨大。眾多有知識的農村人才都積極參與小城鎮建設或美麗鄉村建設,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
近年來,以農民夜校、農村教育中心為主體的教育陣地在農村深入推進,各類農村技能提升班、農民大課堂以及農業科技專家下基層等多種多樣的培訓活動在農村遍地開花,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和職業水平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助推農村產業發展和精準脫貧背景下,農村勞動力的專業化程度顯著提升,眾多具備一技之長的技術型農民和專家型農民逐漸成為農村發展和振興的主要力量,對推進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新農合為主要代表的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力度持續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參保率持續提高,參?;鶖翟絹碓酱?。此外,隨著國家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農村的醫療衛生保障條件相較之前有了很大改善,農村勞動力的身體素質不斷提升,人均壽命持續提高。特別在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社會保障兜底讓困難群眾有了穩定的基本醫療保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足感大幅提高,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從業結構不斷優化,逐漸從傳統的第一產業脫離出來,實現了以第二產業為載體向第三產業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農村勞動力從業結構持續優化[2]。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踐,現有的農村勞動力逐漸走出傳統的務農思想,積極探索將傳統種養殖業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將農副產品與互聯網相融合,用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提升農業附加值,用互聯網思維提升農業發展空間,讓先進生產力與農業進步協同發展,從而不斷優化我國農業發展結構,改善農村勞動力從業結構,推動城鄉快速協調發展。
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保障機制是影響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重要環節。當前,我國各區域間的農村人力資源政策保障水平差距較大,行業之間的保障機制也各有不同,激勵機制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中運用不足,導致現有的人力資本轉移和流失現象加劇。同時,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保障工作沒有細化資源分配,嚴肅資金使用,未能形成系統性的保障機制,對于推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持續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要素。盡管近年來農村工作更加重視對農村勞動力的現代化教育,強化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運用,但是農村的基礎環境嚴重制約了人才開發[3]。農村的生活條件相對艱苦、工資待遇較低,在發展中受到機遇和資源的嚴重制約,加上農村配套的醫療、文體以及教育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很多年輕人才不愿意到農村發展?;诙喾N因素的制約,我國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源流失現象嚴重,現有的人力資源無法滿足新農村的發展需求。
從我國農村人力資本供給側結構發展現狀來看,在農村人力資本開發過程中,職業教育與鄉村技能培訓無法滿足實際需求?,F有的農村勞動力學歷層次相對較低,雖然農村勞動力的學歷和技能有所提升,但是眾多高學歷、高技術人才不愿意參與農村建設發展。部分經濟欠發達區域,農村居民依然選擇九年義務教育后直接參與到農業生產中,致使農村經濟發展缺乏先進的生產理念和技術指導,整體人力資源質量偏低。盡管近年來眾多農村勞動力參與了職業技能培訓,但是技能培訓的內容難以適應新農村發展的現實需要,職業技能培訓取得的效果有限。
當前農村的人力資源開發工作主要是由基層工委、農林和區域經濟發展等相關部門負責,各部門之間權責交叉、管理混淆,人力資源開發工作效率較低。因此,應積極構建專門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機構,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機構保障,制定合理的獎懲機制和工作保障機制,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納入基層部門的常態化考核,形成績效考核、部門考核和群眾考核為基礎的多元化考核機制,形成系統性的考核模式,增強基層部門的重視程度和開發效率,推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快速發展。
現有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必須堅持人力資源“引進來、留得住”的基本原則,加大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激發農村人才隊伍活力。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在農村發展戰略中明確指出,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必須保證農村人力資源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福利等多層面的保障,進一步增強農村人才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因此,現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強化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人才的吸融度,借助城鄉一體化發展,積極推動城鄉醫療、教育和公共服務的全面升級,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吸引當地有知識、有理想的年輕人才返回農村創新創業,不斷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活力。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推動鄉村振興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強化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是保障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的基礎。一方面,要抓好在鄉村振興和“三農”工作一線的干部隊伍建設,以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和大學生村官為基礎,充分調動這些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提高這些熟悉農村工作的基層干部的思想素質和工作能力,不斷激發他們的活力,釋放他們的能量,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要抓好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培訓形式,以農民夜校、網絡教育中心和農家書屋為主要陣地,大力實施職業教育培訓,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各種技能,培養專家型農民和技術型農民,積極引導他們投身美麗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多做貢獻。
有效利用農村人力資源是實現鄉村振興宏偉目標的前提和保障,必須重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特別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應盡快健全完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保障機制,建設配套適用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優化農村人力資源的配置結構,繼續加大農村人力資源的教育和培訓力度,為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最終實現鄉村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長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