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影
遼寧省黑山縣農業農村事務服務中心,遼寧黑山121400
新生仔豬溶血病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它是由母豬在配種的過程中血型不合所導致的。新生仔豬溶血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貧血、黃疸以及血紅蛋白尿,它的致死率很高,幾乎可達到100%。一旦新生仔豬感染了溶血病將會迅速發病,并在短時間內死亡,留給治療的時間比較短,會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為降低新生仔豬的發病率、死亡率,應提前做好相應的防治措施,一旦發病,需要對癥進行及時救治。
仔豬溶血病的直接病因是仔豬父母血型不合,而仔豬的血紅細胞抗原體是從父畜的血紅細胞處遺傳得來。新生仔豬在母體中存活主要依靠天然的屏障“胎盤”的保護。當仔豬在母體的胎盤中時,母體的胎盤可以保證胎兒的血液和母體的血液不相通,因此,胎盤保障了仔豬胎不受母體血液的影響,但是胎盤并不是完全封閉的,在血液流通的過程中仍然會有少數的仔豬胎兒血液流向母體。在此過程中就會引發母豬的免疫反應,母豬會針對豬胎兒的紅細胞抗原體產生1 種特異性的抗體,這種抗體可以阻止胎兒的血液參與母體的血液循環。這種特異性的抗體可以分散到母乳中去,通過母乳在胎兒和母體之間進行傳播[1]。
仔豬在吮吸母乳時,會將母乳中的特異性抗體也吸入體內,特異性抗體經胃腸的吸收與體內紅細胞表面的抗體結合起來,這2 種特異性抗體結合起來就會激發補體進而引發急性血管內溶血。新生仔豬的酶系統發育不夠成熟,不能將血液中的非結合膽紅素進行轉化,進而引發黃疸的癥狀。因此,新生仔豬溶血病又稱為仔豬溶血性黃疸。
目前,針對新生仔豬溶血病的治療還沒有出現有效的藥物,因此,新生仔豬溶血病的死亡率極高。由于新生仔豬致病原因的特殊性,新生仔豬的發病對象和發病范圍都比較窄,限于同一母體的一窩仔豬,并且不具有傳染性。新生仔豬溶血病不同的發病時期,具體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也存在差異,在產生反應的初期,仔豬吮吸母乳后的24 h 左右,新生仔豬開始出現明顯癥狀:停止吮吸母乳,精神萎靡,身體發寒并同時伴有微顫,引發急性貧血的癥狀,并在短時間出現休克直至死亡。急性新生仔豬溶血病的發病比較迅速,在新生仔豬吮吸母乳后就會發生強烈的臨床癥狀而引發死亡。介于二者之間的亞臨床型新生仔豬溶血病具體的臨床表現并不明顯,只有經過尿檢和血檢后才可以進一步確定是否為新生仔豬溶血病[2]。
新生仔豬一旦發生新生仔豬溶血病要及時救治,以免其死亡。由于新生仔豬溶血病主要是由于仔豬對母乳的吮吸所造成的,所以在發現新生仔豬產生溶血病的癥狀后應立即停止母乳喂養。可以采用人工喂養的方法,采用新鮮的牛乳或者羊乳進行喂養,在喂養的過程中要注意奶的溫度,以免發生新生仔豬腹瀉的情況。在人工喂養一段時間后,可以采用將初乳擠出的方法恢復母乳喂養。
對于產生溶血病的仔豬可以采用藥物治療,根據仔豬的病情選用合適的抗生素聯合Vc、維丁膠性鈣以及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等皮質類固醇類藥物進行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仔豬的免疫反應,減輕仔豬溶血病的病癥。同時也可以配合飼喂一些營養劑,增強仔豬的身體素質,加強心肺功能,加快仔豬血液內抗體的排出,并且減輕病情。
對發生了新生仔豬溶血病的公豬和母豬要做好記錄。公豬要停止配種,在進行下次母豬配種時要更換公豬。對產生過新生仔豬溶血病的母豬在產前使用活血化瘀散,連續服用,并配合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這是因為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以阻止抗原和抗體的結合,降低新生仔豬溶血病的發生率[3]。
如果仔豬出現持續性的溶血病感染現象,可以選擇合適的方法提高仔豬的身體素質。首先,采用藥物治療的方式,給患病仔豬注射抗生素,或者使用口服的方法服用維生素B12,二者都可以通過提高仔豬造血功能進而增強仔豬的身體素質;其次,采用光照的方式,通過藍光照射,將仔豬體內的膽紅素分解成水溶性物質,需要注意的是,光照強度不宜過強,避免灼傷仔豬的眼睛。
一般情況下,對于癥狀較輕的仔豬藍光照射時間不宜超過36 h,對于癥狀較重的仔豬光照時間不宜超過72 h。同時,還需根據季節的變化適當改變光照時間,冬季氣溫較低,應該適當延長光照時間;夏季氣溫較高,要適當縮短光照時間。同時還要注意通風,避免溫度過高對仔豬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