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然(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于職業教育關注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職業教育本身教學能力以及教學觀念的不斷創新,其整體的發展形勢較為穩定,并且也創造了較為優秀的成績。但在此期間,作為教育工作者以及社會工作者,我們仍舊需要對此形成客觀的認識。雖然,職業教育的整體教育結構逐漸完整,并且逐漸合理,相關的教學設施以及教學水平也能夠滿足學生的基本要求,但在其與經濟進行接觸的過程中,其仍舊會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
第一,在我國以往的教育觀念中,職業教育一直沒有受到重視,甚至會被輕視。很多學生以及學生家長會對職業教育存在一定的錯誤認知,他們會認為能夠進入到職業院校開展學習活動的學生都是差生。比如學習成績不好,智力不高或者是能力不足等等。并且社會上也有一大部分人會對職業教育形成較強的鄙視心理,他們會從心底里認為職業院校的學生都是不學無術的一群人,即便是在畢業之后也只能參加一些技術類以及基礎類的工種,不會有較大的發展前景。甚至職業院校內部本身的學生也會存在這樣的錯誤心理,他們會認為自己之所以進入到職業院校,就是因為自己低人一等,從而在學習中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理念,自暴自棄,最終影響了自己的學習發展。
第二,很多職業院校在發展期間沒有對自己形成一個精準的認識,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辦學機制以及辦學理念。甚至一部分職業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時,會將自己與普通高校進行過分的對比,會把自己演變成壓縮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在這一情況下,其對于學生所能夠提供的教學輔助以及教學條件就相對較差,所培養出的學生也無法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最終影響了學生發展以及社會發展。
第三,在當前的經濟市場中,針對于職業教育,我國并沒有形成全面的管理體系。政府、社會、學校、企業之間也沒有形成密切的聯系,四者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為政,各自獲取自己的利益。在這一情況下,職業教育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能夠形成的影響就會逐漸減弱,從而導致經濟發展受到了影響,職業教育本身的行業地位也會出現下滑。
第四,當前我國針對于職業教育所形成的法律體系并不完善。并且整體的調整力度以及約束力度相對較差,無法對職業教育形成保障。這一問題的存在,導致其自身也就無法對經濟發展形成有利影響。
第五,一部分職業院校在發展期間會拒絕與外界進行接觸,閉關鎖“校”,關門辦學,導致學生思維受到了嚴重限制,并且能力也無法發展。除此之外,一部分企業在與學校進行合作溝通時,會提出過于苛刻的條件,或者是對一些實力較差的院校過于抵觸。兩者之間沒有和諧的溝通,也無法達到統一理念,從而造成了經濟影響。
首先,職業教育本身的本質價值就是培養社會就業人才,促使其能夠具備較強的知識基礎以及職業技能,使之在就業時能夠快速的融入到工作崗位上,發揮出本身的經濟效益,推動經濟的穩定發展。所以就職業教育本身來說,其具備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其需要在教育體系中扮演核心角色,促使教育體系的完善性發展;另一方面,其需要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基礎保障[1]。
其次,職業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富民狀態,推動我國經濟水平的有效提高。著名教育學家黃炎培先生曾經指出“職業教育,能夠使有業者樂業,使無業者有業”。在職業教育工作推進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我國當前的就業形勢,也能夠形成一定的就業特長。系統化的職業教育能夠促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綜合實力,使之能夠穩定長期的就業,以此為國家經濟發展形成穩定的基礎保障。
最后,職業教育能夠達到強國狀態。當社會人口能夠具備較強的職業能力以及就業能力之后,國家的經濟實力以及發展實力自然能夠得到加強。通過調查分析顯示,就我國當前的制造行業來說,其內部的工人體系有80%-90%屬于基礎工人,其對于制造項目的開展會形成直接影響。而這百分之八九十的工人中,又有一大部分來源于職業院校,所以只有當職業院校能夠穩定發展,我國才能夠強化自己的實力。
第一,政府部門應對此形成關注,并需要承擔起相關的發展責任??傮w來說,職業教育屬于一種社會性以及就業性的教育,但是其卻并不是一種單純的市場行為。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說,一方面,職業教育是為了我國經濟發展而存在的;但另一方面,其也存在一定的公益性。所以不能單純的因為其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就將其規劃到市場領域。在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方面需要做出適當的創新調整,針對于從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政府方面可以對其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以及保障政策。比如,為其提供創業基金,或者是為其提供發展技術,簡化就業的手續等等,促使職業院校畢業生更好的發展。
第二,國家方面需要就職業教育這一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構建完整的法律機制,保障其能夠穩定發展。綜合來說,當前我國社會對于職業教育還會存在一定的輕視理念以及忽視理念,相比于其他國家來說存在一定的落后狀態。針對于這一問題,國家應做好適當的調整工作。比如,對職業教育進行大力宣傳,改變大眾對其所形成的錯誤認知,強化職業教育的地位,為其構建完整的法律保障機制。同時針對于現存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國家方面需要與相關的教育單位進行溝通,嚴格要求其按照規定內容開展相關操作,保障多方的利益以及權利,推動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2]。
第三,應注重明確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并且需要對其本身的發展模式進行適當創新。在對目標進行構建時,相關的教務工作者可以對勞動力市場的具體需求以及發展情況進行了解,以此為基礎,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在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同時,也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同時相比于普通教育來說,職業教育與其之間存在一定的本質區別。在進行職業教育工作時,教師需要將重點放在人才培養以及技能強化上。所以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自身的教育觀念、對職業教育所形成的相關原則以及相關制度進行合理調整,展現出職業教育的優勢以及特色。例如,在職業教育期間,其可以貫徹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在學校以及企業的共同輔助下,強化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就業能力。
第四,在職業教育工作過程中,學校應大力推廣創業教育,促使學生能夠形成一定的崗位技能,使之在畢業后不會輕易的與社會脫節,形成“畢業就失業”的狀態。相比于普通就業來說,創業雖然會具有較高的難度,但是其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鍛煉學生的主動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所以在教學期間,學校方面可以就創業教育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引導學生科學嚴謹的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強化學生的個人素養。
第五,在當前的社會中,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不斷更新,并且逐漸嚴格。一個人若想要在社會中穩定生存,絕對不能形成一勞永逸的想法。并且即便是從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其也不可能單靠幾年的學習就能夠支撐自己一輩子的職業生涯。所以社會方面可以將職業教育轉化為終身教育,即便學生走出校門,也應該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更新,加強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職業能力,推動自己更好的發展。
第六,國家方面可以適當的調整職業教育的門檻[3]。不僅學生可以接受職業教育,社會中其他崗位的人也應該有權利接受職業教育,促使其自身能具備較強的就業能力。并且,這一政策的推行也能夠有效加強社會的凝聚力以及經濟發展實力。
第七,職業教育的發展必然需要資金的保障。一般情況下,職業教育機構主要的資金來源是學生的學費或者是政府部門的財政撥款。但很多情況下職業教育都會耗費較大的資金,所以政府方面可以適當的為其構建融資政策。比如,鼓勵社會各個機構對此形成關注,鼓勵其對職業教育進行投資,以此保證職業教育的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對于經濟發展既能夠形成一定的制約,但同時也能夠形成一定的能動影響。在這樣一種矛盾的關系中,作為職業教育領域的從業人員,就必須要站在一個客觀公正的角度上,正確看待兩者之間形成的關系,對其進行適當調整,促使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能夠形成和諧穩定的關系,在確保職業教育能夠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促進經濟發展能夠為職業教育形成穩定的保障,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推動社會的穩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