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門吉日嘎勒
(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 通遼028000)
阿育吠陀(Ayurveda)或稱生命科學,源于久遠的印度最古老文獻《吠陀(Vedas)》(3080B.C.)。直到今天,印度次大陸和斯里蘭卡絕大多數人依然應用阿育吠陀進行自我保健。然而,阿育吠陀從它誕生的那個時代直到今天,盡管其理論假設經歷了眾多演變,但其基本治療模式卻始終保持不變。事實上,阿育吠陀治療模式是建立在三穢素理論(tridoshatatwa),也稱三體液理論(ThreeHumourTheory)基本框架之上精心創造的醫療體系。從詞源學的角度講,派生于梵語的tridosha詞匯由tri和dosha構成,tri意指“三”,dosha表示“污穢物質(pollutant)或缺陷因素(vitiated factor)”,tridosha則是指“三穢素”;梵語詞匯tatwa含義與英語theory(理論)同義。在本質上,三穢素在維持健康與防治疾病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概括而言,若三穢素相互協調共生,就能維持健康;若三者相互不協調,或者以一種異常方式運轉,則會產生無序狀態而導致疾病。暗藏于阿育吠陀治療模式之下的最初理念,就是基于維系疾病與環境之間的某種聯系而形成的一種基本理念。在這一基本理念指導下的治療模式,能夠使三穢素相互之間保持協調平衡,或者防止其偏離正常秩序,進而保持三者之間的和諧運轉,最終達到疾病康復。數千年的醫療實踐證明,阿育吠陀治療模式的基本理論是非常成功的,即使從現代科學的觀點看,阿育吠陀醫學的臨床成就也令當今世界深感震驚。
生命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與快樂、痛苦緊密相連,快樂與痛苦既像孿生兄弟,又像光和影子,形影不離。即便如此,快樂與痛苦的界線卻很難劃分清楚,二者之間經常發生漂移。生命總是以某種方式試圖擺脫痛苦走向快樂的自由王國;事實上,生命從痛苦狀態轉變至愉悅狀態,存在著一種固有驅動力,健康喻示著擺脫了疾病后的愉悅狀態,而疾病卻意味著痛苦狀態。假如一個人受到某種因素的干擾發生疾病,生命固有驅力就會成為啟動和恢復健康狀態的“萬能鑰匙”,病人依賴這種內在的萬能鑰匙可能重回健康狀態。
古代印度的先賢們探究痛苦的含義,按照他們的理解,盡管導致最初痛苦的原因事實上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痛苦所引發的恐懼卻會長久存在。這些關于痛苦的理解使大師們感悟到,解決病痛不僅要設計治療方法,而且要構建根植于這種治療方法的完整理論。
當代醫學史先驅HENRY E.SIGERIST博士認為:“即使在純粹的宗教著作——Vedic Samhita中,也發現了運用解剖學、生理學和病理學理論的記載。這些理論與方法既不是魔術,也無關宗教,而是眾所周知的天然療法?!?/p>
按照印度經典Atharva Veda,疾病的發生是由于三種生理因素的功能紊亂造成的。這三種生理因素被稱作sushka、sikta、sanchari,分別對應于干燥、潮濕、彌散(permeating)。隨著歷史的發展,干燥、潮濕、彌散概念逐漸與三穢素——vata、pitta、kapha發生了聯系。
古代印度先賢們是自然現象的熱心觀察者,他們試圖發現自然現象的真相,在探索真相的實踐中,他們依靠批判性分析、解釋和觀察,逐漸發展出一個假設——三穢素理論(The
Tridosha Theory),并由印度著名學者ACHAYA SAYAN經過深思熟慮后公之于眾,載入阿育吠陀醫學典籍。他們觀察發現,一切生物都需要維持生命所需的氣態(空氣)、液態(水)和固態(食物);極熱與極寒對生命是致命的,液態物質對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必需的,血液與生命及死亡有神秘的聯系。
在那個哲學流派盛行的時代,三穢素理論成為了解釋生命與自然現象真相的主流理論。真相隱含在持續變化的自然現象之中,而類似的真相也同樣存在于人的生命現象之中。古代印度大師們堅持認為,一個在本質上完全相同的實體,無處不在地充斥、彌漫于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宇宙間。他們認為,太陽、月亮和空氣是宇宙運動的原始動力,宇宙運動是太陽之炎熱、月亮之寒冷、空氣之運動影響的結果。因此,他們認為人類生命的發育受到了空氣(anila)、火(agni)和水(apa)的影響,空氣、火、水也決定了疾病的發生發展,并與病人內心活動相關聯。隨著闡釋生命與自然現象的理論不斷進化,自然界三種原始力量——空氣、火、水分別與人體三穢素——vata、pitta、kapha發生了緊密聯系。
古代阿育吠陀大師認為,宇宙萬物是由五種基本物質(panchamahabhuta)——土(kshiti,earth)、水(apa,water)、能量(tej,energy)、氣(marut,air)、空(byom,space)組成的,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以及我們攝取的食物也都是由土、水、能量、氣、空五種元素的不同排列組合而構成的,人類是消化吸收食物形成的產物。食物的消化,廣義上轉化為兩個部分——精華物質(ahara-prosad,essentialportion)和非精華物質(kitta,nonessentialportion)。
精華物質漸次轉化為七種要素(dhatu,elements)——乳糜(rasa,chyle)、血液(rakta,blood)、蛋白(mamsa,protein)或肌肉[1]、脂肪(meda,fat)、骨骼(ashthi,bone)、骨髓(majja,marrow)、生殖要素(sukra,reproductiveelements)。這七種要素為人體生長發育提供了營養支持,被稱為七種支持物。在人類胚胎發育直至死亡的完整過程中,七種要素是按照乳糜→血液→蛋白(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生殖要素的順序依次相繼形成和轉化的。
非精華物質的形成與精華物質的形成同步發生。在七種要素依次形成過程中,人體非必需物質也依次降解為廢物被排泄,并稱其為“衍生于支持物的廢物(dhatu-mala)”,并最終形成了肉眼可見的糞便、尿液、汗液、毛發、指甲與肉眼不可見的細微廢物——vata、pitta、kapha。
Vata、pitta、kapha在人體內發揮著重要的雙重作用,三者若以理想的數量組合或運行方式存在,就會對身體提供重要支持且維持健康狀態。因此,vata、pitta、kapha也可被視作生命支持性廢物(mala-dhatu)。由于vata、pitta和kapha本身不能提供任何營養,故還將其稱作非營養性支持性廢物。三者若以非理想的數量組合或運行方式存在,就會有條件地污染七種要素,成為疾病之首要致病因素。因此,這三者也被描述為三種致污因素(vitiating factors)或污穢物質(pollutants,tridosha),簡稱三穢素,它們是三穢素理論的最基本概念。
盡管vata、pitta和kapha分別位于心臟與臍之間的上、中、下區域,但它們循行和彌散于全身各處。SUSRUTA(妙聞)[1]認為,vata主要占據盆腔、肛門與髖關節之間的腔隙;pitta位于心臟與臍之間的中部區域;而腸道是kapha的特異場所。但CARAKA(阇羅迦)[1]認為,pitta占據著心臟以上的區域。妙聞和阇羅迦都認為vata、pitta和kapha在幼年、中年和老年階段,在白晝和黑夜的首時、午時、末時階段,在攝入三餐后的初期、中期、晚期階段均發生周期性變動。例如,進食后,他們發現胃內消化初始時段kapha偏盛,中間時段pitta偏盛,最后時段vata偏盛。同樣,在幼年階段kapha偏盛,中年階段pitta偏盛,老年階段vata偏盛。
關于vata、pitta和kapha本質、功能與分類的觀點,是通過觀察三穢素在健康與疾病環境中的臨床表現而提出的。
三穢素平衡未受干擾時,vata維持著呼吸功能和思維能力,并發出力量、語言表達和排泄糞便等活動;pitta負責維持正常消化功能和體溫調節功能以及保持良好視力、皮膚光澤、情緒愉悅和頭腦聰明等;kapha維系著關節運動功能,并保持潛能(男性性交能力)、力量、勇氣,維持身體的穩定性。
三穢素平衡受到擾動時,受擾vata的癥狀、體征以出現器官的松動感、脫位感、延伸感、收縮感、膨脹感及憂郁、悲傷、口渴、出汗、渾身疼痛、周身微紅、皮膚粗燥、器官僵硬、癱瘓、不愿行動、生物堿味覺等為主;受擾pitta的癥狀、體征以出現器官的燒灼感、溫暖感及深部傷口流淌分泌物、皮膚變紅等為主,當觀察到上述癥狀、體征時,醫生應立即推測出是pitta功能異常引發了疾??;受擾kapha的癥狀、體征以出現器官的寒冷感、瘦身感(senseofthinness)、沉重感、無價值感、拖延行為感及甜味味覺、油膩感、皮膚白色調著色等為主,當觀察到上述癥狀、體征時,醫生應推測出是kapha功能異常引發了疾病。
阇羅迦提出了vata的5種亞型,與AtharvaVeda中的記載相同:①烏達那瓦塔[2]或上升之氣[1](Udanavata)——存在于聲帶空間,主司發音、美聲等,當它紊亂時,引起咽部及以上部位的疾??;②帕瑞那瓦塔[2]或生命之氣[1](Prana vata)——存在并盛行于心腔內引起口腔呼氣,當它紊亂時,引起呃逆、哮喘等疾??;③薩瑪瓦塔[2]或調火之氣[3](Sama vata)——作用于胃腸內食物的消化,并使已消化食物降解為食糜、糞便和尿液等成分;④阿帕那瓦塔[2]或下降之氣[1](Apana vata)——推動排泄糞便、尿液、精液和月經,促使胚胎降至盆腔內,當它紊亂時,引起生殖器官及泌尿膀胱的疾??;⑤維安那瓦塔[2]或行布全身之氣[1](Vyana vata)——遍及全身,它分解體內液體成分,導致出汗,主司包括眼睛閉合在內的全身各類運動。
阇羅迦在pitta和kapha的亞型分類上未作出貢獻。然而,妙聞觀察到了pitta和kapha分別存在5種不同亞型:①帕其可皮塔[2](Pachaka pitta)——盛行于胃腸,消化生成乳糜(annarasa),主司糞便和尿液排泄,當它紊亂時,就會導致消化不良、胃酸過多、咽部燒灼感;②瑞其可皮塔[2](Ranjaka pitta)——對脾胃代謝出的乳糜著色,并將其轉化為血液。當它紊亂時,就會導致咯血及肝脾疾?。虎鬯_達可皮塔[2](Sadhaka pitta)——盛行于心臟,幫助視力、記憶力和理解力,當它紊亂時,就會導致喪失思考能力,自感無能為力,出現癲癇發作,無論在何處提及,heart(心臟)這個概念既代表心臟,也代表腦組織;④阿里其可皮塔[2](Alochoka pitta)——盛行于眼內,產生視力,當它紊亂時,就會喪失視力;⑤巴其可皮塔[2](Bhrajaka pitta)——存在于皮膚中,使皮膚有光澤,皮膚油脂也能被它吸收,當它紊亂時,就會出現皮膚病和皮膚褪色。
妙聞對5種kapha亞型的描述:①可列狄卡卡法[2](Kledaka kapha)——濕潤胃內食物,潤滑身體任何部位,當它紊亂時,就會喪失食欲,進而出現面色蒼白、尿液變白;②阿瓦倫貝卡卡法[2](Abalambaka kapha)——存在于心臟,維持器官的堅固性,當它紊亂時,就會導致器官松動;③巴達卡卡法[2](Bodhaka kapha)——引導味覺,當它紊亂時,舌的味覺功能就會受到影響;④塔爾皮卡卡法[2](Tarpaka kapha)——位于腦部,它使各種意識器官保持潤滑與運動,當它紊亂時,就會導致記憶衰退,智力與意識發生異常;⑤斯拉西卡卡法[2](Sleshmaka kapha)——保障關節移動性,當它紊亂時,關節開始僵硬,喪失移動性。
前述關于三穢素功能與分類的討論中,不難發現:身與心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事實上,在 Vedanta中,“心(mind)”被構想成為體內的物質存在,即“心”是由被消化食物衍生的精細成分而構成的物質。許多阿育吠陀學者認為,食物消化的最終成分不是物質代謝過程中的第七個支持物(sukra),而是另有第八個支持物——Oja(蒙醫學稱Ogi
Shime)[4],它以肉眼觀察不到的超細微形式巡行于全身。根據這一觀點,人體內存在一種對抗疾病的“內力(internal
forces)”。阇羅迦對Oja進行了比喻性描述:當蜜蜂在花叢中采蜜時,采集到的就是衍生于花卉之七種要素之精華部分的Oja。就人體而言,Oja最有可能對大腦中圖像的生成(genesis of
phenomenon)產生影響,即通常所謂的“心”。Oja可能在身與心的聯系方面扮演著橋梁和紐帶的角色。
古代阿育吠陀學者認為,“心”有satwa、raja、tama三個維度,且在這三個維度上表現出自身功能。這三個維度也是“心”的固有屬性,每個又被稱作guna(attribute),三者被統稱為triguna(tri-attributes)。從慣性理論(notionofinertia)角度理解,“心”的行為既可以流動,又可以靜止。一般而言,有些人的“心”總是傾向于永不停歇或永不寧靜狀態,因而始終追求著某種事業,這種傾向稱之為“心”的運動慣性屬性(rajaguna)。相反,有些人的“心”則總是傾向于靜止或懶惰的狀態,這種傾向稱之為“心”的靜止慣性屬性(tama guna)。一個天生傾向運動慣性的人,除非某些意外事件阻止其行動,否則,無論在任何時候他都會為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而永不停歇地行動;而一個天生傾向靜止慣性的人,除非鼓勵他去行動,否則,無論在任何時候他都不會為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而主動地行動。然而,在現實中有些人的“心”既不傾向于運動慣性,也不傾向于靜止慣性,這種天生本質(intrinsicnature)傾向稱之為“心”的雙重慣性屬性(satwaguna)。雙重慣性屬性在調節“心”的運動慣性與靜止慣性之間發揮著自動調節因素(auto-regulatoryelement)的作用。因此,“心”能夠調節運動慣性與靜止慣性趨于平衡;而raja和tama分別代表了“心”的動態因素和靜態因素;當“心”的運動慣性強勢時,任何擁有這種慣性屬性的人會出現貪心、野心、私心、暴力、殘忍、傲慢、憎恨等傾向。通過觀察也發現,當“心”的靜止慣性強勢時,就會出現愚昧、弱智、遲鈍、懶惰、悲傷、憂慮等傾向。然而,一個人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經常保持平靜而健康的心態,他應該既不會感受過渡運動壓力,也不會處于無休止的懶惰壓力之中。要保持兩種慣性屬性的平衡狀態,就需要保持自動調節因素的介入。只有在強勢的自動調節因素調控之下,“心”才能保持兩種慣性之間的理想平衡狀態,進而實現一個人心智健全的健康狀態。相反,如果“心”的兩種慣性之間的平衡受到某種干擾,他就會放松自己對內心急切欲望或沖動的控制,從而導致精神疾病。所以,有必要盡力實現運動慣性與靜止慣性之間的平衡,做到兩者兼顧。
有證據表明,vata的主要功能具有精神動力學(dynamism)特征。Vata的功效是通過像膽量、熱情等意識活動而折射出來的。因此,可以觀察到由vata支配的各種生命活動與運動慣性之間存在著某種基本聯系。Kapha的功效是通過防御原則表現出來的。因此,kapha強勢者的性格傾向在于實現某種穩定狀態。通過觀察也發現,在由kapha支配的各種生命活動與靜止慣性之間,清晰地存在著一種基本聯系。Pitta具有協調平衡vata與kapha的功效。Pitta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轉化、調節或平衡體內各種代謝活動完成生物效應。所以,可以觀察到在pitta的主要功能與自動調節因素之間存在一種基本聯系。
顯而易見,身與心是相互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阿育吠陀學者認為,“心”保持了身體這個機器的運轉活力。疾病的特征是感覺痛苦,健康的特征是感覺愉悅。術語dis-ease(疾病)僅僅意味著舒適(ease or comfort)的消失,并不意味著此種消失的影響。由此可見,對疾病的當代定義是不全面的。相反,阿育吠陀給出了對疾病的完整定義。阿育吠陀醫學術語roga相當于英語術語disease;但是,roga意指任何疼痛;也就是說,無病狀態可以被理解為是身體的任何部位沒有遭受到任何強度的疼痛的狀態。妙聞對于疾病的定義是“身體不適、疼痛或者痛苦,以及包括突發的極度嫉妒、恐懼、憤怒、憎恨、激情、貪婪等精神折磨”。
依據病源、疼痛或痛苦所在部位,在上述疾病定義之下,疾病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即外源性疾病(agantuja,external or exogenous origin)、生理源性疾病(sharirik,physical origin)、精神源性疾病(manasika,mental origin)、自然源性疾病(swabhavika,natural origin)。外源性疾病主要包括意外事故、刀傷、燒傷、蚊蟲叮咬、動物螫傷、損傷等偶發性疾病(agantuja—adventitious diseases);生理源性疾病主要包括源于營養缺乏和代謝紊亂、生長發育障礙、炎癥、組織變性等病因導致的內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盡管感染通常來自于身體外部,但是感染性疾病事實上是由于體內正常防衛功能衰弱或喪失所致。因此,感染性疾病沒有被劃入外源性疾病,而是歸類至生理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也被稱作體內因素導致的疾病(nija);精神源性疾病包括源于諸如傲慢、自負、憤怒、激惹、恐懼、殘忍、焦慮、懶惰、悲傷、憂傷等心理狀態下引發的痛苦,顯然與當代精神疾病略有不同;自然源性疾病涵蓋了在滿足出生、衰老、死亡以及饑渴或睡眠等先天本能欲望時,肉體和精神上遭受或感受的極度痛苦。阿育吠陀學者認為,恐懼會將一個人與疼痛或痛苦聯系在一起。因此,在現實中就把人們對尚未出現的疾病的恐懼,或者對他人所患認知與行為疾病的恐懼,也視作眾多疾病的主要促成病因(primarycontributorycause)。
健康的定義暗指一種“自我實現(One’sselfinoneself)”的感覺概念。當兼備“心”、精神或意識的身體伴隨完全相互協調而以一種舒適的感覺狀態去完成感覺器官、精神或意識各自功能時,這個個體就被認為是“健康的”(swastha,healthy)?;蛘哒f,健康就是在愉悅中感覺到了“他的自我實現(hisselfinhimself)”。
顯而易見,處于各自協調平衡功能理想狀態的vata、pitta、kapha對于健康的維持和促進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平衡狀態下的三穢素就是三種支持性因素(supportive factors),并被稱作tridhatu。阿育吠陀學者將tridhatu比作支撐身體“宮殿”的三座“頂梁柱”。假如三穢素的理想平衡狀態發生異變,身體宮殿就會發生移位。此時,三穢素就會轉變成為致病因素(causativefactors)。
阿育吠陀學者認為,同質物質、同質功能和同質屬性在任何時候都會聚合在一起,促使體液、組織和排泄物增盛;非同質物質、非同質功能及非同質屬性在任何時候也都會聚合在一起,促使穢物、組織和排泄物衰減。穢物、組織和排泄物是食物消化的形成物。所以,食物是疾病或健康的根本。阇羅迦觀察到,人體依靠飲食滋養自身生長發育,而疾病產生于有缺陷的營養。
由于體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vata、pitta、kapha會發生異變,這種異變可能會發生在身體的不同部分,某種穢物的輕微增減不會導致疾病。妙聞認為,疾病的發生、轉歸、痊愈過程需要經歷五個不同階段或連續步驟。一般而言,在最初的階段(chhaya),穢物發生聚集或凝聚反應;在第二階段(prakop),發生聚集的穢物開始累及身體機能;在第三階段(prosar),當某種發酵發生時,在vata的推動下,穢物在體內流動。完成發酵之后,聚集的穢物既可單獨也可倆倆混合還可三者混合在一起,以生物復合物形式遍及全身;在第四階段(purbarupa),疾病的癥狀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依次逐一出現;在最后階段(rupa),可以觀察到疾病的特殊癥狀。還可以依據vata、pitta、kapha受污損的程度分類疾病,例如,由vata受到嚴重污損而發生的疾病即為vataja疾??;由pitta受到嚴重污損而發生的疾病即為pittaja疾??;由kapha受到嚴重污損而發生的疾病即為kaphaja疾病。
妙聞認為,假如三穢素與新陳代謝物之間保持動態平衡,或者假如這種平衡雖然受到干擾,但是還可以恢復至正常狀態,或者假如行為與其自身欲望相互一致,能夠滿足自身本能欲望且“心”、精神或意識都處于相互協調的舒適狀態時,這個人就被認為是健康的人。根據阿育吠陀治療模式,疾病的轉歸本質上與一種“內在沖動(inherent urge)”或傾向相關聯,包括三穢素的自穩態調節傾向。
阿育吠陀醫學關于藥物的概念是指任何能夠消除疼痛和痛苦的、沒有副作用的物質,同時它又能夠修復或恢復受損的、失衡的三穢素達到自穩態狀態。阿育吠陀學者認為,全力擺脫痛苦與壓抑并傾向于喜好快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事實上,生命擺脫痛苦與折磨的自愈能力是人類先天固有的力量,它不斷地修復三穢素的不協調或失衡狀態,進而預防疾病的發生。自愈能力的持續存在是治愈任何痛苦和疾病的基本機制。
注:本篇根據印度學術刊物《Ancient Science of Life》上發表的“The Tridosha Theory”一文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