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梅(廣東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廣東財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資本市場與審計治理研究院)
國外因為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已經比較成熟,近期相關的研究比較少,中國2004 年才正式招收會計專業碩士,雖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會計專業碩士如何培養?達到什么樣的培養目標?如何更科學地設置課程等問題,一直都在探索中,至今沒有定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國內相關研究主要聚焦在培養會計專業碩士的內容上,吳水澎(2005)認為會計專業碩士在保持傳統課堂授課的同時,還需要增加有助于職業技能的培養元素,例如案例、公司實習等,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劉玉廷(2005)認為會計專業碩士在能力培養上著重培養宏觀形勢的理解能力,會計政策與經濟業務的職業判斷力,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能力、財經法規等。王冶(2011)提出了“能力中心”培養模式,能力包括了管理能力、領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心理調節能力、決策能力和創新科研能力等。鐘子亮和周詠梅(2012)認為會計專業碩士在理論知識層面,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論,還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識,例如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外語等,在能力方面需要具備宏觀經濟形勢的理解能力,職業判斷能力,內部控制能力等。劉永澤(2012)在探索會計專業碩士的特色培養模式時,提出會計專業碩士應該區別于一般的職業教育和學術性研究生教育,在目標定位、課程設置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點。為了提高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質量,宋建波等(2012)認為中國的會計專業碩士教育與國外存在差距,應當推行MPAcc 教育質量認證,才能夠落實中國會計人才發展戰略目標。吳輝(2016)利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現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調查的對象主要是高校的老師和在校的會計專業碩士,圍繞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角度開展,提出了完善會計專業教學等方面的建議。
在云計算、大數據和互聯網之后,人工智能、財務共享和大數據越來越吸引人們的眼球,不少企業開始使用了人工智能和財務共享。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是趨勢所向,將來可能會對所有行業產生較大的影響,對于會計行業也是如此。“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相繼推出財務機器人,還有一些大企業使用了財務共享軟件,這些新工具基本上可以實現輸入、審核、記賬和分析的自動化,這些工具的應用能夠把會計人員從重復的會計工作中解放出來,會計、審計裁員的消息也是層出不窮,在這種新形式下,簡單的會計和基礎的會計將會出現大量的剩余,而基于“業財融合”和管理會計的需求,又需要大量的復合型戰略會計和業務會計,而以往高校對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基本上基于傳統財務報表層面,這與目前和未來的市場需求相去甚遠。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2014 年時,有會計專業碩士招生資格的高校達到了177 所,目前仍舊在增長當中,因此,各種財經類、綜合性的大學大量輸出會計專業碩士,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財務共享軟件的發展,必然會減少對核算會計人員的需求,但目前不少企業卻表示,復合型的高級財務人員仍舊是一將難求。
綜上,從實質上來說,目前培養的會計專業碩士較難滿足市場需求,隨著人工智能和共享軟件的推進和普及,這種差異會越來越明顯,因此,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定位、培養模式等亟待創新。
目前的人工智能在會計中的應用以及財務共享中心的大量應用,對會計行業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和沖擊,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對基礎性、程序性和重復性的會計工作能夠做到自動化處理。而財務共享模式也是發展的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了財務共享模式,財務共享中心在節約時間,節約成本和提高會計處理的效率上具有較強的優勢,是很多中大型企業的趨勢所在。
人工智能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推進,目前與未來與會計相關的人工智能軟件很可能能夠對發生的經濟業務,自動生成會計記賬憑證,核算成本等,根據不同的需要提供財務報表和相關數據分析體系,可能還能有效地與各種系統、大數據對接進行數據轉換和傳送,有助于提高財務效率和效果。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大數據環境下,存在著海量的與會計相關的會計信息,信息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強,會計人員如何對海量信息與會計決策相結合,這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會計人員不僅要充分的掌握與會計相關的準則和處理技能,還需要有處理數據的能力,在利用人工智能的前提條件下,如何給企業的決策提供相關信息。
由于培養出來的會計專業碩士就業方向大都是去中大型的企業或者政府部門,這應該與普通的會計本科培養的目標和定位有所區別,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是復合型人才,除了能夠勝任普通會計的工作以外,更應該是具有一定眼界,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夠提供關鍵決策信息的復合型人才,但是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對大數據、財務共享和人工智能的內容的相關技能和思維尤為重要,根據未來趨勢的變化,對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和定位亟需更新。
在人工智能、財務共享和大數據的趨勢下,會計專業碩士的目標定位應當是復合型的財務人才,基礎性的、程序性的基礎財務工作由智能的機器人或者各種軟件替代,在新挑戰下的會計專業碩士定位不僅需要掌握財務知識,更需要熟悉相關的業務流程,具有計算機編程的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還需要針對海量信息篩選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決策能力的人,才能夠在新挑戰下,就如何實現企業目標,實現價值最大化情況下為企業價值增值提供專業支持。
實現新的定位和培養目標就需要在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方面,根據新的定位和目標,進行全方位的調整,首先基于新的視角培養會計專業碩士,根據大數據人工智能環境下對會計碩士能力需要進行創新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其次,實現路徑的創新,立足于未來市場需求,和對人工智能等的判斷,提出培養模式的創新路徑,為社會培養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會計專業碩士。要實現路徑創新就需要課程設置方面創新,教學模式的創新和考核方式的創新,根據市場需求以及人工智能等設置課程,根據未來的發展趨勢,將財務共享的相關原理和教學軟件等搬入課堂,由專門的老師負責上這一塊,學校發展有共享軟件的大企業為實習基地,為同學們更好的應對財務共享等打下良好的基地。在教學模式創新方面,目前擁有會計專業碩士的高校越來越多,招生規模增長較快,如果每個學校靠自己本校的師資,很難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如何建立區域師資共享模式,利用互聯網模式授課可以成為重要的授課模式,部分地域性的學校可以聯合起來打造研究生方面的精品網絡課程,聯合內的學校可以免費使用精品課程,尤其是一些代表性的課程,業財融合課程,財務共享課程等。在考核方式創新,以往的考核主要聚集在理論知識和研究創新這一塊,為了提高會計專業碩士的職業技能,應在職業技能方面進行考核。在課程設置時,除了畢業論文和理論知識這一塊以外,還需要在職能上、計算機上和軟件的應用上等進行考核,另外,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時間上,還需要再延長,兩年的培養時間確實太短了,上課和學習知識的時間只有一年,剩下的時間就是實習、找工作和寫論文,第二年的時間很多事情干擾的情況下,學習的效率也非常低下,非常有必要將專業碩士的時間延長至三年,理論知識的學習時間延長至一年半,半年的時間用來進行職業技能的學習和鍛煉,剩下一年的時間用來寫論文、實習和扎工作,這樣非常有助于提高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質量,時間的延長,配合課程創新,教學模式創新和考核模式創新,將會極大的提高培養質量,也為社會提供更高端的會計復合型人才。
隨著技術的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技術進步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進步,
這將會有效提高了會計效率和會計效果,將會顯著增加的會計的信息功能,為會計行業的發展提供契機,但同時也會對傳統的財務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相關的專業人員如何轉變思維順應時代的發展是會計行業未來的主旋律。本文基于技術變革的新挑戰下,如何培養適應時代和技術變革發展下的會計專業碩士人才,首先需要對新挑戰下的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和定位進行重新思考,積極探討行新模式以期培養更復合的人才促進會計行業不斷發展。在新挑戰下的會計專業碩士定位是復合型的中高財務專業人才,不僅僅需要掌握基礎財務知識,更需要熟悉與企業生產等相關的業務流程,具有計算機編程的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還需要針對海量信息篩選的能力,同時還應具有一定的決策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