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海
甘肅居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甘肅金川737100
奶牛在產后8~12 h 內未能把胎衣排出稱之為胎衣不下或胎膜滯留,胎衣不下是奶牛的常發病和多發病之一,也是常見的產科疾病之一,發病率有高有低,發病率高的可達20%~40%,給養牛業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滯留在子宮內的胎衣發生腐敗分解,可引起子宮炎,影響母牛的發情及再次受孕,使許多奶牛被迫提前淘汰,甚至危及生命[1]。本文列舉了1 例典型奶牛發生胎衣不下進行診治的過程,并提出了有效的診治方法和預防措施,為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所有降低妊娠牛體質和減弱子宮張力的因素都可引起胎衣不下,如營養不良導致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母畜后期運動不足等不良因素;在分娩時,外界環境不良因素干擾也可導致胎衣不下[2];胎兒發育過大、雙胎、胎水過多等可使子宮過度伸張;母牛患普通病、布氏桿菌病、結核病等全身性疾病以及部分子宮頸閉鎖過早、生殖道疾病、胎盤病變等都可引起胎衣不下[3]。
2018年,甘肅居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奶牛場1頭奶牛分娩后(該牛11 歲,已產5 犢),到第2 天胎衣還不下,飼養人員用了10 mL 催產素(1 mg/mL)胎衣仍末排出,且飲食減少,產奶量劇減,并出現拱背、頻頻努責的現象。
患畜精神沉郁,食欲減退,不讓牛仔吃乳,體溫升高到39.5 ℃,被毛粗亂無光,結膜蒼白,呼吸明顯加快,表現拱背拘尾和不斷劇烈怒責做排尿狀,從陰道排出污紅色惡臭液體,患畜臥下時排出更多液體(內含胎衣碎片)[4]。消毒后手入產道及子宮進行檢查,溫度灼燒,發現部分胎衣不下。
可用手剝離胎衣,以促進胎衣盡快排出,防止胎衣腐敗吸收,促進子宮收縮,可采取局部和全身抗菌消炎。
1)在產后12 h 胎衣不下時可進行手術剝離,要注意保護母體子葉。首先用消毒液對母體外陰和術者手臂清洗消毒,向子宮內灌注0.5%高錳酸鉀1 500~2 000 mL,然后術者剪短指甲,并在手臂涂上軟皂或石蠟油進行剝離。為防止子宮感染,術后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子宮,充分洗凈后,向子宮內塞入土霉素或四環素片劑80~100 片,同時注意觀察全身反應及子宮變化,以便及時治療[5]。
2)催產素注射液20 mL,一次肌肉注射。
3)安納咖50 mL、10%高滲鹽水1 000 mL、5%氯化鈣400 mL,混合一次靜脈注射,1 次/d,連用2 d。
4)10%水楊酸鈉300 mL,40%烏洛托品80 mL,5%氯化鈣300 mL,10%葡萄糖氯化鈉1 000 mL,混合一次靜脈注射。
5)益母草500 g、車前子300 g、紅糖100 g、酒100 mL,加水1 000 mL,混合一次灌服。
加強飼養管理,合理飼養懷孕母畜,注意飼料中的精粗比例,產前1 周要減少精料,補喂富有蛋白質和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飼料,適當加強舍飼母畜的運動量和充足光照。搞好產房衛生消毒工作,及時治療子宮炎癥,助產時應注意消毒,操作要仔細,防止產道損傷。分娩后讓仔畜盡早吸乳,避免給產后母畜飲冷水。做好防疫和檢疫,加強對結核病、布氏桿菌病等的凈化和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