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寧,任 路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110000)
中風是指起病急驟,因腦局灶性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的以神經功能缺損為共同特征的急性腦血管疾病。中風病名首見于《金匱要略》:“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1]中醫內科學中定義中風病,是由于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勞倦內傷等引起氣血逆亂,產生風、火、痰、瘀,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以猝然昏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癥的病癥。由于其發病急驟、變化多端、發展迅速,亦稱為卒中[2]。近年來,我國中風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素體多痰濕、多虛多瘀,尤易患本病。研究表明,中風的發生與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相關,其中高血壓是腦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素[3]。體質因素是導致中風發生的重要原因[6],中風(腦卒中)的體質類型主要為:痰濕質、瘀血質、氣虛質、陰虛質[4-5]。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腦梗死病人200余萬人,死亡人數超過160萬人,復發率高達25%。殘疾影響75%腦梗死幸存者,重度致殘者超過40%,年復發率高達41%,且年齡趨于低齡化。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多合并癥及低治愈率的致病特點,使本病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其中,因情志失調引發氣血逆亂,血逆瘀結于腦,是中風病發生的根本機制之一。
情志,是人體對于外界客觀事物和現象作出的不同情感反應,時時伴隨著人類的生活,屬于正常的精神活動和心理表現,是人體臟腑機能的正常體現。情志的產生,首見于《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思)、憂、恐。”[7]表明精神活動產生的全過程:以五臟精氣為物質基礎的功能活動。五臟藏精,化氣生神,神接受外界刺激則生情,神活動于內,而情表現于外。情志致病,是因中醫學中七情過激成為致病因素,故情志因素密切關系著人類的健康。因此,研究情志因素致中風對中風的康復治療的積極作用。現如今,針刺穴位的方法在臨床中風康復治療中的運用日益普遍,其療效至今己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肯定。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中風是針灸治療的優勢病種,其中杜元溯教授領導的課題小組通過檢索大量文獻,統計研究后,撰寫的《現代針灸病譜》中將中風后遺癥列為針灸II級病譜,同時指出在中風的恢復期和后遺癥期,針灸可作為中風治療的主要手段[8]。針灸療法自古就得到醫家的廣泛認同,中醫學古代文獻中早有對于循經取穴、頭針等針刺治療中風的原則和方法的記載,在臨床治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素問·熱病》中指出:“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余,乃可復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陽,后入于陰者,先取其陽,后取其陰,浮而取之。”[9]康復一詞,中醫學中也早有使用,《爾雅》中言:“康,安也”“復,返也。”[10]古代醫籍中“康復”主要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復,正氣的復原以及精神情志的康復,與現代醫學概念相近。這些文獻記載為現代臨床中風康復治療提供了寶貴經驗,為今后中風康復治療的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肝屬木,主疏泄,調暢氣機。情志的產生,心神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這須依靠肝調暢氣機的功能,因此,肝在情志產生、分化中起主導作用。清代醫家魏之琇和王士雄皆認為“七情之病必由肝起”,王士雄言:“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氣之感皆從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11]所以,情志刺激易首先傷肝,導致肝疏泄失常,疏泄太過,產生肝氣逆證;疏泄不及,產生肝氣郁證。肝在志為怒,怒則氣上,因此大怒傷肝、肝氣上逆,或肝氣郁而化火,皆易發生中風。《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或因怒動肝火,生熱而煎灼津液,血燥生風。如《名醫雜著·風癥》中言:“一婦人因怒仆地,語言謇澀,口眼斜,四肢拘急,汗出,遺尿,六脈洪大,肝脈尤甚。皆由肝火熾盛,肝主小便,因熱甚而自遺也。”
心屬火,為君主之官,陽中之陽,主血脈,藏神志,情從心發,病及五臟。張介賓言:“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并賅意志,故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恐動于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類經·疾病類·情志九氣》中說:“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所以無論何種情志刺激,都易因傷心而致病。五志郁而化火,引起心火亢盛,為久蘊化火,內熾于心。腎屬水,主水,為“水臟”,陰中之陰。腎藏精,為臟腑形體官竅的功能活動提供物質基礎;腎精化生為腎氣,是臟腑之氣的根本。情志過激,會損傷臟腑精氣,從而使臟腑氣機逆亂。明代趙獻可《醫貫》中言:“今人縱情嗜欲,以致腎氣虛衰,根先絕矣。一或內傷勞役,或六淫七情,少有所觸,皆能卒中。”心腎分陰陽,心火下降,腎水上濟,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二者的協調與平衡是五臟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所以,明代張介賓《類經圖翼·五行統論》認為:“五行之理,交互無窮……變雖無窮,總不出乎陰陽;陰陽之用,總不離乎水火。”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腎而上亢,腎水不能上濟于心而下泄,則心腎不交。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卷七》:“腎水枯竭,不能上潤,心火上炎,不能既濟。”所以,情志刺激傷心腎,使臟腑之氣功能失調,引起臟腑氣機逆亂,從而引發本病[12]。《醫經溯洄集》中言:“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
脾屬土,為諫議之官,陰中之至陰,主運化、統血和升清,化生并輸送精微,為后天之本,是氣血化生之源,為情志活動提供必須的物質基礎。其在志為思,如思慮過度,或所思不遂,會影響臟腑的生理功能。而脾氣受損,母病及子則影響于肺。從而導致肺脾氣虛,易產生情緒的變化。肺屬金,為相傅之官,陽中之陰,主氣,司呼吸,朝百脈,主治節、宣肅、行水,通調水道。肺在志為悲,悲則氣消,使肺氣抑郁,意志消沉,耗傷肺氣,肺的宣肅功能下降,子病及母反之影響于脾。所以,憂思過度傷脾肺,使臟腑氣機紊亂,功能失衡從而引起本病。如《醫宗必讀·真中風》言:“延平太守唐東瀛,多郁多思,又為府事勞神,昏冒痰壅,口語澀,四肢不隨,時欲悲泣,脈大而軟,此脾、肺氣虛,風在經絡。”[13]
肝郁則氣滯,氣滯則血滯,血液運行不暢則失于濡養。筋者,周布四肢百節,得血以養之,失于濡養則導致肩膊麻痛。臨床表現如明代王綸《明醫雜著》中言:“左手大指、中指常欲反張難屈,左手指掌時常作麻。”臨床治療應以舒肝理氣為主,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中言:“理氣者,氣滯、氣郁、肩膊麻痛之類,此七情也。”氣機順暢則血液運行暢通,癥狀好轉。治當疏肝解郁,可取穴:膻中、太沖、內關、氣海、足三里、陽陵泉等。
怒勝則肝火旺,生熱煎灼耗傷營血,血少津枯,失潤化燥,經脈之氣血失于調和,導致血燥而化風。《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內外中風方》中言:“蓋肝為將軍之官,不治則易怒,因怒生熱,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發,挾氣血而上沖腦部,以致昏厥。”臨床可見皮膚干燥、肌膚甲錯。臨床治療以清肝火、生肝血為先,可取肝俞、膈俞、血海、期門、行間、內關、陽陵泉等穴。
情志不暢,思慮過甚,思則氣結,久思傷脾,進而妨礙脾氣的運化功能。脾氣虛弱,脾失健運,血液化生無源而血虛,致使肝血不足,進而使經脈失養。亦或血不榮絡,虛風內動。臨床治療應補脾氣、生肝血,可取肝俞、脾俞、膈俞、血海、氣海、足三里等穴。
五志過極而卒中者,皆因熱甚故。其癥狀如趙獻可《醫貫》中言:“其手足牽掣,口眼喎斜,乃水不能榮筋,筋急而縱也。”心火亢盛,腎水虛衰,肝木自旺。臨床治療應主降心火,心火降則水火相濟,肝木自平,可取百會、太溪、心俞、腎俞、氣海、關元、三陰交等穴。
氣為血之帥,氣虛則血行無力,痰濕瘀阻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本病發生。臨床治療以補氣為主。如《醫宗必讀·真中風》言:“昏冒痰壅,口喎語澀,四肢不隨,時欲悲泣,脈大而軟,此脾、肺氣虛,風在經絡。”治當補脾益肺,可取肺俞、脾俞、氣海、血海、陰陵泉、足三里等穴。
古代文獻中對于中風病主要記載有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兩種癥狀:半身不遂多取肩髃、百會、足三里、曲池、風市;不省人事多采取百會、中沖、風池、曲池、肩井等穴。《太平圣惠方》對中風病的治療,總結了七個穴位:百會、耳前發際、肩井,風市、足三里、絕骨、曲池;《針灸資生經》中治療中風的七個穴:風池、大椎、肩井、間使、曲池、足三里、百會。在對癥治療方面,《針灸全生》:“凡初中風跌倒……不醒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棱針刺手指十二井穴,當去惡血。”《針灸逢源》:“中風卒倒不醒,神聞、丹田、氣海皆可灸之。”《醫學實在易》:“灸中風卒厥,危急等癥,神闕(隔鹽,姜1片)五百壯,丹田。”前者治療中風病的閉證,后兩者是治療中風病的脫證。《扁鵲神應玉龍經》中指出針灸治療偏癱的取穴原則和補瀉手法:“中風半身不遂,左癱右瘓,先于無病手足針,宜補不宜瀉,次針其有病手足,宜瀉不宜補。”而關于取穴,《內經》提出了“治痿獨取陽明”;《針灸集成》中總結:“大接經治中風偏枯,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皆取十二經井穴也。”對于口眼喎斜的治療,《針灸逢源》中指出:“口眼喎斜,此由邪犯陽明少陽經絡,水溝,承漿,頰車,地倉,聽會,客主人,合谷”;《醫貫》中提出:“口之喎,灸以地倉,目之斜,灸以承泣,茍不效,當灸人迎”;《針灸大全》中總結到:“中風口眼喎斜,牽連不己:頰車(針入三分,緣皮肉透地倉,喎左瀉右,喎右瀉左,可灸二七壯)。”對于中風偏身麻木的治療,《針灸大全》中總結為:“中風四肢麻痹不仁,肘喎,上廉,魚際,風市,膝關,三陰交,申脈。”治療口噤不開,《針灸資生經》提出:“中風口噤不開,言語艱澀:地倉,頰車,人中,合谷”;《羅遺編》中指出:“口噤不開:頰車,承漿,合谷。”對于中風手足拘攣,《針灸大成》中言:“中風肘攣,內關。”[14]
現代臨床中多根據患者的癥狀調整針灸處方進行康復治療,常用組穴有:百會、風池、合谷、內關、曲池、極泉、環跳、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開竅醒神,疏通經絡,協調陰陽。穴位加減:鎮肝熄風取四神聰、太沖透涌泉、合谷透勞宮;熄風化痰取豐隆、天突、支溝;益氣活血取氣海、血海;滋陰潛陽取太溪、風池;口角喎斜取頰車、地倉;構音吞咽障礙取啞門、廉泉、金津、玉液、通里;足內、外翻取懸鐘、上下巨虛、筑賓、太溪;尿失禁或尿潴留取中極、水道、關元[15-16]。
古代及現代醫家針灸治療中風及其后遺癥取穴多在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及督脈,多采用遠端取穴,且大多選取特定穴,如五輸穴、原穴、交會穴的選取較多,選用較多的穴位為百會、曲池、足三里、三陰交、昆侖、絕骨。結論:針灸治療中風病及其后遺癥的選穴規律多以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為治療原則;調節陽經,濡養肢體筋脈為主治思路,多取患側陽經穴位,多取手陽明大腸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等穴位,多選取特定穴。
情志致病的進程一般為傷氣、傷臟、傷神、傷血、傷精傷形。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氣的運動維持著人的生命活動。情志失調易擾亂氣機的升降出入,或耗傷元氣致病。血是人體維持生命機能的基礎物質,血脈與心相通,循環流行周身,維持生命的正常功能活動,情志失調可導致血液淤滯,或耗傷人體精血致病。情志依靠臟腑的精血濡養來正常表達,情志失調會損及本臟致病。情志因素亦刺激心神,使神亂而致病。情志過激,大傷精氣,精氣衰竭,形體枯毀,從而危及生命,所以中風中的閉證和脫證尤其需要注意,治療時分別以通腑泄熱、熄風化痰和救陰回陽固脫為治則。而通過針刺穴位,增強腦竅的功能,補益腎精,腦髓充盈,神機得養;調節氣機,調整人體氣血,疏經通絡,利于肢體的功能恢復,同時促進肢體肌力的恢復,進而恢復其運動功能。亦可佐以適當灸法,溫通經絡[17-20]。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的身心時刻處于高應激狀態,持續加重心理負荷,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因此與情志相關的心身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所以,應當重視情志因素在疾病和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心理、社會和環境對人的影響。
本文以情志因素為中心,對由情志因素引起中風病的致病機理、主要證型、針刺康復治療選取穴位等方面進行初步闡述。本病的情志致病因素多與易怒情志不遂等不良情緒有關,病位多在肝,同時可累及心、腎、肺、脾,證型可分為肝氣郁滯、肝血虧虛、肝脾兩虛、心腎不交、肺脾氣虛等。康復治療以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在強調整體康復的同時,辨證康復,在主穴治療的同時臨證加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康復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