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咪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高齡化趨勢的加速,我國面臨的養老壓力越來越大。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會議上說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因此,老齡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老年人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社會的資源。這一主旨的目標在于不再讓老年人處于孤立無援的精神與機能喪失的狀態,通過社會互助解決老年人面臨的養老與醫療問題,發揮自身的價值對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這符合國際上對這一概念的要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既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我國的老年人服務體系,也需要在科學系統的理論和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
在當前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削弱、社會化養老功能欠缺的現實狀況下,基于交換與互惠的農村互助養老方式發展迅速,能夠通過充分挖掘老年人自身的價值,“變老為寶”來滿足老年人自身多樣化的需求。農村互助養老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方式,緩解了農村養老資源短缺的問題,為探討我國嚴峻的養老問題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能夠高效利用社會資源進行社會互助養老。
互助是在互惠基礎上以關系為紐帶形成的一種社會交換行為。互助養老是建立在互助文化基礎上的家庭、家族、鄰里以及社區成員之間,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互助活動,更加強調普通居民之間的相互幫扶與慰藉。互助養老的施助者主要是低齡、健康老人,受助者主要是高齡、體弱老人和獨居、空巢老人。
農村互助養老,是在社區中利用所能利用到的所有社會資源,依靠社會和政府力量,讓老人們住在一起共同互相扶持互相幫助,從而成功實現養老的一種模式。其中,養老所需要的場所及各類硬件設施由社區提供,政府或社區承擔相應開支,而人力則可以由社區中的人提供,互相照顧,利用身體較好和較為年輕的人力資源。還可以積極鼓勵各類志愿者參與,政府可以從資金和政策支持等角度更好地為這一模式提供支持和幫助。
我國目前仍然處于總體養老資源不足的環境與背景下,而農村互助養老這一形式不僅可以高效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而且可以簡約成本、簡單易行地解決老年人養老的精神和身體需要,實現老人在家中和社區養老,對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也是一種嶄新的發展思路,能夠發揮其他模式不能解決的各項問題,同時能夠促進社區的發展和和諧,實現較好的養老效果。
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①通過“用老服老”,提高農村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農村互助養老的第一個目標是利用老年人的價值,充分展現其主觀能動性,使身體較為健康的老人能夠起到照顧身體較差老人的目的,不僅幫助了別人,還能夠提升自己的成就感。
②這一模式能解決整個社會的養老問題和需求。“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家庭結構變化,加劇了全社會的養老壓力。互助養老可以依照合理普惠的方向進行發展,形成一套整合所有社會政府和家庭資源的養老系統。這是把農村社區養老作為基礎的養老路徑,可以滿足農村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③提高農村社區凝聚力,促進農村和諧。基于現實,抱團式的互助養老對農村老人來說非常合理。首先,鄰居互相幫助共享生活設施,能夠增強感情交流和相互依賴。其次,可以建立各種組織活動豐富農村老人的業余生活,充實老人的內心,起到增強老人合作精神和凝聚力的作用。再次,可以參加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各種文化體育活動,增加生活積極性和老人參與建設社區的主動性。最后,積極發展和創新社會養老新模式,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現有的社會養老服務系統。類似農村互助養老這種成本較低且實效性較好的模式,可以在結構、內容以及功能上完善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我國當下的現代公益性質的互助養老模式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較為發達的沿海開放城市通過學習海外相關理論基實踐后進行了各種互助養老的微型試驗,目前已經形成了一些具有我國特色的互助養老模式。其中,代表性的互助養老有以下4種模式[2]:“互助幸福院”模式,主要特點是集中供養;“守門人”模式,主要通過熟人和朋友介入實現;“時間銀行”模式,通過時間及服務的交換得以實現;“合租互助”模式,主要通過合作和分攤相關成本實現。
由于我國農村處于縣鄉兩級行政單位,因此這兩級行政機關也成為發展互助養老模式的主體。在推廣農村互助養老過程中,鄉鎮組織面臨著重重壓力,甚至還會產生服務質量差、參與程度低等嚴重情況。雖然這種養老理念可以從上而下進行推廣與發展,但是主要實施效果取決于民眾的接受程度。目前,這一理念發展較為緩慢,不利于這一模式的推廣和長遠發展。可見,我國農村互助養老的建設管理理念比較滯后。
由于傳統的養老觀念,導致農村老人及其子女對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接受度不高,使得相應的互助幸福院無人居住,不利于這一模式的長久發展。此外,“面子”問題,認為入住互助幸福院丟人,表明其子女不贍養老人。可見,固有的孝道文化在部分農村地區根深蒂固。最后,由于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宣傳力度不夠,老人對互助養老的認識有誤區,導致農村老人對農村互助養老的認同度較低。
在農村互助養老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之一是服務有限與需求巨大的關系緊張,即所謂的供需不匹配。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3]:床位不足,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容量和能力不足以支撐現有需求,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地區孤寡空巢老人的需求;農村的互助養老服務內容與項目不盡全面,特別是提供的醫療護理、養老服務類型和總量等方面。
要突破我國農村互助養老發展的困境,需要逐步建立農村社區互助養老的政策支持體系,完善農村互助養老的政策保障機制[4]。一是完善我國目前既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內容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將農村社區的養老服務內容細化成兩類,即社區互助養老和社區福利養老。二是由民政部門出臺相應的具有針對性的農村互助養老政策文件,以此明確農村互助養老的性質、地位,由此規范管理農村互助養老的發展。
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文化的巨大差異,管理方式上農村互助養老模式也應該有所區別,并且建立同時由政府、各種組織、公民共同參加的模式,才能實現長遠發展[5]。一是加大對農村老人及子女的宣傳力度,增加其接受度和認同感。這是推廣這一模式的基礎工作,需要政府加大宣傳,弘揚這一模式的先進性。二是政府應該重視農村地區互助養老機構的模范效果,真正通過實踐和實驗讓老人深入了解這一模式,消除擔心,引導大家積極和勇敢嘗試,不斷擴大這一模式的參與程度。
因為現在我國農村養老服務的力度和形式都比較簡單且服務質量較低,不能很好地解決大部分人的養老問題,而這種狀態不利于我國持續性發展互助養老模式。因此,在建設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時,構建農村互助養老體系的同時,要能夠滿足農村老人的實際需求,并進行相應的內容和服務分級,建立完善的農村互助養老體系。此外,要不斷創新,在尊重個人養老意愿的基礎上不斷改革養老模式。
基于我國目前老齡化和高齡化的嚴峻現實,在積極老齡化視角下,農村互助養老這一養老思路符合我國當代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能解決養老難的現狀。然而,這一模式仍在探索階段,還存在多方面問題,需要在體制改革、制度創新上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規范和保障我國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盡早解決我國社會養老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