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尖措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陽康鄉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海西817299
羔羊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而引起的羔羊的一種急性細菌性傳染病[1]。臨床可分為敗血型和腸型2 種,對羔羊的生長發育產生重大影響,嚴重的可造成死亡。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簡要介紹羔羊大腸桿菌病的發病原因及臨床癥狀,并提出了羔羊大腸桿菌病的預防與治療方法,旨在為更好地防治羔羊大腸桿菌病提供參考。
大腸桿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的短桿菌,兩端鈍圓,呈短桿狀,中等大小,不形成芽孢,體外很容易培養,對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營養瓊脂或普通肉湯中都能增殖。大腸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空氣、糞便、飲水和動物體表等都有分布,但大部分對人和動物不具有致病性,能產生危害的只是少部分血清型。大腸桿菌周身有鞭毛,能運動,一般不會形成莢膜,顯微觀察時多以單個存在,有時也呈短鏈狀排列。本菌兼性厭氧或需氧,最佳培養溫度為35~38 ℃,最佳pH 值為7.0~7.2,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菌落呈粉紅色,在普通瓊脂平板上菌落為無色透明狀,部分血清型有溶血性。包括人在內的幾乎所有動物都能發生感染,但不同動物感染的血清型有一定差異。
羔羊由于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加上瘤胃的微生態系統還未完全建立,對大腸桿菌的抵抗力不強,導致其很容易發生本病。大腸桿菌在繁殖代謝過程中能產生很多毒素,其中對羊危害最大的為內毒素和腸毒素,可導致感染羊出現劇烈腹瀉,電解質平衡失調,脫水,機體衰竭。本病一年四季都能發生,多呈地方流行,羔羊出生后未及時吃到初乳、天氣突變、圈舍潮濕、飼養密度過大等因素都能促使本病的發生。母羊體質差時,其乳汁分泌相對不足,奶汁質量差,母源抗體含量低,這樣的母羊產的羔羊發病率會更高。羔羊在出生后的7~40 d 發病率最高,病羊和隱性感染的母羊是主要傳染源,大腸桿菌可經糞便污染環境,飲水、飼料、乳房等受到污染時,羔羊便很容易感染。
根據大腸桿菌感染的部位和臨床實際表現的不同,本病可分為敗血型和腸型2 種。
敗血型主要為致病菌感染進入血液后,數量逐漸增加,引發菌血癥,繼而又產生大量毒素,毒素和大腸桿菌一起對全身組織器官造成危害,引發敗血癥。本型潛伏期短則數小時,長則為2~3 d,主要和單次感染量及羔羊的實際抵抗力有關。感染羊病初表現體溫上升,可達41~42 ℃,采食量下降,精神萎靡,走路不穩,共濟失調,頭常歪向一側,視力下降,磨牙,頭向后仰,喜離群獨臥。長時間的減料使得病羊機體逐漸消瘦和衰竭,有時四肢會做劃水樣運動,隨著病情的發展,感染羊開始口吐白沫,呼吸加快,鼻孔流大量黏液,部分羊關節腫脹,無法走路,最后昏迷而死。
腸型主要為大腸桿菌在腸道局部大量繁殖,產生的毒素對腸黏膜造成破壞,導致消化道癥狀。腸型主要發生在出生后1 周以內的羔羊,病羊發病初期體溫上升,能達到40~41 ℃,吃奶量下降,不久便發生下痢,體溫恢復正常,糞便呈稀糊狀,不成形,呈灰白色,并含有未消化完的凝乳塊和氣泡,有惡臭味[2]。隨著疾病的發展,腸黏膜開始脫落,腸壁變薄,血管破裂,糞便中混有血液。病羊腹痛,排糞時表現弓背,里急后重。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病羊最終可因脫水而變得虛弱,嚴重的可發生死亡,死亡率為10%~80%。
預防本病必須加強管理,同時采用微生態預防和藥物預防相結合的方法可減少本病的發病率。
飼養管理包括母羊的管理和羔羊的管理。母羊要供應全價飼料,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要充足,飲用干凈衛生的水,每天曬太陽,定期運動,促進胎兒的發育和分娩后的泌乳。務必加強對母羊青綠飼料的供給,防止其發生便秘,同時保持羊舍通風和干燥,定期消毒,產后注意乳房局部的清潔和消毒,防止致病菌經污染的乳頭感染羔羊。對于羔羊,分娩后臍帶應該用碘伏浸泡消毒,第一時間讓其吮吸足夠多的初乳,冬季產房中可放入干燥墊草,防止受寒。羔羊應提早補飼,增加營養,換料時過渡期不能低于3 d,期間逐漸增加新飼料量,防止消化道應激。
瘤胃和腸道的良好微生態環境有助于抵抗經口感染的大腸桿菌。健康的微生態以有益菌為優勢菌,包括乳酸菌類、酵母菌以及某些真菌和原蟲等。飼料中長期加入以乳酸菌和酵母菌為主的微生態制劑有助于對腸道大腸桿菌形成抑制,從而預防本病。藥物預防主要適用于已經發現病羊的羊群,可在飲水或飼料中加入敏感抗生素,防止本病擴散。抗生素使用時不能超量,且最多使用5 d,防止對腸道本身的微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治療羔羊大腸桿菌病最好采用綜合措施,即用抗生素抑殺大腸桿菌,還要補充體液,防止脫水,調整胃腸道機能[3]。氟苯尼考、慶大霉素、恩諾沙星、鏈霉素等對本病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可肌注或口服使用。飲水中加入補液鹽和碳酸氫鈉,以補充體液和糾正堿中毒。待病羊逐漸康復后,再用健胃散、健脾散、益母生或酵母片等對胃腸道進行調理,使其盡早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