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麗珍
山東省海陽市畜牧獸醫站,山東海陽265100
蛋雞采食量下降是養雞生產過程中的常見現象。當采食量下降時,雞群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營養,導致生長發育不良、產蛋性能下降、蛋品質變差等,直接對養殖效益產生影響。引發蛋雞采食量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疾病造成,或者是機體自我調節的結果。若是疾病原因導致,則需要通過藥物進行調理;若非疾病原因引發,則不必過多擔心。為加強養殖戶對蛋雞采食量下降現象的認識,本文分別對其常見原因和防治措施進行了詳細的總結。
臨床上引發蛋雞采食量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但常見的有以下8 種。
舍溫過高時,雞群就會長期處于熱應激狀態,一旦這種狀態持續時間過長,就會發生中暑,中暑是機體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的一種不適應性表現。熱應激時,機體腸道機能會出現暫時性的下降,對飼料的消化能力減弱,從而導致采食量下降。從某種意義上講,采食量下降是機體適應環境的表現,因高溫環境下,機體代謝必須減弱,以降低能量的產生,相對應的機體攝入的飼料也要減少。
目前,我國的獸藥市場管理雖然已經比較規范,但仍存在部分企業違法生產不合格藥物用于臨床,這些藥物往往實際成分和標示成分不一致,有可能含有影響采食的成分,引發嚴重的胃腸道副反應。甚至有一些養殖場,為了加快疾病治療速度,隨意加大藥物用量,延長用藥時間,特別是抗生素。這些藥物除了對有害菌有殺滅作用外,對腸道中原本存在的益生菌也會造成傷害,最終導致菌群失調,對飼料的消化能力也下降,進而引發采食量下降。
肌胃或腺胃發炎時,胃黏膜變得脆弱,充血出血,胃壁變薄,受到胃酸刺激時便會疼痛,另外,飼料在進入胃后,其中的石粉等顆粒成分會隨著胃的蠕動對胃壁造成物理性刺激,也會引發胃的疼痛,在疼痛的刺激下雞采食量出現下降。腺胃壁細胞遭到破壞后,酶的分泌功能出現下降,尤其是胃蛋白酶,胃對飼料的初消化功能減弱。因此,飼料再進入腸道后,會增加腸道的負擔,一旦超過腸道承受能力,便會引發采食量的下降。
飼料受到霉菌污染時,霉菌毒素就會對腸道及機體內的組織器官造成較大危害。目前已經發現的霉菌毒素已超過300 種,臨床常見的為黃曲霉T2毒素、煙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嘔吐毒素和T2毒素等,這些毒素吸收進血液后,隨血流到達全身各組織器官,對機體產生非常大的危害。肝臟受損后,膽汁合成能力減弱,影響脂類物質的消化。腸壁細胞被毒素侵害后可造成大面積的壞死和脫落,最終影響雞群采食。霉菌毒素還會對嗉囊、胃和免疫系統造成損害,最終引發采食量下降。
病原微生物入侵機體后,可從侵染部位開始隨血流進行大范圍的擴散,引發菌血癥,最終導致全身感染。全身感染的典型表現是機體發熱,病雞體溫上升,高于42 ℃。而腸道中的消化酶只有在體溫正常時才能表現最佳活性,將飼料中的淀粉、蛋白質、脂類等大分子物質分解。當病雞體溫升高時,這些消化酶的活性就會受到影響,對飼料的消化能力降低,進而反饋性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引發采食量下降。
關節發炎后,雞行走不便,嚴重的甚至站立都困難,常獨臥一角,飲水和采食受到影響。很多疾病都能造成雞的關節發生病變,如病毒性關節炎、滑液囊支原體感染、葡萄球菌性關節炎、藥物性關節炎等。關節發炎后,以腿關節對雞采食量的影響最大。因為雞的全身負重基本都需要腿關節來支撐,行走不便時明顯影響采食量。
飼料變更是臨床常見的現象,如雛雞料、青年雞料、產蛋期料配方都不相同,分別在其相對應的生長階段進行飼喂。不同階段的飼料在進行過渡時,如果更換過快,就會對雞采食量造成影響。即使是同一階段的飼料,不同廠家的飼料產品的口味也有區別。有些飼料配方雖然相同,但制備工藝如有差別,也會導致飼料的適口性不一樣。當適口性突然變化時,雞采食量會出現下降。
本因素多發生在小型蛋雞場,這些雞場大多無日生產報表,飼養員飼喂時只發現剩料逐漸增多,產蛋率急劇下降,尋找原因時只從疾病方面去考慮,而忽視了飲水不足的問題。如果水線乳頭發生堵塞,雞飲水量不足,采食量就會受到影響。很多蛋雞場沒有沖洗水線的習慣,造成污垢長時間沉積在水管內壁,或飲水使用某些水溶性差的藥物時,很容易發生乳頭飲水器的堵塞,導致水流受阻。另外,水壓不足、臨時停電、水管暴裂等突發情況都會導致飲水量不足從而影響雞群的采食量。
臨床防治時,需要注意以下6 個方面的問題,包括:加強雞群的管理,規范獸藥的使用,加強對肌腺胃炎的預防,加強飼料的管理,對雞群定期進行科學免疫,并對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從而減少采食量下降現象的發生。
炎熱夏季到來前,一定要做好雞群的防暑降溫措施,雞舍端頭及兩側安置水簾,在風機氣流的帶動下,水簾中的水由液態變為氣態,蒸發是個吸熱的過程,從而使雞舍溫度快速下降。除了溫度外,還要考慮濕度的影響,雞最佳的體感濕度是40%~60%,夏季多雨時節,相對濕度很容易超過60%,這樣呼出的水蒸氣無法快速揮發,雞感到悶熱而出現熱應激。需要通過控制風速來降低濕度,相對密閉的雞舍還可使用除濕裝置來幫助降低濕度[1]。
養殖場購買獸藥時,一定從正規途徑購買,盡量選擇大廠家的正規產品。正規獸藥的外包裝上都有追溯二維碼,通過掃碼即可獲得藥物的相關信息。養殖場獸醫要按照藥物臨床推薦用量使用,禁止隨意加大用藥量和延長用藥時間。不同藥物配伍時,要依據不同藥物的藥動學、藥理學和藥效學特征科學配比。對于進入產蛋期的雞群禁止使用化學藥物。
目前已知的肌腺胃炎病因有4 種:霉菌感染、腺病毒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和維生素A 缺乏。霉菌毒素對肌胃和腺胃的黏膜有損害作用;腺病毒可寄生在黏膜細胞中,長期影響消化機能;白色念珠菌能在嗉囊、胃黏膜自我繁殖和代謝,其代謝產物對黏膜有危害;維生素A 缺乏時,黏膜的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對疾病抵抗力也下降,從而導致本病高發。經常發生本病的雞場,建議在飼料中加入微生態制劑和黏膜保護劑,從而對感染進行抑制,加強胃黏膜的保護;飼料中可額外添加魚肝油,對維生素A 起到補充作用[2]。
我國的蛋雞養殖場大部分都使用自配料。自配料最大的好處就是飼料現用現配,一般存料不超過3 d,如果原料合格,飼料通常不會發霉變質。蛋雞場需根據自己的養殖存欄量購置飼料機,不要過多存料。玉米采購時要注意水分不能超過14%,嚴禁采購已經霉變的玉米。新鮮玉米至少要放置3 個月,使其自行熟化后再使用。飼料原料要放置在陰涼、通風、干燥處,以減少霉變的發生[3]。
感染性疾病多因預防工作不到位所引發,感染的病原類型包括病毒、細菌、支原體、寄生蟲等。感染雞大多體溫會升高。做好疫苗免疫工作能最大程度避免疫病的暴發,有些細菌性病原還可通過藥物來預防。
規模化蛋雞場在擴張過程中,一定要隨著規模擴大而逐步完善管理制度。首先,招聘技術專業對口的員工,每天派專人巡場,發現雞有關節方面的疾病時,要立即采取治療措施。其次,飼料變更要逐步過渡,在3~7 d 內逐步增加新飼料的比例。再次是經常檢查水線和飲水乳頭,如果出現堵塞要及時清理,一般每7~10 d 沖洗1 次水線。
除了上述分析的原因外,引發蛋雞采食量下降的原因還有很多,大多是由于雞場的細節管理不到位所致。當采食量下降時,雞群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營養,導致生長發育不良、產蛋性能下降、蛋品質變差等,直接對養殖效益產生影響。實際生產中一定要重視雞采食量下降現象,及時尋找原因,第一時間解決。高層管理者要每天關注生產報表的變化,發現采食量、飲水量、產蛋率、破蛋率和均蛋重等數據有異常時,務必盡快派人核查,找出原因從而杜絕隱患。
農村土雞養殖技術要點
1)土雞群中放幾只大公雞,可以有效提高雞群的活躍度,比例為1∶15。
2)時常添加一些富含高蛋白的昆蟲、粉蟲、大麥蟲等改善雞的飲食,這些其實都很便宜,有的比飼料還便宜,或者選用自配料,如玉米、大豆、麥糠等粗糧。
3)如果圈養的話,地上放點沙子,雞沒有牙齒,吃沙子能幫助消化。
4)飼料中添加2%的膨潤土,能有效提高雞的體重,并且可以減少飼料成本。
5)保證飼料有營養,不用發霉的飼料。有些人覺得飼料一次性購買便宜,但是還得考慮放不放得住,發霉的堅決不能給雞吃,容易引發雞腺肌胃炎。
6)保證土雞的飲水量,不能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