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玉婷,龍旭浩,白曉紅
(1.遼寧中醫藥大學 研究生學院,遼寧 沈陽110847;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兒科,遼寧 沈陽110032)
姚晶瑩(1929-2015)是國內著名的中西醫結合兒科專家,師承遼沈地區名醫當時被譽為“小兒王”的張岫云老先生,系統學習了中醫。她臨床從醫50余載,創立了遼寧姚氏中醫兒科肺系疾病清潤流派,兼任遼寧省兒科學會顧問、主任委員,全國小兒肺炎中心技術顧問。姚教授醫術精湛,專攻小兒內科疾病,德藝雙馨,驗識俱豐,用藥靈活,敢于創新,強調中醫整體觀念,尤其擅長運用養陰清肺湯加減治療小兒陰虛內熱諸癥,均從陰虛內熱的角度進行辨證施治,且辨證準確,療效極佳。筆者導師龍旭浩教授作為其學術繼承人,將姚晶瑩老師的臨床經驗和診治理念沿用至今,曾于1997年跟隨姚晶瑩老師出診學習時偶遇一類特殊病癥小兒交叉擦腿綜合征,姚晶瑩老師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認為該病可從肺腎陰虛論治。
小兒交叉擦腿綜合征又稱兒童情感交叉擦腿綜合征(children masturbation,CM)[1],歸屬于手淫行為(masturbation)[2]。CM是一種小兒行為障礙性疾病,臨床以摩擦會陰部或外生殖區的習慣動作為特征。發作時表現為雙下肢突然交叉內收來回摩擦,雙手握拳或抓住東西使勁。還有患兒喜歡跨坐在大人腿上或硬物上來回磨蹭外陰。一般多在睡前、醒后發作,發作時意識清醒,每次持續時間約1分鐘至幾分鐘,可因外界因素而停止。現將姚晶瑩老師治療小兒擦腿綜合征的思路介紹如下。
首先從小兒生理特點出發,姚晶瑩老師認為對小兒生理特點的認識和掌握是兒科醫生的首要任務,也是正確診治疾病的基礎。眾所周知小兒屬稚陰稚陽之體,其生理特點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明·萬全撰《育嬰家秘》提出“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腎常虛。”這些小兒特殊的生理特征,決定了其相應的病理特性。元·朱震亨撰《格致余論》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醫理,強調相火妄動是造成陰精虧損的根本原因。又因足厥陰肝經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根據朱丹溪“心動則相火易動”的思想和小兒“陽常有余而陰常不足”的體質特點,可見肝腎相火妄動,能引起交叉擦腿的動作。《黃帝內經》講“諸燥狂越,皆屬于火”,這種燥狂即是癥狀,也是一種病理狀態,表現出煩躁、情緒不穩定,而小兒這種摩擦會陰也屬于火。其次中醫學強調整體觀,肺在五行中屬金,腎屬水,有“金水相生”之說,主要體現在陰液互資方面。腎陰為諸陰之本,腎陰充盈,則五臟之陰充足。但小兒稟賦薄弱,“肺常不足,腎常虛”,
若腎水不足,肝木失養,引動心火,心火克肺,肺陰虧虛,肺失宣肅,腎陰失潤,從而造成五臟失調,出現情緒急躁、手足心熱、大便干燥、盜汗、舌紅少苔等癥狀。故姚晶瑩老師認為該病與肺、腎、肝三臟有關,病機以肺腎陰虛為主,相火妄動為標。
雖有相火妄動,但姚晶瑩老師堅持從“肺腎”論治此病的思路,這種隔臟治法,在《金匱要略》中有所體現:“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焦苦,益用甘味。”清代醫家陳士鐸《石室秘錄·逆醫法》中也提出了這種隔臟治療法。此外姚教授還發現該病患兒除有交叉擦腿的典型癥狀外,還表現有突然發作、急躁易怒、情緒不穩定、多汗、口干、便干、舌質紅少苔、脈弦細且數。這些癥狀均符合“肺腎陰虛,相火旺盛”之征象,故姚晶瑩老師根據以往臨床治療小兒陰虛諸證的經驗,認為該病治宜滋陰潤肺,金水相生,滋水涵木之法。
付某,女,4歲。1997年8月4日初診。一日其母發現患兒突然出現雙腿伸直用力夾緊,呼之不應,面色潮紅,持續約2min后緩解,發作過后狀態如常。患兒平素大便偏干,2日1行,平時情緒急躁,手足心熱,如發作時打斷則哭鬧不安,查舌紅少津,苔薄少,脈弦細數。處方:玄參7.5 g、生地黃10 g、麥冬10 g、白芍20 g、牡丹皮10g、黃芩7.5 g、黃柏10g、知母7.5g、沙參7.5g、枸杞子10g、炒棗仁10g、女貞子10g、火麻仁10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白僵蠶10g。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口服。
二診(1997年8月11日):患兒大便偏干,每日一行,情緒緩解,發作次數減少,舌紅少苔,脈細數。處方:玄參7.5g、生地黃10g、麥冬10g、白芍20g、牡丹皮10 g、黃柏10 g、知母7.5g、沙參7.5g、枸杞子10g、炒棗仁10g、女貞子10 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白僵蠶10g、天麻6g。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口服。
三診(1997年8月18日):患兒大便正常,1周內發作1次,情緒安穩,舌紅少苔,脈細,繼服原方7劑。
四診(1997年8月25日):患兒精神狀態恢復正常,已無雙腿伸直用力夾緊癥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處方:玄參7.5g、生地黃10 g、麥冬10 g、白芍10 g、牡丹皮3 g、黃柏6g、知母7.5 g、沙參7.5 g、焦三仙各10 g,2周后隨訪未復發。
按:患兒平素大便偏干,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屬陰虛體質。姚教授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從肺腎陰虛論治,采取“金水相生,滋水涵木”之法為主要治療原則。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一書中提出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所以治療時要時時顧及“小兒臟腑嬌嫩,易為傷動”的特點,選方務必輕靈柔潤。鄭樞扶于嘉慶二年所著的《喉白闡微》中提到:“由于水虛則金不潤而燥,辨證論治,最忌發散,又忌苦寒,當以養陰清潤為主。”[4]故運用養陰清肺加減治療,姚晶瑩老師辨證嚴謹,方藥運用靈活,切中病機,療效極佳。同時囑家長合理喂養,保證孩子清淡飲食,多飲溫開水;注意保持患兒外陰清潔衛生,不穿緊身衣褲。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加強心理疏導,不因此責怪辱罵孩子,加強溝通使其保持心情愉悅,鼓勵孩子適當參加戶外活動,以有趣的事物分散患兒的注意力。
養陰清肺湯乃鄭梅澗《重樓雨鑰》中經典方劑,原方“大生地二錢,麥冬一錢二分,生甘草五分,玄參一錢五分,貝母(去心)八分,丹皮八分,薄荷五分,炒白芍八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生地具有抗炎、抗過敏、增強免疫功能;麥冬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機體適應性,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玄參、丹皮、薄荷、甘草均有殺菌抗炎的作用;白芍則可在機體免疫力下降的過程中,使免疫力恢復正常,同時也有很好的抗炎作用[5]。此外姚教授在養陰清肺湯中加入黃柏、知母、沙參、枸杞子、女貞子、僵蠶、生龍骨、生牡蠣、炒棗仁。方中寓增液湯可謂清熱、滋陰、潤燥之基礎方也是代表方,妙在寓瀉于補,攻補兼施,受到后世醫家的青睞且被廣泛使用。根據中醫整體觀念,又佐以知母、沙參清金瀉熱,潤燥生津除煩。黃柏堅腎陰祛虛火,女貞子滋補肝腎,酸棗仁、枸杞子養陰血填腎精。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枸杞子能影響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其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體外抑菌和抗炎作用,同時具有免疫調節作用[6]。生龍骨、生牡蠣、僵蠶用法之妙在于針對交叉擦腿綜合征的突然發作、兩腿伸直這一癥狀。《長沙藥解》謂:“龍骨味咸,微寒,性澀,入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能斂神魂而定驚悸,保精血而收滑脫。”僵蠶色白屬金,以桑葉為食得桑之氣,故能治風,此處恰是取龍骨牡蠣重鎮安神、收斂潛陽、僵蠶熄風止痙之功效。
小兒交叉擦腿綜合征好發于6歲以下兒童,有的僅4個月就可發生,最大年齡一般不超過10歲,女童多于男童。該病得到適當治療,擦腿行為可慢慢消失,不予治療或治療不當可形成摩擦癖,對以后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會造成極大影響。該病確切病因尚無定論,中醫和西醫均無很規范的治療方法。本文將姚教授運用養清肺湯加減治療該病的心得整理出來,以期開拓小兒交叉擦腿綜合征的治療思路,拓展養陰清肺湯的臨床使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