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娜·毛依冬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溫宿縣畜牧獸醫站,新疆溫宿843100
羊放線菌病是羊受到牛放線菌和林氏放線桿菌的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發病后主要是對病羊的頭部和頸部皮膚組織有較大的損害,還會對羊的肺臟造成侵襲,基本不會引起發病羊的死亡,但對羊的生長發育和飼料報酬具有嚴重的影響,本病在養殖生產中常得不到重視,因此,導致養殖場常會因羊放線菌病遭受一定的經濟損失[1]。
羊放線菌病的病原有2 種,分別是牛放線菌和林氏放線桿菌。牛放線菌屬于革蘭氏陽性桿菌,在分類上為放線菌屬,排列沒有一定的規則,且不能夠運動,無法形成芽孢,能長成菌絲[2]。林氏放線桿菌則是呈現出革蘭氏陰性,鏡檢可以發現其中心和周圍均能夠被染料染成紅色,且是一種兼性厭氧菌,其屬于巴氏桿菌科、放線桿菌屬,菌體不形成莢膜和芽孢,也不具有運動性;形態多種多樣,其常形成外觀呈輻射狀的菌絲,但在動物組織中基本不形成該樣式,而是形成顆粒性聚集物,呈灰黃色或灰色;質地部分堅硬部分柔軟。羊放線菌病原廣泛分布于自然界,還可以在動物的口腔內、咽喉部和扁桃體部位感染,且在上述部位可以長期存在。羊放線菌病原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弱,常用的消毒劑均能夠將其殺死。
羊放線菌病的傳染源是發病羊和隱性感染羊,可通過被病原污染的水源、土壤以及飼料等進行傳播,也可以在動物發病組織中通過組織液向周圍傳播。羊主要通過破損的皮膚組織而感染。本病的易感動物主要是羊。
羊發病后最初表現為下頜腫大,然后在面部以及乳房部位開始出現大小和數量不同的腫塊,且初期比較堅硬,但隨著病程的進展不斷變軟,并有波動感,沒有熱痛感[3]。在發生膿腫的部位出現被毛脫落以及皮膚變薄的情況,當膿腫破潰后就會形成通向皮膚外的瘺管,膿性分泌物會通過瘺管排出體外。病羊精神良好,體溫也不會有明顯變化,食欲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反芻也會減少,甚至是不反芻。病羊逐漸消瘦,眼結膜會出現潮紅。處于妊娠期的母羊在發病后乳房會發生腫脹,呈局限性或者彌漫性。乳房有熱感,變得堅硬,甚至會產生畸形,乳頭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壞死,未發生壞死的乳頭中可以擠壓出渾濁的液體。有時病羊腹部皮膚也會發生化膿和潰爛,隨著病程的延長,也會形成瘺管,不斷將膿液向體外排出。本病的病程較長,通常能夠超過1 個月。
對發病羊進行剖檢,可發現被病原侵襲的部位組織中會有大小不等的結節,扁豆大到豌豆大小都有。這些結節可以聚集成為一個大的結節,變成膿腫。切開膿腫,可以發現里邊有乳黃色的膿汁。當骨骼被放線菌感染后可以發現其逐漸增大,如同蜂窩狀。切開骨骼,發現其表面光滑,里邊有膿腫,還可以發現與這些膿腫相通的瘺管。在口腔黏膜上有潰爛和一些質地柔軟的外生成物,外觀呈圓形或蘑菇狀,顏色為黃褐色。隨著病程的延長,這些腫塊會變成鈣化狀。
羊放線菌病主要通過實驗室診斷進行確診,實驗室診斷方式主要包括鏡檢和分離培養。從病羊膿腫部位抽取膿汁,將其滴至載玻片上,再滴入10%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均勻后蓋上蓋玻片進行鏡檢。在低倍鏡下可以觀察到鏡面中央有直徑為3 mm 的菌絲,外觀呈黃色,呈中心向四周擴張的放射狀。放線菌的培養是在無菌條件下將其膿液接種于血清瓊脂平板培養基上,放置于37 ℃的恒溫培養箱中培養96 h,可在培養基上觀察到有灰白色不透明的菌落生長,突出于培養基的表面,菌落直徑0.5~1.0 mm,而后逐漸生長成為紐扣狀,外觀呈黃色。
預防羊放線菌病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強飼養管理。羊舍要勤打掃、勤消毒,減少環境中病原菌的數量;保持羊舍恒定的溫度和濕度,天氣炎熱季節要注意降溫防暑,寒冷季節要注意防寒保暖。給羊提供充足的飲水、飼喂青綠多汁的飼料,飼料不能過于粗硬,防止劃傷口腔粘膜。飼喂營養均衡的羊飼料,以便其具有良好的體質。
羊放線菌病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碘劑治療、抗生素治療、中草藥治療和手術治療等。碘劑治療是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使用10%的碘化鈉溶液20 mL,通過靜脈對病羊進行注射,每周注射1 次,通常注射3次后病羊即可痊愈。靜注碘化鈉溶液的同時,病羊發病部位還可用碘酒進行涂抹治療。另外還可以給羊內服1.5 g 碘化鈉,但該治療方式的效果不如直接注射碘化鈉溶液明顯??股刂委熓遣捎梅啪€菌敏感的藥物如青霉素和鏈霉素進行注射,使用劑量分別是160萬U 和100 萬U,2 次/d,使用3 d 可見效,抗生素治療的同時需要肌注長效土霉素。中草藥治療主要是使用蒲公英、連翹、金銀花、當歸、甘草、生地等中草藥研磨后給病羊灌服,1 次/d,通常5 d 可見效。對于較大的膿腫,需要手術切開,排出膿液,再用碘酒清理傷口后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