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舟

作者演示中國茶道。
說起來這是我第二次去巴黎作文化交流訪問。不同的是,12年前的巴黎之行我是隨團往返,而這次因為臨時變故我成了“獨行俠”。
子夜時分,當寬大的波音客機從東海之濱的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昂首起飛后,就一路北上,穿越華北大地,沒過幾個時辰,就橫貫蒙古高原,飛臨巴爾喀什湖之上的萬米高空。
飛行信息不時顯示出航線、航速和高度。我忽然意識到:如果除去從浦東北上和沿波羅的海南下首尾兩段航程,這條航線基本上就是“草原絲綢之路”的路徑和方向。
從中國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到黑海西北岸的南俄羅斯和烏克蘭草原,在北緯四五十度區間,自東向西橫跨歐亞大陸,是連綿起伏的草原、森林、高原、平丘,遠在張騫開通絲綢之路之前的先秦和更早的史前時期,源自中亞內陸地區的游牧民族就游牧生息在這片廣袤無垠的草原上。
從先秦時期開始,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的互動,幾乎成為絲綢之路興衰和王朝更替的主旋律,其最終結果是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促進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發展。
作為一個絲路研究者,此行正是要進行一次跨越洲際的文化交流,而這不正是絲綢之路的歷史使命嗎?
赴國外學術交流、發表演講,于我而言雖已有多次,但都是專業背景下的學術演講,像這次官方安排、面對公眾的人文講座還是第一次。
絲綢、瓷器、茶葉是中國先民的三大原創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自古以來,絲、瓷、茶就是絲綢之路上對外貿易輸出的三大宗中國產品,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在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版圖中,絲、瓷、茶是具有鮮明中國印記和東方特質的文化載體和符號,中國因此擁有了“絲綢之國”“瓷器之國”“茶葉之國”的美譽。在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絲、瓷、茶將發揮詩意、優雅的東方生活美學的獨特魅力,為人類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帶來福音,詮釋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中國文化理念。這是我長期研究絲綢之路、探索絲、瓷、茶文化得出的結論,也是《絲情瓷韻共茶香——絲瓷茶讓人類生活更美好》講座要傳達的主題和思想文化內涵。
為此,我從一開始就設計了講座的三種形式:一是通過PPT演示形式,以絲、瓷、茶文物和藝術品圖片配以精確的文字釋讀,講解圖片蘊含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故事。二是制作播放同名專題片,讓絲、瓷、茶文化通過鏡頭語言和視聽藝術詮釋給聽眾。三是配套安排《宋式點茶演示》的互動環節,增加趣味性、體驗性和參與感。這樣就使得高大上的主題和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內涵,得到了多元視覺藝術的呈現和傳達。
為了符合西方人的文化語境和思維慣性,我對一些說法、提法作了滿足國際化傳播需要的修改,對選用的絲、瓷、茶文物圖片專門找人進行藝術處理,力求文字精準、圖片精美,文圖相應、圖文并茂。
為了讓聽眾一開場就進入角色,我臨時設計的開場白,以巴黎的城市氣質“浪漫”與中國文化語境里的“風雅”作比較,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分析和解讀:無論浪漫還是風雅,都是基于人性善美、人格獨立、人身自由之上的美好人生愿望和生活情態。
這個話題仿佛單刀赴會直奔主題,一下子吸引住了在場的法華聽眾。而隨后徐徐展開的宋徽宗趙佶的《文會圖》,則生動詮釋了融絲、瓷、茶于一體的中國人千年前的風雅生活場景,起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

法國聽眾聚精會神地聽講。
在講到絲、瓷、茶是絲綢之路的“三寶”時,我特意把婦孺皆知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拿來作歷史比較,如古代的指南針,如今有了衛星導航;古代的活字印刷,如今有了電腦激光照排;古代的火藥,如今有了激光電磁發射,以凸顯絲、瓷、茶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與人類文明進程始終伴隨,具有更普遍、更恒久的文明價值。
整場講座進行時,聽眾無不聚精會神,或拍照,或記錄,或提問,或耳語,或頻頻點頭,或會心一笑,精彩之處還集體鼓掌,“反響很好”,效果遠遠超出了預期。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涂老師說:“老師引經據典,幽默風趣,還親自演示宋式點茶,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中國風雅,觀眾們收獲良多、流連忘返,可謂場場精彩,活動反響強烈。本來略顯清冷的巴黎,也變得異常溫暖。”
講座結束后,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官網、公眾號和中國文化網都進行了專題報道,對講座給予高度肯定。
講座也在參加聽講的華人聽眾中激起共鳴。法國歐亞國際交流協會的一位華裔女士聽完講座后深夜推送講座視頻,并配文說:講座讓人“受益匪淺”,“感謝老師的精彩演講,以及禪意濃厚的茶道文化表演,讓我們體會到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巴黎指月軒茶館主人劉立儷女士表示,聽了講座很受啟發,并深夜賦詩一首,表達激動和贊美之情:
坐酌塞納水,來點春龍井。絲路雋三寶,言畢舉座驚。
淺甌旋綠云,深夜澄繁星。蘇杭有人物,古今同一情。
不少華人新生代對講座內容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加深了對絲、瓷、茶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文化自豪感。巴黎松籟古琴社80后新華裔賀碩聽了在《歐洲時報》文化中心的講座后說:“聽了今天的講座,有很多共鳴,非常受益”,“就像您說的,我們的文化自信來源于我們深厚的文化積淀,我們在海外的游子有責任為中華民族在世界范圍建立自身文化的信仰,建立民族自信作出貢獻!”
這是年輕一代海外赤子的肺腑心聲啊。
講座前后穿插的專題微電影的暖場播放和宋式點茶的現場演示,更激發了法華聽眾的濃厚興趣。專題片用鏡頭語言來講述絲、瓷、茶故事,傳播絲、瓷、茶文化,畫面高清,風格唯美,文字適時點題,是一部小成本、大制作的專題片。尤其是專題片配以古典民樂名曲《春江花月夜》和法國“鋼琴王子”克萊德曼演奏的鋼琴曲,可謂中西合璧,交相輝映,形成名曲效應。
講座結束時已是巴黎時間晚上9點半,在大家的期盼中我生平第一次上臺“表演”,一邊演示,一邊講解,一邊分茶,一邊交流,問答互動,不亦樂乎,直到10點半才結束。
法國聽眾有的邊看邊問,滿懷好奇心、新鮮感;有的品嘗了我親自采制的野生手工紅茶湯沫后,嘖嘖稱贊“又香又好喝”;有的傾聽了茶湯沫破裂時雪子落瓦似的聲音后,贊嘆“仿佛是天籟之音”……我深深為大家的熱情所感動,覺得無論西東,只要心有靈犀,一點就通。真想不到觀眾都有這么強烈的體驗心、參與欲,自始至終氣氛熱烈,圍觀、拍照,提問、品嘗,以致把茶壺里的余湯都分享得點滴不剩。時至深夜,不少人還感嘆時間太短,久久不舍離去。這樣的情景,同樣出現在《歐洲時報》文化中心的講座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從事中外文化交流歷史研究和實踐的我來說,無疑是心中的圣地。而且,我走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并以之為此生之追求與理想,就是因為大學時代閱讀了該組織的機關刊物《信使》的中文版。
記得當年在杭州大學圖書館的研究生教師閱覽室,我閱讀了一期介紹絲綢之路、陶瓷之路、茶葉之路、玉石之路、琥珀之路、波斯御道、青金石之路等古代歐亞大陸東西南北商貿物流和文化交流、人員往來通道的文章,從此讓我對這個領域產生了無限向往和好奇。為了能深入閱讀,我還復印了該雜志,這幾乎花去了半個月的生活費。

聽眾對宋式點茶產生深厚興趣。
本科畢業后想報考中外關系史或絲綢之路或敦煌學的研究生,但當時國內高校幾乎沒有這樣的碩士招生點。幾經考慮,報考了從內蒙古大學南調杭州大學的黃時鑒先生的蒙元史。
黃先生說,陳垣、馮承鈞、韓儒林、蔡美彪、楊志玖先生等蒙元史大家,學術道路都有從蒙元史入到中外關系史出的治學經歷。在業師門下碩士畢業后,我曾有意報考南開大學楊志玖先生博士,也曾想去敦煌研究所工作深造,但當時被一句所謂的人生哲理“人生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忍痛割愛”所左右,放棄了繼續學業的理想,辜負了楊先生和敦煌研究所的盛情(當時楊先生來信表示很希望我報考,敦煌研究所領導還到杭州做我工作,表示只要愿意去,一切手續甚至行李托運他們都會安排)。被沒水洗臉、沒蔬菜水果吃、沒米飯吃等等傳聞所威懾,我開始了找工作成家的常人套路,從此只好把那個理想當作工作之余的業余愛好。雖然結合外事工作和涉外文化交流也做了一些研究,但局限性很大,從事的主要是東南沿海和浙江地方對日、韓等東亞地區交流史的研究。
“一帶一路”倡議重新激活了絲綢之路,也催醒了我沉睡半生的舊夢!借著策辦以絲路文化為主題的“東方文化論壇”的契機,我仿佛找回了感覺,多年的積累和研究,讓我在策辦論壇工作中游刃有余。這次到巴黎做講座,正是自己半生研究積累和五年來五次論壇成果的濃縮提煉和精華展示,它已經從學術研究轉型為智庫成果,并上升到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的平臺。
懷著感恩和朝圣的心情,我把僅有的空檔時間,用在了對UNESCO的拜謁!
想不到這個名大譽隆的國際機構,門面卻如此低調狹小,但內外的氣質和韻味卻足以讓人流連!
不用說,我只能在她身邊走過,在門外凝望,在路邊翹首,在遠處觀止,也無需表白滿腔鐘情,無需在意能否進入,只在乎生命中早就有她進駐,理想中早就有她的光華!
陽光灑在綠茵上,屋頂上,旗桿上,明麗亮堂,光耀可人。
一位黑人夫人見我在UNESCO的logo下自拍,走過來笑說愿幫我拍照,我merci后也用她的手機給她拍了。她居然也學我的手勢,作了個pose。巴黎滿大街都是高大壯的黑人兄妹,我突然覺得,她是最美的“妹紙”!
(本文圖片提供:涂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