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爽爽,陳盼碧,楊孝芳
(貴陽中醫學院 針灸推拿學院,貴州 貴陽550002)
膝骨性關節炎(knee of osteoarthritis,KOA)是以關節退行性改變、關節損害為主的一類疾病,嚴重時可致殘。我國人群中KOA患病率為9.56%,多發于40歲以上人群,60歲以上者達78.5%,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1]。目前西醫仍沒有統一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2],多采用藥物和手術治療,雖起效快,但維持時間較短,癥狀易反復發作,除費用昂貴外,還存在諸多不良反應及副作用。而傳統醫學在治療本病上有著豐富、大量的治療方法和確切療效,且因其大多屬于外治療法,多無胃腸道等不良反應,并具有簡、便、驗、廉等優勢。本課題組應用苗醫弩藥液隔紙火療法為主配合盒灸治療寒濕阻絡型KOA收到較好臨床療效,現將驗案一則介紹如下。
患者,女,58歲。初診日期:2017年11月3日。主訴:反復雙膝關節疼痛3年,復發加重5天。病史:3+年前患者勞累及受涼后出現雙膝關節疼痛,呈持續性冷痛,右膝為甚,行走及上下樓梯時加重,無明顯活動受限,無關節紅腫,晨僵,皮色不紅,皮溫不高,無雙下肢麻木無力、走路踩棉感及間歇性跛行等癥,經休息及自行貼敷“膏藥”后(具體不詳)臨床癥狀短暫緩解,但后每遇天氣變冷或勞累后,上述癥狀反復發作。5天前,患者受涼后感上述癥狀復發加重,雙膝關節冷痛重著,伴晨僵≤30min,活動時有彈響聲,久行久立、上下樓梯等均會加重,遇寒痛增,得熱稍減,以右膝為甚,經休息后未見明顯緩解,無頭暈頭痛、心慌胸悶、惡心嘔吐等癥,病來精神納眠可,二便調,舌淡,苔白滑,脈濡細。輔查:雙膝關節X線提示:雙膝關節退行性病變。中醫診斷:膝痹病(寒濕阻絡型),西醫診斷:雙膝骨性關節炎。
治療上以溫經散寒、祛濕止痛為原則,予苗醫弩藥液隔紙火療法為主配合盒灸治療。
苗醫弩藥液隔紙火療法操作:①首先囑患者采取仰臥位,充分暴露膝關節,對整個關節面(以血海、梁丘、陽陵泉、陰陵泉為四點的長方形內)常規皮膚消毒;②將裝有弩藥液的容器瓶一起置入40°左右的溫水中進行加熱處理,將加熱后的弩藥液倒入彎盤中,再放入紗布(6層),使其充分吸收藥液;③將草紙(7層)用熱水浸潤,平鋪于整個關節面上,然后將充分吸收藥液的紗布平鋪于草紙上,最后于四周覆上阻燃棉,用以保護非治療部位;④用直鉗夾持浸有95%酒精的燃燒棉球,在草紙上做“蜻蜓點水”狀的連續敲擊,持續1~2min,待患者感覺溫燙(患者能忍受為度)后停止敲擊動作,用保鮮薄膜覆在敲擊部位上進行保溫2~3 min;待患者感覺熱度降低后再次點燃棉球進行敲擊加溫的動作;重復上述操作4次,每次操作約5min,共治療20 min。
盒灸操作:用兩根標準艾條折成四節,均點燃其中一端,裝入特制的灸盒內(內有特殊鋼絲網狀結構,防止艾灰散落燙傷患者),蓋上盒蓋,將灸盒置于膝關節上端進行施灸,使艾條在灸盒內充分燃燒,若患者感覺太燙,可用自制墊板將灸盒適當墊高一些,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待燃完,無熱量后取下灸盒,以患者皮膚潮紅為佳。
每次先進行苗醫弩藥液隔紙火療法治療,再接著用灸盒進行施灸,每周治療3次,5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017年11月15日,患者自訴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雙膝關節疼痛程度較前明顯減輕,久行久立及上下樓梯時仍感雙膝關節輕微疼痛,遇寒痛增,得熱稍減,伴重著感,無晨僵及關節彈響聲。繼續予苗醫弩藥液隔紙火療法配合盒灸治療1個療程,操作方法同前。
2017年11月24日,2個療程結束后,患者自訴雙膝關節無疼痛、重著感,無晨僵及關節彈響聲,活動自如。
每次治療期間及治療后,均囑患者密切關注操作部位的皮膚有無瘙癢、皮疹等不適。經過10次治療后,患者膝關節癥狀較前明顯好轉,且治療過程中未出現任何不適癥狀。隨訪近2個月,該患者雙膝關節疼痛未復發。
苗族醫藥作為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的獨特部分,是一門以臨床實踐經驗為基礎的經驗醫學,經過幾千年的不斷探索與創造、積累與沉淀,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醫理、藥理、診法、治法及預防理論。隔弩藥液紙火療法就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種,其在苗族民間用于治療風濕、類風濕、腰腿痛等慢性頑固性疾病時,往往能起到“療頑疾、起沉疴”的傳奇療效。苗族醫學并無“膝骨性關節炎”這一說法,但根據其癥狀將其歸屬于“風濕類疾病”,屬于其中的“冷骨風”“熱風濕”等[3]。苗醫認為KOA的病因多種多樣,總體歸納為“毒”和“亂”兩大因素,“毒”有冷、熱、風、濕4種,其中冷毒主凝滯,易收、易澀、易阻滯筋脈,故患者出現雙膝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稍減;濕毒主重著能生痰、易傷筋脈,故出現雙膝關節重著。同時,這類疾病的發生與苗族醫學“四大筋脈”
學說密切相關,其認為筋脈的特點是“以通為用,以暢為安,以塞為病,以絕而亡”,是人體各種信息和物質的傳導系統,外傷、內損都可能導致筋脈受損,外界的寒、濕等毒素侵入筋脈,必然會導致筋脈受損、活動不利,從而出現晨僵、活動時有彈響聲等癥狀。治療上,苗族人民根據“熱病冷治,冷病熱治;弱漏用補,邪重用攻”等原則[4],創造了“隔苗藥紙火療法”來治療此類疾病,這里針對該患者的臨床癥狀我們選用的苗藥為特制的弩藥液,是黑骨藤、大血藤、透骨香、白龍須、生草烏5味苗藥經白酒泡制而成。方中黑骨藤性熱,有小毒,具有祛風通絡、除濕止痛之功;大血藤性平,有清熱解毒、活血、祛風止痛之效;透骨香性溫,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作用;白龍須性溫,有小毒,具有滋陰清熱、祛風除濕、舒筋活血的功效;草烏性熱,有大毒,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功效。“酒為百藥之長”,方中諸藥經酒炮制后不僅加強通散之力,亦增加其祛寒之功。
該療法是在火的熱力作用下,將苗家特色驗方弩藥液快速滲入疼痛部位的皮膚,以弩藥液及火的促滲,發揮獨特的藥理作用,再通過皮膚毛孔將筋脈內的邪毒排出體外,達到舒筋通絡、溫散冷毒、祛除毒邪的作用,從而緩解局部疼痛。其依據火可通散、藥可祛毒、酒可引藥達病所的治病原理,具有“疏通筋脈、通氣散血、拔毒祛風”的作用,體現了筋脈系統“以瘀塞為病,以通達為康”的病生理觀。
中醫認為KOA主要是由于中老年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筋骨失養,風寒濕邪乘虛而入,侵于骨節,阻塞脈道所致[5]。《張氏醫通》云:“膝為筋之府……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歷代醫家經長期探索,認為KOA與風寒濕密切相關,肝腎虧虛為本,風寒濕痹阻經絡為標。結合本病案中患者癥狀表現及舌苔脈象,辨證為寒濕阻絡型,故治當溫經散寒、祛濕止痛,以激發機體潛在的陽氣,達到通經絡、利關節的目的。針對此病因病機特點,以艾灸為主導的治療方法在該病的治療體系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療效[6],灸法是以艾為主要施灸材料,點燃后在體表位或病變部位燒灼、溫熨,借其溫熱、藥物的刺激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7],在治療上,我們配合艾灸療法,主要是取其溫經散寒通絡及扶助正氣的作用,以求標本兼治。《醫學綱目》中特別敘述艾灸特性:“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朱丹溪有“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提示灸法的溫熱之火具有強大的益氣生血作用,說明灸法對氣血陰陽虛損之證都可治療,而該KOA患者年老體虛,且素體易感,灸法在溫陽益氣、扶助正氣的同時,又由于艾火的熱力能深透肌層,溫經行氣,可以達到驅散寒濕之邪的目的。灸法在散寒通絡的作用中,“通絡”既是灸法“散寒”效應發揮的基礎,也是灸法疏散寒邪的結果[8]。此外,艾灸施灸材料主要是艾葉制成的艾絨。關于艾葉的性能,《本草綱目》記載:“艾葉……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艾的藥性可通過體表穴位滲透到體內而起到治療作用。另外,在隔弩藥液紙火療法操作的基礎上配合盒灸療法,還可以促進患處殘留藥液的充分吸收,從而達到增強、鞏固療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