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方 王惠 翟路萍(河北金融學院)
中國13 億人的動態鮮活數據將貫穿每個人的一生,這些將是“互聯網+人社”的基礎數據來源,通過技術手段將這些數據轉變為“精準識別能力、信息匯聚能力、分類評價能力、信用評價能力、支付結算能力”,基于這些基礎能力的提升,進行管理服務創新,最終實現“線上服務、協同服務、主動服務、引導服務、精確監管、信用監管”的目的。
人社服務是民生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群眾也希望能夠通過信息化、數據化更方便、快捷、高效的享受政府的服務。
因此,大數據助力“互聯網+人社服務”這是自上而下的一致要求,由內而外的一場創新變革。無論是從國家的政策上,還是業務發展上亦或者是群眾需求方面,“互聯網+人社”行動計劃的實施是順應民心,響應民意的重要舉措。
河北省人社廳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理念,優化服務模式,切實提高用戶體驗質量。一方面建立了主動精準的服務模式。應用大數據技術,對服務對象精準“畫像”,例如,人社廳準確識別出符合申領條件的參保職工,通過社保卡預留手機號、網站消息、手機APP 信息等方式,將申領補貼通知精準發送給符合條件職工本人,實現精準施策,變被動申請為主動推送,讓更多的企業職工享受到人社政策。另一方面構建了方便快捷的服務渠道。以“河北人社”手機APP、河北人社公共服務網站(he.12333.gov.cn)為載體,企業職工有手機、能上網,登錄進入失業保險技能提升補貼申領模塊,個人基本信息、參加失業保險繳費信息、職業技能證書信息自動生成,用戶全程僅需點擊一次“申領”操作,系統自動與后臺數據校驗審核、自動公示、自動發放,操作簡單、快捷,真正實現辦事可以不見面、隨時隨地領補貼,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河北省人社廳充分運用“互聯網+人社”建設成果,在失業保險的辦理方面了實現“點申請、快受理、秒審核、廣公示、速發放”五位一體的智能辦理,推動失業保險技能提升補貼申領工作提質增效,充分體現了“互聯網+人社”支撐人社工作精致管理、高效服務的無限魅力。
河北省人社廳的數據管理決策非常科學化。大數據分析緊跟政策實施。一方面精準擴面發放。梳理獲取職業資格證書人員中暫停繳費、終止繳費人員,發現人群共性,監控職業經歷和參保狀態變化軌跡,及時發現符合申領條件的增量人員,精準通知職工個人,增加技能提升補貼政策的受益人群。另一方面支撐管理決策。對各工種申領補貼占比、職業技能崗位契合度、申領人員構成等進行深入分析,準確預測技能提升補貼支出,持續追蹤技能提升效果,客觀評價政策實施成效,切實提高職業能力建設和失業保險工作管理決策的精準化、科學化水平。
河北省人社廳的大數據硬件系統全面升級助力“互聯網+人社服務”。如建立人社業務數據庫,除了覆蓋河北省內的全部參保人口外,還包括省外在河北務工人員的信息,這些基礎信息形成網絡,共同交錯形成起全面、實時更新、永續的“人社數據資源池”。針對機關事業單位推出了網上申報養老工傷保險模塊,結合人臉智能識別系統全面升級服務。升級了醫保以及醫院的“兩定”系統,全面落實社會保障卡在醫院掛號就診以及結算的應用。
雖然河北省在“互聯網+人社服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模式,但是在一些領域仍存在一些困難之處。主要體現在河北省內各地區“互聯網+人社服務”進程差距明顯、“互聯網+人社服務”使用率不高、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信息化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首先,要提高河北省內各級人社部門對于“互聯網+人社服務”的重視程度,統籌協調各個部門的組織和管理,結合本地區的具體特點,確保各項創新業務能夠有序發展。其次,要規范“互聯網+人社服務”的建設標準,明確“互聯網+人社服務”的建設要求及具體的實施計劃,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最后,促進各地區的人社部門的交流與溝通,解決發展水平不均衡問題。對于做的比較好的地區,應加大宣傳,發揮榜樣作用,形成標桿效應,可通過推廣和復制帶動其他地區“互聯網+人社服務”水平不斷發展。對于信息化水平欠缺的地區,應該加強技術指導,同時提供更多的資金配套支持,解決“互聯網+人社服務”水平不均衡問題。
各地區社保部門應嘗試多種宣傳方式、采取多種渠道推廣,加強社會公眾對“互聯網+人社服務”的認知程度。例如可以通過微信平臺、手機短信、報刊和咨詢臺結合的方式,印刷相應的宣傳單,并將內容加入生動形象的圖片便于群眾的理解。還可以召開專門主題的新聞發布會,通過電視媒體進行實時報道。充分利用知名網媒解讀政策,及時推送人社信息的工作動態,同時還要積極與網民進行互動,受理群眾的留言,及時在線進行答復,回應群眾關注的問題。從而提高社會群眾的參與度,充分利用“互聯網+人社服務”的服務資源,讓“信息跑路”替代“群眾跑腿”,最大程度提高群眾的滿意度。
首先,人社部門需要與眾多部門達成信息共享的機制,推進互聯網+人社平臺的信息化建設,利用“大智移云”的背景,對人社信息數據進行整合,并實現互聯互通。其次,保證信息傳遞的及時有效性,提升政府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最后,開放互聯網+人社平臺的數據,在讓社會公眾及時了解公開信息的同時,允許并鼓勵社會資源參與到政府數據的深度開發與利用,從而為政府部門和更廣泛的社會公眾提供數據統計與分析功能,最大程度發揮信息的作用,推進“互聯網+人社服務”走進千家萬戶。但是在信息共享的過程中,一定注意防范信息風險,保障信息安全,提升信息防護能力。
一方面,應做好“互聯網+人社服務”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多種培訓形式,分層次、分專業進行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指導。積極推進人才培養與人員激勵機制的建立健全,并且促進人員技能提升的政策落實。另一方面,開展不同區域“互聯網+人社服務”的交流活動,對示范點的優秀實踐方案進行學習,從整體上提升“互聯網+人社服務”工作人員的技能水平,促進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建設,增強其對“互聯網+人社”工作模式的適應能力,才能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總之,河北省政府推進“互聯網+人社服務”方面的創新路徑進可以通過加強思想認知,規范落實標準,加強宣傳與推廣,提高社會參與度,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和提高“互聯網+人社服務”的人員素質四個方面,不斷提升“互聯網+人社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2017 年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研究課題:河北省推進“互聯網+人社服務”的實踐模式與創新路徑,(項目編號:JRS-2018-7006);
2019 年河北省機構編制辦課題,“大數據”服務機構編制管理的實踐模式與創新路徑——以河北省為例(項目編號:2019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