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靜娥(貴州財經大學)
近年來,在市場環境競爭加劇的浪潮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都非常重視企業組織變革與管理流程的革新,盡力發展專業化、高效化的管理體系。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企業內部組織管理的重要內容,也由此備受關注和重視。但對于任何企業而言,都會受到有限企業資源的限制,于是諸多企業選擇將自己不專業也不擅長的人力資源管理外部出去。但從現目前人力資源外包業務的實踐現狀來看,出現許多問題與風險,產生了許多影響,阻礙了人力資源外包行業的發展。在這些風險之中,雖然有的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但仍有許多風險是可以通過相關措施進行有效控制。如果控制得到,勢必促進人力資源專業化、高職發展。
國有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職責有特殊之處,在完成自身的企業使命的同時,還要發揮行業引導、經濟穩定的作用。這些特殊之處可以獲得額外的補助政策,造成積極不強、努力程度有待提高。特別是在人才管理方面,明顯存在諸多缺陷,比如“人情關系”的用人機制、主觀績效考核體系、人才評價標準缺少等,成為人力資源管理上的阻力。人力資源管理外包能夠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同時也能夠讓國有企業將更多地精力和資源用在核心業務發展中,去獲得市場競爭力,由此人力資源外包得以快速發展。但在實踐中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一是外包質量受到其他企業控制,而且標準難以統一;二是相關約束機制沒有形成,難以規范企業外部行為;三是人力資源管理外包容易形成狹隘的曲解,認為人力資源管理外包只是人員招聘管理和常規化的規范管理[2]。
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在長期的行業歷練中,獲得了大量的實踐經驗,由此行了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的一定專業化優勢,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某一種固定化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并以此推廣到各個被管理對象中。但是,不同行業的國有企業,甚至不同規模的相同行業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甚至是相反,因為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每個企業企業文化。因此,人力資源管理企業,需要提供有針對性的外部方案,以此滿足不同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需求。
國有企業在人力資源外包過程中,商業機密泄露是另一個需要面臨的風險。雙方在合作中,人力資源外包企業必然深度參與國有企業的人才資源庫,而每個人又是掌握企業信息的核心,難免出現信息外泄的情況。如果出現核心信息外泄,不僅是對國有企業自身的商業帶來損失,加上國有企業在行業領域一般都承擔了市場調節余平衡維護的角色,這些信息泄露可能對行業的發展產生不公平的現象,甚至是制約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業務外部具有雙面的特點,選擇得當能夠助推國有企業揚長避短,增強其市場活力。但其弊端也是比較明顯,如果風險發生將會帶來嚴重的危害與損失。同時,人力資源外包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其目的是從中獲取經濟收益,為此可能采用不公平、甚至是不正當的手段獲取信息或者偽造信息,不利于國有企業做出合理的判斷。
在人力資源管理管理企業選擇過程中,由于我國外包行業的信息共享平臺仍不健全,企業很大程度需要通過外包商提供的信息來進行識別,但人力資源管理管理企業和國企之間肯定信息不對稱,人力資源管理管理為了獲取客戶資源,必然會只將對自身有利的信息表現出來,甚至隱瞞那些負面的信息,國有企業選擇過程中就會失真,只根據表面信息做出判斷,帶來逆向選擇的風險。
同時,國有企業和人力資源管理企業之間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關系,不同的利益主體在追去目標上各有不同。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是通過為客服提供服務而獲取酬勞,而酬勞部分的來源于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目的是通過最小化的成本實現人力資源專業化的管理。如果管理不當、監控不力,人力資源管理企業降低質量,節約成本,這些成本費用最終反饋到了國有企業,造成更大的損失。
企業文化很大程度上與人有關,這就與人力資源管理產生相關的聯系,如果國有企業選擇人力資源外部,相應的管理也外部出去,包括國有企業的文化管理。但人力資源外包企業的企業文化與管理理念、方式,很可能與國有企業之間不相匹配,在企業性質、經營理念,甚至是地域文化產生差異,這對國有企業的文化建設與管理帶來不利因素。
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人力資源管理企業,都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外包方案。作為國有企業需要成立有專人組成的外包工作小組,對外包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和評估。人力資源企業需要根據每個企業的實際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雙方明確打算外包的人力資源活動的類型、對服務商的基本條件要求、服務商指派的代表人員信息、服務商的技術能力、提供定期報告、有關收費標準等財務細節、服務商曾服務過的客戶的基本信息、外包協議的內容、外包爭議的解決等[3]。
面對泄密風險,在沒有明確的法律約束下,雙方通過保密協議來規避此風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通過保密協議來強制規范人力資源企業的責任,以及出現違約之后的損失賠償,進而保障信息的安全。同時,雙方在簽署外包合同過程中,就應該考慮此類風險,將行為規范管理環節加入合同中。其一,嚴格規范簽署外包合同。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結合自身的特點與要求,落實合同的客觀性和公平性,明確合同的內容,全面考慮可能發生的風險。其二,以附錄的形式進行補充和約束,在合同執行過程中進行實時溝通與補充,避免正面沖突,減少風險發生的概率或者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另外,為了防止此類風險的發生,應該選擇社會聲譽高的人力資源企業,這就需要國有企業在外包之前增強對人力資源企業的考核與評估,并建立有效的選擇標準。
從政府角度來看,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源外部需要政策支撐與規范。由于相關領域的法律制度缺失,宏觀統籌不規制,即使在業務操作層面得到運行和有效發展,那也是個別行為與進步[4]。由此,政府職能部門需要有所行動,發揮相應的作用。政府相關部門牽頭,行業組織具體實施,建立一個規范透明的信息管理平臺,做好信息整合與監控,建立糾察和追責機制。同時,組建政府職能部門、行業組織、國有企業和人力資源企業參與的社會性質的組織機構,賦予相應的職能,處理國有企業人力資源外部過程的不當行為,發揮其權力性,進而規避一定的風險。最后,國有企業自身也應提高認識,加強信息甄別與篩選的能力,規避雙方在操作業務層面的風險[5]。
前文對文化沖突風險發現,人力資源外包企業的企業文化與國有企業管理理念、經營理念與方式存在不相匹配,甚至是文化產生差異的風險。對此,需要人力資源企業采取實施跨文化管理,實現人力資源企業文化和國有企業文化的有效融合,加強其雙方的文化交流與溝通,號召雙方均能夠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對雙方的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找到相互彌補和融合的渠道,讓國有企業吸收更多的優秀文化,促進國有企業內涵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