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提出,要完善教育現代化投入支撐體制。健全保證財政教育投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
在筆者看來,實現2035目標,完善教育投入支撐體制至關重要,這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另一方面要改革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4%這一比例,對我國教育來說有特殊意義。早在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寫明,“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本世紀末(即20世紀末)達到4%”。但直到2010年,這一目標都未實現。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到2012年實現4%的目標。為了不讓這一目標落空,國家還專門設立了“4%辦公室”。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首次達到GDP的4%,此后6年間,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4%以上。
從過去6年間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具體比例來看,2012年是比例最高的年份,達到4.28%,之后2013年4.16%,2014年4.15%,2015年4.26%,2016年4.22%,2017年4.14%。6年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總支出在不斷增長,但需要注意,評價一個國家對教育的投入程度,不光看絕對的經費數據,也要看相對比例。連續6年保持在GDP的4%以上已殊為不易,但要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各項目標,4%這一投入水平還難以支撐,需要進一步提高。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發展中國家為4.1%。也就是說,我國過去6年的教育投入水平還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而離開經費保障,擴大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的任務,在具體落實時就會受到牽制。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到要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包括提升義務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學校標準化建設長效機制,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隨遷子女入學待遇同城化,有序擴大城鎮學位供給。完善流動人口子女異地升學考試制度。實現困難群體幫扶精準化,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推進教育精準脫貧??梢哉f,上述每一項都需要大量經費投入。從我國過去教育發展的情況看,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區域、城鄉、校際之間存在差距,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是個重要原因。
另外,我國基礎教育經費的保障機制,目前還是以縣級財政為主,教師的工資待遇主要由縣級財政支出。由于各縣的財力不同,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保障力度也就不同,由縣級財政為主保障義務教育經費,這與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的目標是匹配的,但要實現省域內的均衡,縮小一省內各縣市教育發展的差距,就必須改革這一保障機制,強化省級財政對基礎教育經費的統籌,并由中央財政加大對不發達、薄弱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這一經費保障機制的轉變,也有利于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