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菊
云南省永勝縣程海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永勝674202
隨著社會的發展,規模化養豬逐漸代替了散戶養豬。規模化養豬場一般在產后3 周齡就給仔豬斷奶,但往往由于各種因素造成了斷奶仔豬發生腹瀉,而且患病率較高,導致仔豬飼料利用率低,生長緩慢,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嚴重影響了仔豬的生長,造成了豬場的經濟損失。因此,了解導致早期斷奶仔豬腹瀉綜合征的原因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對養豬行業有著重要的作用。
豬舍內白天和晚上溫度差異超過10 ℃時,容易發生腹瀉。天氣寒冷,沒有做好保暖工作,有賊風進入,或者豬舍內溫度過高,而仔豬的體溫調節機制也不完全,容易受到冷和熱的影響,也是導致腹瀉發生的原因。此外,豬舍內環境衛生不達標,氣味重,濕度過高,潮濕陰暗,會使有害微生物超標,病菌滋生,容易導致腹瀉。
仔豬斷奶后,由于過度限飼造成饑餓性腹瀉,或者飼喂過多造成了過食性腹瀉。此外,如果食物發霉或者變質而含有大量的毒素,會使斷奶仔豬消化機能紊亂,發生腹瀉。
仔豬的消化能力是隨著不斷生長逐漸健全的,但是早期斷奶仔豬的消化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分泌的消化酶不足,不能完全消耗掉飼料中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胃酸不足,pH 值升高,使得胃液的殺菌能力下降,而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長,造成消化不良而發生腹瀉。此外,飼料中所含油脂不能過高,油脂過高,斷奶仔豬不能夠消化,會發生腹瀉[1]。
斷奶仔豬的免疫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由于斷奶,來自母乳的抗體水平就會下降,再加上環境飼料等方面變化產生的應激,又會降低斷奶仔豬的免疫力,使得仔豬的免疫系統變得非常脆弱,而使一些有害微生物輕易入侵,使仔豬發生腹瀉。
斷奶仔豬由于感染了輪狀病毒而發生病毒性腹瀉[2],病毒性腹瀉的癥狀為身體脫水、嘔吐和水樣的腹瀉;糞便有腥臭味,存在氣泡,有時還混有沒有消化的飼料。10 日齡內的仔豬發病率較高,而且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對病死仔豬進行剖檢可見腸系膜和胃底黏膜充血,淋巴結腫大,腸內可見白色或黃綠色液體。
斷奶仔豬最常見的是由于感染了蛔蟲、球蟲而造成的腹瀉,多發生于20 日齡以上的仔豬,病程緩慢,具體癥狀為呼吸不暢、拒食、貧血和咳嗽等,還有時而便秘、時而腹瀉的現象發生。如果病豬發育不良或者衰竭死亡,很可能是由于寄生蟲引起的[3]。
減少環境應激,要注意仔豬舍內的溫度保持恒定,冬季做好保暖工作,防止賊風入侵。經常對仔豬舍進行打掃清潔,保持干燥。在斷奶前采取移母留仔的措施,將母豬移舍,而將仔豬留在原舍飼養幾天,等到仔豬適應后再進行并欄,以減少壞境應激。做好提早補料工作,多在7 日齡開始補料,讓早期斷奶仔豬消化系統能夠提早適應植物性飼料,使腸胃的消化機能得到適應,提高消化能力,從而減少由消化不良引起腹瀉的情況發生。對仔豬進行逐漸斷奶,在斷奶前1~5 d,每天逐漸減少哺乳次數,讓斷奶逐漸過渡,減少斷奶應激。
對于仔豬腹瀉,調節好腸道內環境至關重要。首次可以使用一些治療腹瀉的中草藥對仔豬的胃腸道進行清洗,除去毒素和有害微生物,再使用益生素等,對仔豬腸道內環境進行調節,加上科學飼養,保證飼料和飲水的干凈清潔,使仔豬建立良好的腸道內環境。
在斷奶仔豬飼料中添加各種制劑,可以提高早期斷奶仔豬的免疫力,防止腹瀉的發生。添加VE 對提高斷奶仔豬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力具有一定的作用[4];添加微生態制劑,如乳酸生、乳康生等對預防細菌性腹瀉具有明顯作用;添加酸制劑,可以降低胃內的pH 值,幫助胃腸道內有益菌的生長,促進消化機能的增強,而且還對有害菌具有抑制作用,從而創造良好的腸胃環境;添加酶制劑,如八寶威、溢多酶等能夠提高斷奶仔豬的消化功能,避免因為消化不良而造成的腹瀉。
對于不同癥狀的患病斷奶仔豬,應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對于身體相對較弱的仔豬不能使用藥性太強的藥,可以采用一些中藥制劑;對于病情嚴重的癱瘓病例,可以進行維生素注射;如果出現心功能衰竭,則可以對病豬注射適量安鈉咖及耳靜脈滴注5%糖鹽水;若病豬出現酸中毒癥狀,可進行碳酸氫鈉注射,調節酸堿平衡,也可以飼喂2%~3%碳酸氫鈉粉來調節血液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