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榮輝(江蘇省邳州市鐵富鎮政府農經中心)
鄉鎮企業曾經一度位于國民經濟的支柱地位,對于解決勞農村動力就業、提高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建設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近年來,鄉鎮企業逐漸在經濟調整和改革中走下了神壇。隨著鄉鎮企業的沒落,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開始選擇外出務工,剩余人員繼續務農,農村發展受到阻礙。因此,重振鄉鎮企業、發展農村經濟,是非常有必要的。
“企業集群”和“區域發展”,指的是在某一確定地理區域中,相互關聯的行業產業之間的發展方式。首先,要求企業處在相鄰或相近的地理位置上,在所屬行業上,處于統一行業,或者是相關的配套行業,在相互獨立的基礎上,進行優勢互補[1]。
在農村和鄉鎮地區,大多是一些個體的中小企業,而這些企業在所在的固定地區聚集,就形成了企業集群。這樣的集群企業在規模、管理、經營等各個方面優勢互補,形成巨大的競爭力。簡單來說,中小企業在單獨經營的過程中勢單力薄,而一旦這些企業在特定區域內集聚到了一定的規模,那么就能形成規模效應,保證處在同一集群內的單個企業,付出更少的投資、獲得更高的回報,有效的節約資本、提高經濟效益。在貿易交際上,由于企業處在,集群化中,在距離上都比較近,所以在材料購進上能夠就近獲取,產品運輸上更加便利,節省了很多運輸成本、時間成本和庫存成本等,并且方便和供應商進行交流,也能享受一些幫助。同時,由于企業之間是臨近的,所以對促進企業良性競爭,避免一些不良競爭行為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企業信譽機制的建立。企業集群的另一個優勢,就是便于優秀經驗的傳播。企業之間相鄰相近,又存在親密的合作關系,一個企業出現了優秀的創新文化或者舉措,就很容易傳播開來,受到其他企業的模仿和學習,并且迅速在區域內成為主流,有效的促進技術的推廣和企業的創新。另外,中小企業集聚后,能夠在居民的潛意識里形成一種品牌形象,起到了良好的廣告效果,提高了消費者的信任度和購買欲[2]。
社會的建設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而企業集群在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為地區內的城市化建設進程,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城鎮的中小企業在集群之后,獲得了良好的發展,也就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周邊鄉村的大量勞動力集中進入城鎮工作,這也就要求城鎮的規模和容量盡快增加,積極推進行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同時,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鎮的經濟發展,地方財政有了充裕的資金,就能夠完善水、電、氣、路、通訊、網絡等各種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城鎮用地規模進行擴大,借以吸納更多的企業和農村人口,加強工業區、商業街等方面的建設,推進飲食行業、醫療行業、金融行業、服務行業等各行各業的發展,為居民的生活創造更好的環境,也為就業人群提供更好的福利。這樣一來,城鎮就擁有了更大的資本,對于各種優質資源也更具有競爭力,而競爭力的增強又加快了城鎮的發展速度……種種因素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對于城市化建設非常有利。
在當前階段,我國的農業制度建設進入了一個僵化的狀態,沒有創新,也沒有改革,導致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落入下風,無法通過生產獲得巨大的收入。在現階段下,農業產品的總體數量處于過剩的狀態,再加上銷售渠道過窄、產品不能很好地流通,農民辛苦一年得不到多少收入,因此對于農業種植的積極性越來越低。市場結構不合理、產品供過于求、戰略調整不及時等問題集中在一起,導致農業的發展受到的阻礙不斷增加,而“家庭承包責任制”的策略改革,從根本上來講,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改變,和經營方式的調整,土地集體所有制度依舊是不變的,而當前的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整個體系充滿著小生產對應的大市場的矛盾,因此,在農民的經營行為上,越來越明顯的展示出短期化的特點,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農業經營的制度還需要進行完善、改革和創新。
在農業經營方式上,出現了一種新的制度,也就是農業產業化,這是建立于市場經濟的農業保護和發展機制,也是對營業經營制度的一次改革。農業產業化的作用,也就是通過把農業生產和加工、貿易、銷售等進行緊密的結合,形成較為完整的一體化經濟鏈條,將農產品的生產從外延擴大,使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價值含量得到提高。產業化的生產過程中,追求的是規模效益,注重的是利益在體系內對各個主體的平均分配,以此刺激農業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能夠進行自主的發展和積累,在保證農業產量增加的基礎上,促進農民受益的增長,和農業財政的提高。農業產業化改革并不是農業經營制度改革的重點,只是在當前市場和利益分配機制下,能夠維護利益主體收益最大化的一種制度。因此,科學的分配機制的建立、利益共同體的形成,才是之后的改良和發展的關鍵。
鄉鎮企業的存在,是我國農民在生產實踐中造就的一大創舉,在改革開放的多年來,對國民經濟的創持續增長,和社會穩定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而當前階段,社會和經濟正處于迅猛發展的新時代,國家和政府將“三農”(農村、農業與農民)工作放在了所有工作的核心地位,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要想真正促進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那么“農業”和“非農業”兩個方面的內容,就需要我們一起完成。而農業和非農業之間起到連接作用的一條紐帶,正是鄉鎮企業。因此,它對于我國農村社會的經濟進步和社會穩定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帶動農民增收的關鍵。
要實現和諧農村社會,農民增收與就業是一項重要的前提與基礎,農民問題不解決,和諧農村社會就不可能實現。而鄉鎮企業為農民就業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能夠培養出很多農民企業家,這對于引導和推動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
從某些角度思考,我們可以認為鄉鎮企業是由農業演變而來的一種形式,而這樣的工業建設又承載著帶動農業發展的責任。在我國十一五計劃期間,鄉鎮企業向農村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除此之外,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的工業進行大力發展,是對農業的產業支持。這些措施,最大限度上幫助農業生產逐漸向專業化、規范化、規?;约皟炠|化方向轉變與發展。
農業經濟、鄉鎮企業和縣城經濟共同組成了縣域經濟。在我國,大多數縣城在經濟規模都是小規模的,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有一大部分都是從鄉鎮企業而來的,特別是在農業稅被廢止之后,鄉鎮的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對于鄉鎮企業的依賴性將會進一步突出。而鄉鎮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接受和吸收城市和大工業的輻射與帶動,一方面要向農村和農業進行輸出,起到了連接城鄉、架起工農的作用;目前在國內的很多鄉鎮企業中,都逐漸將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集中到小城鎮,一方面將產業支撐的重點作用給城鎮建設,另一方面將非農業人口遷至城鎮,減少從農村前往大城市的人口數量,減輕大城市的人口接納壓力。
鄉鎮企業的良好發展,對于帶動農村經濟,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幾個關鍵的問題。首先,鄉鎮企業的建設和經營,要注意區域的生態環境效益。我國在發展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曾經一度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導致了嚴重的污染問題,后果非常嚴重。其次,要做好企業的宏觀和微觀管理,企業的建設要相隨集中,避免過于分散,同時要加強引導,幫助企業建立完善的規范和管理制度,有計劃的進行生產和經營。另外,鄉鎮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要控制對自然資源的利用,還要控制對勞動力資源的利用,在發展的過程中重視對農業生產的保護,使工業和農業獲得良好的銜接,絕不能單純的放棄農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農村是我國社會組成的重要部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是當代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而農業收入的減少,使得“三農問題”更加嚴重,大量流動人口涌入城市,用人市場趨于飽和。在此情況下,我們必須轉變思路,積極的推動鄉鎮企業的發展,采取企業集群的方式,全面提高廣大中小企業的生存能力、發展能力以及競爭能力,有效的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