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鋒
一波三折的福州“見義勇為者被刑拘”案,以檢察機關“為弘揚社會正氣,鼓勵見義勇為”對當事者趙宇“不起訴”而暫告一段落。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82條的規定,公安機關對于符合法定情形的現行犯或者重大犯罪嫌疑分子,可以先行拘留。因此,從法律上說,公安機關對趙宇先行拘留,并非完全說不過去。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構成“重傷”的李某很快就痊愈了,并且能“打麻將”,而被公眾認定為“見義勇為”的趙宇卻被刑事拘留,這使得公安機關的決定與民眾樸素的正義感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認知鴻溝。即便檢察機關做出了不起訴的決定,但防衛“超過必要限度”的認定,仍然將趙宇至于戴罪之身的境地,李某隨時可以要求他進行民事賠償。而除了專業的法律問題外,作為普通公民的趙宇,一個帖子竟然能夠引發如此巨大的“輿情”,成為春節之后第一個全民共討論的熱點事件,其背后的因素,同樣值得挖掘和思考。
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公民都是法律專家,因此只能在法治的原則下,讓司法與執法不能遠離常理、常識與常情。如果法律決定與社會認知的距離過遠,哪怕民眾在法律上是“錯誤的”,也并不意味著我們能夠傲慢地予以忽視,而必須解惑答疑、積極回應。事實上,民眾的反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見義勇為嗎?要刑拘賠錢的那種!”,從網絡上不勝枚舉的段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人民群眾中一定程度上所存在的某種社會心態。那就是公眾對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渴求,以及對某些不公不義社會事件的不滿。在社會轉型急遽、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舊發展動能轉換之際,社會焦慮感也會“放大”許多本來并沒有那么嚴峻的社會問題。
一方面,這種不滿當然不是“好事兒”,它說明了我們社會中依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另一方面,我們對人民群眾的這種不滿雖然應該嚴肅對待,但也無需過激反應,更不能“如臨大敵”。人民群眾愿意說出對某些問題的不滿,實際上是在表達自己的“呼吁”。換句話說,它傳達的是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與渴望。但是,人民有所呼,黨和政府就要有所應。面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社會焦慮與不安,弘揚社會正氣,促進公平正義,就成為新時代一個需要更加突出的重要任務。
事實上,執政黨已經敏銳地把握住了人民群眾對更高水平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渴望,并將其歸入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要大力弘揚見義勇為精神,大力倡導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使見義勇為成為人民群眾的道德準則、行為原則、自發選擇。”有公平正義,才有和諧安定。我國一直有對民眾“富之、教之”的傳統,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階段,弘揚社會正氣、建設公平正義,就應成為一個重點建設的社會正義工程。這個工程,既是法治層面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也是治理層面上人民民主與協調共治的結合。從而構建以公平正義為導向的綜合治理大格局,建設人心安定的美好社會。▲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