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瑩(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是很樂觀,特別是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更是讓人堪憂。究其原因還是由于當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存在一定的問題,目前針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這一問題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研究,但是缺乏對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之間的關系研究。加大國內外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的研究,對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屬于高層次人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直接反應了一個國家高層次人才資源的配置過程。隨著我國高等學校擴招到現在,高等教育越來越趨向于大眾化。高等院校的畢業生每年更是呈倍在增長。于寧、潘晶、王雯力提出目前大學生的基數不斷加大,導致市場供方壓力增大,就會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產生一定影響,使就業市場逐漸縮小,導致市場與就業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同時受到不同地域經濟差異的影響,畢業生畢業之初大多會選擇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進行就業,而對經濟欠缺發達的地區的選擇會小一些。伴隨著國家開展“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戰略的提出,雖然這種現象有所緩和,但是相對于東部沿海發達城市相比,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王昕、田劍通過對江蘇高等職業大學畢業生進行研究發現,高校畢業生選擇就業的地區大多會選擇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蘇等較發達的地區。人數占了整個學校的四分之三。到西部省份和經濟較為滯后的地區就業人數確很稀少,僅占總數的百分之五。同時由于外區、國企和政府機關的福利待遇等的影響,也是畢業生首選的工作崗位,致使中小企業的人才缺口越來越大。這種較為單一的主觀就業意愿,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職畢業生就業困難度。盡管每一年前往中小企業和西部地區就業的高校畢業都在增加,但所占的比例十分低下。我國學者葉青通過對高校畢業生進行調查發展,能夠進入四大銀行、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是大部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的首選,除了上述單位安逸、穩定之外,還有就是上述單位的福利待遇、社會地位都比較高。不難發展目前大多畢業生在擇業存在很多的不足,也是造成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大部分畢業生的就業觀年比較落后,進入事業單位固然安穩,但是很多的中小企業更能夠為畢業生的發展提供平臺。第二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給自己進行定位。對自己認知不足,對用人單位盲目的開出條件,忽視自身能力,要求用人單位給與較高的薪資福利,也是造成就業論難的主要原因。同時由于高職院校畢業生教育程度低、理論知識基礎薄弱,實踐經驗不足等特點,也是就業困難的原因。
目前我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客觀,所以如果高職生沒有明缺的發展目標,對本專業缺乏認知,不能夠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提升就業能力,在畢業之際就會陷入找不高工作的困境。高職學校而言,如果沒有針對學生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缺乏與企業實際生產接軌的教學課程,也會影響高職院校的生存發展。
關于就業概念,國際上存在很多定義。很多學者認為,就業能力不單單是指個人的綜合化能力,同時就業能力還受市場環境的影響,就業能力可以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所具備的更好的工作能力,所以就業能力是可以提高的。Jacquelyn P.Robinson 曾提出,就業能力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包含從事工作的基本技能、知識外,還包含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Fugate 從社會學的角度對就業能力進行概述,認為就業能力是一個人為了適應社會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工作能力,其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第一,職業生涯識別,主要是指包含職業目標、價值觀、性格特點在內的職業定位和規劃;第二,環境適應能力,當一個人進入到新環境時,能否快速的融入到工作中,能否盡快的進入到工作角色中;第三,社會資本,通過人的不斷進步,實現職業生涯的目標,形成的社會資源;第四,人力資本,是指能夠幫助個人實現目標的人際關系。
我國也有很多關于就業能力的概述,其中賈利軍、徐韻認為,就業能力不應該包含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是除了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之外的綜合能力。他們認為就業能力指的是大學生的個性特點、人格魅力、心理素質和學習能力等。就業能力不是專指某項職業需求,而是多有職業都需要的技能。文少保認為學習能力是教育能力的基礎,如果一個人沒有學習能力,那么這個人就不可能學習到職業所需要的專業技術和理論知識,同時其還認為,學習能力是一個人獲得其他能力的前提,比如人際關系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等都離不開學習能力。還有學者從人的發展動力進行研究,認為就業能力就是一個人獲得某項工作和取得進步的動力。例如:郭志文、宋俊虹就認為就業能力是一個人工作的動力,主要包含能夠被事業單位所賞識的知識、個性、價值觀和心理素質等。
綜上所述,各國對就業能力的概述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主要是由于各國歷史文化的不同,所以對就業能力的研究視角也不同,所得到定義也不同。本文以高職院校畢業生為研究對象,比這更傾向于就業就是學生的一種綜合能力,并且不是針對某一工作崗位所擁有的能力,而是具有通用性的能力,同時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能夠適應的能力綜合。
就業質量最早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際勞工組織提出的,國際勞工組織認為,就業質量就是反應勞動者就業情況的綜合指標,主要是對工作環境、工作質量、社會地位和人身安全和薪資待遇等情況進行反映。對個體工作者來說,就業質量就是一切勞動者個人的工作狀況要素的總結,例如:勞動者的薪資、工作時間、工作環境和社會福利保障等。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是很難進行評價、判斷好壞的。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是與就業過程息息相關的。就業質量不僅反映了工作環境的好壞,同時也反映了工作薪資待遇、社會福利、工作環境的好壞。對于就質量。對于就業質量的好壞,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就業質量的
筆者通過國內外研究文獻的整理,總結就業質量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就業質量是勞動者對工作環境、地點、收入的滿意態度;第二,企業管理者對就業質量的影響,同時對男員工和女員工的就業質量進行差異性研究;第三,企業的經營狀況、經濟實力、常生產規模對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針對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國外的學者大多采用建立維度的方式分析就業質量的高低。比如國外學者Beatson 通過建立兩種維度的關系來對就業質量進行分析,這兩種維度為:勞動——回報,雇主——雇員。國外學者Richard Brisbois 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對就業質量進行研究,其通過對發達國家的綜合就業質量進行研究,例如: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發展空間等方面進行研究。同時通過對中小型企業的就業質量進行實證研究和分析,最終得出評價就業質量高低的概述。
我國學者在國外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對就業質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對就業質量,我國學者主要從具體解決性和實證研究型對就業質量進行研究。兩種研究類型主要是通過對就業質量的影響原因的高低來區分的,對就業質量影響高的原因采用問題解決型進行分析,反之則用實證研究型進行分析。無論是那種類型的研究分析,都對我國學者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我國學者還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進行了研究分析,我國學者譚建躍和黃華勇在《大學生就業質量與心理問題探討》一文中,就針對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通過研究分析,其指出造成大學生就業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和影響因素,并提出符合我國國情和市場需求的切實可行的解決建議。我國學者李金林、應偉清、吳巨慧在其著作《構建高校就業質量科學評價體系的探索》一文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以實踐角度出發,進行了具體的精細劃分,主要從評價內容、評價質量、評價客體三方面進行研究,具體為:高校的就業質量的評價內容的影響因素是畢業生的就業層次指標;影響高校自身因素的是高校就業質量的評價對象,即為社會、企業;高職院校的就業質量評價客體是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的。他們還將這三大類的指標劃分分為多個類型的小指標。
根據我國學者的研究顯示,高職院校的畢業能力和就業質量呈現正比的關系,即為就業能力越強的高職畢業生,獲得高質量工作的機會越大,薪資報酬、社會福利越好。就業能力差的高職畢業生,獲得高質量工作的機會越小,同時相應的薪資報酬、社會福利就會較差。我國學者柯羽對我國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分析,通過調查發現,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對就業質量的影響起到關鍵的作用,其中綜合素質主要指畢業生的個性、愛好、性格、社會交往能力、職業規劃能力等。同時其還指出,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越強,其就業質量就會越好。
目前社會各界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關注度越來越高,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關鍵人才,在面對就業壓力時,學生們只能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加強專業技能、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的技能,才能夠更快的適應未來的工作環境,提高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