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亨達 陳俊松 吳同 范丁萍(蘇州大學)
在探討藝術設計和鄉村振興的相互作用機制之前,我們要從頂層設計明確鄉村振興戰略的含義,為什么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什么意義。為什么要鄉村振興?藝術設計如何在其中發揮作用?只有充分明確其意義,藝術設計工作者才能更好的明確藝術設計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的定位,發揮適當的作用,服務于戰略規劃。這也是論述這兩個關鍵詞的相互作用機制的依據。
(1)挖掘鄉村地區的消費潛力,刺激經濟增長;
(2)在鄉村制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保障就業率;
(3)平抑貧富差距,實現全面小康,維護社會穩定;
中國的基尼系數常年高于“國際警戒線”的0.4,主要原因在于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我國的主要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社會現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針對性地改善了這一問題,鄉村人群的增收為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
鄉村振興于社會層面的意義在于:
(1)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2)維護家庭完整穩定;
中國自建國以來,國際環境就有誰來養活中國人的疑問。而今日中國尚未完成現代化農業生產的轉型,就已經養活了14 億人口。中國的農業生產效率,還有巨大的進步空間。反思多年來的著名惡性刑事案件,大量罪犯都屬于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人群。鄉村振興戰略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創造良好的返鄉環境,間接促使家庭圓滿的結果。使得長久以來基層父母缺席家庭教育的問題得以改善。這對于中國社會有著長遠的積極影響。這表明現階段的鄉村,對農業效率的提高有需求,對家庭生活的環境質量提升也有要求。
鄉村的全面振興需要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振興。而其重點在于產業振興。只有鄉村有能夠養活自己,養富自己的產業成果,才能持續地為人民增收,為其他方面的振興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動力。實現全面振興才有長久的經濟保障。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理想鄉村,是擁有能成為經濟支柱的本地產業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居環境的鄉村。創造一個有良好經濟效益的鄉村業態,方能為返鄉人群創造各層次的就業崗位,維護地方人口穩定,返鄉人群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才更易產生對鄉村的歸屬感,穩定地在地方生活生產,共建美好鄉村家園。
如此,為了逐步解決我國人民的發展不足,更好的生活需求和不斷增長的失衡之間的矛盾。
制造產品和銷售產品兩個步驟是創造經濟效益途徑的概括闡述。當今中國環境下的消費主力軍,依然是城市中產人群。鄉村振興產業的主要目標客戶也是他們。在當前的城市環境下,更高的生活品質,個性化的消費需要都是目標客戶的典型需求。
以下將以城市中產人群為目標對象,討論藝術設計助力鄉村創造經濟效益的作用。
1.農,林,牧,漁(第一產業)
藝術設計對于遵循自然規律的第一產業,無法起到神奇的增產增效作用。
2.制造業
藝術設計于制造業領域已經有深入的交互。藝術設計在制造產品階段可以將鄉村產品的產業鏈延長,進行符合消費者人群的設計優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市場競爭力。
科學的鄉村規劃,優美的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是優質公共空間的必要架構。該范疇也屬于第三產業中建筑業,但鄉村振興中的建筑規劃和環境設計,除了創造經濟效益的地產項目,還有塑造鄉村地域文化的文化建筑,滿足村民活動的公共建筑等等。在功能需求的同時也有意識地塑造地域特色和關注村民的社交氛圍。這種人文關懷,有助于在當今時代保留甚至強化鄉村的地域特色。使得中國的鄉村能夠緩解同質化的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對藝術設計的影響政策導向下,鄉村振興工作的火熱開展,使振興工作所需的各項資源從全國傾注鄉村。其中也包括重要的藝術設計力量。
在藝術設計領域,藝術鄉建,文創下鄉等相關話題都成為熱點。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無疑是為中國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在戰略環境下,鄉村官方廣泛地與企業,學校,社會組織,個人單位展開合作。對藝術設計領域的教學和實踐應用兩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鄉村振興工作,人才下鄉,智力支援是振興工作的關鍵。鄉村政府與高校的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各學院師生的智力資源,為鄉村振興工作的方方面面添磚加瓦。由于高校的非營利性,鄉村工作對高校教學的幫助作用。校地合作是鄉村官方和高校教學實踐的雙贏選擇。
2019 寒假期間,清華大學學生鄉村振興系列實踐來自海內外19所高校的192名學生(包括5名國際學生、38名其他高校學生以及11位校友)、41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和8位指導教師奔赴山西聞喜、浙江臺州、云南鹽津、福建閩清等16地開展鄉村振興實踐活動,累計實踐166天,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依托6年積累的經驗和學術專長,結合當地特點,為全國農村提供設計服務、農村規劃、戶籍調研、文學設計、公益教育等幫助。繼續推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改善基層民生、振興農村資源整合平臺建設。鄉村振興工作站,以長期助力基層發展,參與建設美麗鄉村。
鄉村振興戰略給尚未畢業的設計學子們提供的類似的機會在全國各地都在發生。這為藝術設計學子們提供一個絕佳的實踐舞臺。為將來進入業界邁出重要的一步。
鄉村振興工作中,真正的主力軍還是我國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藝術設計領域,眾多著名的建筑師,規劃師,設計師,文創產品創意人才,都有在鄉村這片沃土開展自己理念下的設計實踐。
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早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前就一直很關注中國鄉村的發展,他一直對中國的鄉村建設懷有興趣。而這位中國建筑界的普利茲克獎第一人卻直言建筑界最難的領域是“農居房”他認為,鄉村是中國的根基,但今天的鄉村,要么已經成為廢墟,要么正在荒蕪。這源于鄉村所遭受的“城市沖擊”。
一個文明消亡的過程,始于該人群思想的消亡,建筑其實是最后的殘影。
王澍對于鄉村建筑的環境總體悲觀,但他仍然相信設計力量可以做出一些對傳統文化的搶救嘗試。“城市中國的建筑和文化遺產的希望不大,留在村里的一個小種子,我希望它能夠發芽。”如今的鄉村環境,思想的變革讓自下而上的自發力量消亡。但設計力量可以從建筑切入,創造一個找回傳統文化的鄉村,喚醒村民內心深處的中國文化。是設計力量在鄉村振興環境中對傳統文化的搶救。
在浙江文村的設計改造中,王澍做出了對傳統建筑的搶救的示范工作。耗時三年的精心設計,獲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這是對認同王澍鄉建思想設計工作者的莫大鼓舞。同樣也是建筑藝術設計領域的發展成果。同樣在浙江省,麗水松陽縣的建筑實驗是鄉村振興戰略下藝術設計領域的突出成果。
徐甜甜在鄉村振興的戰略環境下采用實驗性的藝術設計進行嘗試,浙江省松陽縣的鄉村公共項目就是一個突破性的成功案例,其中在這次的鄉村振興的藝術設計中她提出了稱為”建筑針灸”的結構形式,同時認為給鄉村帶來社會效應的能力比改造建筑本身的美更為重要。
在鄉村振興的藝術設計改造中現代感和普適感都尤為重要,同時,鄉村建筑改造要注重回應場地上的“故事”與“記憶”,融入本土地區文化,使得自身別具一格,鄉村中的每個改造不需要很多共性,為所處的場地量身定制并賦予特色的材料。徐甜甜在針對當地鄉村特征的針灸策略中延續了每一個村莊的文脈。因地制宜的根據鄉村自身特色進行設計改造,如同醫生通過癥狀對病人進行診斷一樣,有針對性的去尋找最適合的藝術設計手段更能契合當地特色的達到最優化效果。“建筑針灸”是一個實驗性的探尋系統、可持續的鄉村振興策略,在如何給鄉村帶來社會效應的問題中,旅游業是經濟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于鄉村的改造不能只去迎合游客的單方面需求,更應該去重點探討如何通過藝術設計改造鄉村里基礎設施、產業及社會結構,文化配套等方面以求恢復各個村落中自身的文化傳承。
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無數行業領軍人才正在進行新理論指導下的設計實踐。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成果,不僅是鄉村當地的財產,也同樣是設計領域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