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我們居于其中的世界,如此之近又如此之遠。一方面世界是一個絕對不容置疑的存在,另一方面各種相對主義的世界觀又遺失了世界的本真,使得世界的相貌模糊不清。
現實中,世界是一個主觀的建構,為世界觀想象出來。現代世界是一個人以自身為造物主的構架,但是這世界越來越具體,越來越微觀,越來越現實,越來越世俗。觸目所及,皆為人事,卻少了一份超越情懷。人固然存身于現實之中,心卻可與天地比肩,但絕不是坐井觀天能感受到的。
藝術觀也為這種有區別的世界觀和觀看視野所決定。大多數人只是流行風格的擁護者,而只有少數人——“重要的少數”能夠感知到世界的超驗存在,并在藝術中盡力表達出來。
安海峰正是這一向度上的思考者,以繪畫呈現世界的超驗邏輯。安海峰的作品可分為布面油畫、木板油畫、紙上水墨三類,其實無甚意義的區別,都是面對世界超越存在的問題。
現實世界中春和景明、欣欣向榮,或是熙熙攘攘、諸神爭戰,但只是地球一隅而已。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大風景才是世界的真實情態,不僅存在于我們生存的星際大背景之中,而且更是我們遙想的創世紀之源。世界的奇妙正在于,當我們加速度投身于古今之變,創世紀的大風景似乎亙古未變。因此,我們眼見的世界只是一個碎片而已,在藝術創作中多么逼真的模擬也只是瞬間的影像。若要在藝術中尋根溯源,勢必要感知到那個不可見卻本質存在的世界,以及了解世界運行的規律和法則。
身在東方世界,這里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認識和理解方式。《易經》是一套完整的世界闡釋系統,易理、易象相輔相成,構建出世界的抽象關系結構。易經之易,為萬物更新的終極動力,又是世界存在的基本狀態。陰陽、虛實之變動、相生、相克,顯現為普遍的世界規律。
安海峰敏感于斯,深究其理,形成了對世界存在的超越認知——不可見卻亙古未變、無時不在的世界景觀,由此構成安海峰的藝術母題和形象的來源。
亙古世界、亙古世界之抽象易象,已經構成了區別于可見世界的兩重圖像。安海峰進而創造出關于世界存在的第三重圖像。他似乎模擬了宇宙洪荒的真實景觀,但這景觀卻不為我們肉眼所見,本以為只有人跡罕至之地乃至星外空間可以目之,而他又以抽象、辯證的思維去處理其中的關系,呈現了關于圖像的抽象結構,大開大闔,天高地遠。
當年古希臘哲人柏拉圖構建的理想國,以藝術家摹仿之圖像只是關于理念的摹本的原因,將其逐出。藝術史自此形成不可見和可見的歷史動力,穿越古今而來。大凡優秀的藝術家,都以不同的方案應對來自理想國的藝術之問。一定意義上可以把藝術史的變遷視為對此追問的不懈回答。可嘆之處在于,當現代世界扁平、碎片化之后,后現代以來的藝術崇尚虛無主義,懸置了對世界的本真認識,并未真正地把世界從廢墟中拯救出來。
因此,論天人之際,不穿越古今之變尋回到那個創世紀的源頭,是不可能真正面對和反思現代廢墟的。
當代藝術多元紛雜、諸神爭戰,但公理和道義一定是唯一。今天對藝術的思考已在后現代之后的視野中,去全面反思古典、現代、后現代各自的意義和局限。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特殊的情境,今天最大的現實是后現代虛無主義的彌漫,從而現代社會的啟蒙理性、審美現代性以及傳統社會的古典精神需要重新被喚醒,恢復存在的意義。
就此而論,安海峰的大風景繪畫無疑正是古典超驗精神與審美現代性的結合者,卻在后現代之后的當代世界具有最為現實的當代意義。
作者簡介:郝青松,天津美院美術史論系教授、藝術批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