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磊 高孟倩 林煒濠 鄧 力
(1.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廣州中醫院,廣東 廣州 510130;2.廣東省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東 廣州,510120;3.廣東省廣州市中醫醫院,廣東 廣州 510130)
小青龍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書言: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其組方如下:麻黃(去節)芍藥 細辛 干姜 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瓜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熊曼琪教授主編的《傷寒論》[1]一書,對小青龍湯方義解釋為:該方有麻黃湯、桂枝湯合方去杏仁、生姜、大棗,加干姜、細辛、半夏、五味子化裁而成,意在辛溫解表,以散外感之風寒;辛散溫化,而蠲內停之水飲。麻黃為本方主藥,有發汗、平喘、利水之功,是一物而三任也。又與桂枝為伍,則增強通陽宣化之效。桂枝與芍藥相配,調和營衛。干姜、細辛,大辛大熱,散寒宣肺,化痰滌飲。五味子斂肺止咳,而不使麻桂姜辛等升散太過。大凡外感咳嗽,多忌芍藥、五味子之類,恐其斂邪不散,致生他變,而本方有此二味,當知其與麻桂姜辛等同用之妙,是開闔適宜,升降得法,對外寒內飲之證,尤為相宜。半夏降逆化飲,甘草和中調和諸藥。
對于小青龍湯,各醫家基本以為其乃治療“表寒里飲”之咳嗽良方,然對于病發之源,鮮有詳而論之,此其一也。言干姜、細辛乃散寒宣肺化飲,芍藥之用為與桂枝合而調和營衛,筆者以為有失偏頗,于下文將詳述之,此其二也;藥物之組方論述,未能與“青龍”之名符,此其三也。
3.1 “肺寒則外內合”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何也?《黃帝內經·咳論》有書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醫門法律》[2]言“夫形寒者,外感風寒也;飲冷者,傷飲食也。風寒無形之邪入內,與飲食有形之邪相合,必留戀不舍”。
故所謂“傷寒表不解”,皮毛受邪也;所謂“心下有水氣”,此一則言寒飲入胃之因,二則言內生寒飲之果也。故有“表寒里飲證”,其人多有喜服寒涼之物之習,或冰寒之品,或清熱之藥,或久病陽氣虧虛,此為本也,胃寒則從肺脈上至肺,則肺亦寒,而肺合皮毛,皮毛者,腠理也,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故其寒則三焦相火、元真之氣虛,則易感外邪,故外內合,則為肺咳。故方用麻黃、桂枝解其外邪,然何以麻桂合用?蓋此非麻黃湯、桂枝湯之外感風寒而脾胃未傷,小青龍湯之證,本在內生寒飲,脾胃陽氣被傷而腠理受邪,而腠者,又為氣血所注,而麻黃歸手太陰肺經[3],乃瀉衛氣之閉[3];桂枝歸足厥陰肝經[3],乃達營血之郁[3]。
3.2 “此皆聚于胃,關于肺” 此言咳嗽皆與胃之病為主因,而與肺相關。此乃承上而解釋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而致肺咳之因。何以咳嗽?蓋“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黃帝內經·邪氣藏府病形》)”,氣逆上行,則為咳嗽?!夺t學三字經·咳嗽第四》[4]亦云“氣上嗆,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輕”。所以,正如有文章總結之,形寒為肺氣為外感寒邪所束,不得宣發而發?。伙嬂渲革嬍成?。形寒飲冷則傷肺引發咳嗽,故小青龍湯為治療“形寒飲冷則傷肺”之咳嗽主方[5-6]。
此皆聚于胃,觀小青龍湯一方,治中土有三藥,為用藥之最多也,為干姜、半夏、炙甘草也。筆者認為,干姜非溫肺化飲之用,乃溫化中土之寒飲也,此治肺咳之要藥,所以《傷寒論》中每有“或咳”兼癥,基本皆會加用干姜。然《素問·至真要大論》“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何況麻桂之祛邪,當汗也,而汗之源亦來自脾土之甘補,故加炙甘草以和中。而因兩寒相感,氣逆上行,必當引寒飲上犯,而加半夏以燥濕化痰,而兼降胃氣之逆。
關于肺,此言咳嗽與肺密切相關也。且觀小青龍湯之證,“干嘔發熱而咳”,而“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黃帝內經》)”,何況“咳為有聲,肺氣傷而不清”[7],故知此咳當屬肺咳也,肺氣不清。 《內經》有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而左右者,肝肺也,道路之,要在升降,故方中加入手太陰肺經[3]之細辛溫肺,生金之氣,清氣道;加同入肺經之五味子,斂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8]。一散一收,二者合用,調節肺機之升降。3.3 以主東方風木之“青龍”命名治西方肺金咳嗽之緣由 白芍者,清風木之燥也,合桂枝,此小青龍湯明確入厥陰之藥[9]。然所謂“青龍”,東方厥陰也。仲景先圣當知其理,何以用重治太陰濕土、陽明燥金之方名曰“小青龍”?一者,青龍興風作雨,而痰飲之禍,譬如陰晦,非雨不晴;二者,蓋厥陰為陽氣始生,萬物始化,今寒邪為患,當達厥陰之氣以化氣治之,而厥陰之化,從乎中氣,中氣者,少陽相火,火能治寒故也,且上文已書皮毛為三焦相火所注,今虛而受邪,相火被扼,故加桂枝、麻黃解之。
依據上述理論,而作小青龍湯之藥圖如下:

圖1 小青龍湯藥圖解
對于小青龍湯的臨床運用,筆者認為要在咳嗽喘息有聲,而以痰白者為宜。蓋如《內經》言“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亦有“咳為有聲,肺氣傷而不清”[6]之說,即是說,咳嗽喘息有聲,此為肺有寒、肺氣不清之象也,而此寒緣于胃有寒飲,上至于肺,又肺主皮毛,感寒而內外合邪,故發之。而小青龍湯之方義,恰是與此義完全貼切。
故臨床上,對于老年性咳嗽,特別是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0-11]的患者,用之多有療效。蓋哮喘,中醫之于哮病,本就是宿有痰飲,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亦是多有痰、瘀等。同時,老年患者,陽氣日衰,臨床可見其平素多喜熱飲,此脾胃陽虛之外候也,日久多易內生寒飲,引動而作咳作喘。
現代研究也表明,小青龍湯能廣泛運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咳嗽變異性哮喘、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肺系疾病的治療,并能取得顯著效果[12]。據研究證明,小青龍湯能顯著減少炎性細胞的數量及嗜酸性粒細胞占比,抑制炎性細胞的浸潤,從而減輕氣道炎癥。同時,小青龍湯還能有效抑制Th2細胞亞群優勢反應,從而起到抑制炎癥的作用[13]。 有學者[14]研究表明,Toll樣受體4(TLR4)和p-AKt參與哮喘氣道平滑肌的遷移,而小青龍湯可以通過抑制TLR4和p-Akt的表達從而起到抑制哮喘氣道重塑的作用。同時,有學者總結了小青龍湯的現代藥理作用,認為其還有止咳、解熱、抑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15]。
患者,男性,71歲,于2016年6月9日就診。主訴:反復咳嗽咯痰10年余,加重伴喘息3 d。曾在外院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癥反復發作。刻診:咳嗽、喘息有聲,咯痰,痰白量多,胸悶,納眠差,大便調,小便少。查體:神清、精神疲,桶狀胸,呼吸促,節律規整,觸覺語顫減弱,肺部叩診過清音,雙肺呼吸音減弱,可聞及干濕啰音,心前區無隆起,心率100次/min,心律齊。舌淡暗,苔白膩,脈浮滑。西醫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醫診斷:肺脹(表寒里飲)。治療以解表蠲飲為法。予小青龍湯:炙麻黃10 g,桂枝10 g,干姜10 g,法半夏 15 g,細辛 3 g,五味子 10 g,白芍 10 g,炙甘草10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服藥后患者咳嗽、咯痰、喘息明顯減輕。效不更方,續進3劑而恢復如常。
按:咳嗽喘息有聲,肺咳之作也,肺氣不清也;痰白量多,痰飲內生也,壅塞而作胸悶;痰濁壅盛,又中土陽氣不運,故見苔白膩,脈浮滑。依《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之義,此“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也,皆關于胃而聚于肺。當以麻黃瀉衛氣之閉;桂枝達營氣之郁,升陰陽之道路,解營衛之外邪;干姜溫化中土之寒飲,炙甘草和中、亦補汗之源,加半夏以燥濕化痰,而兼降胃氣之逆,此胃之標本兼治;細辛溫肺,生金之氣,清氣道,合五味子,斂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一散一收,二者合用,調節肺機之升降;厥陰為陽氣始生,萬物始化,今寒邪為患,當達厥陰之氣以化氣治之,故加白芍清風木之燥以達厥陰之氣。
小青龍湯為治咳之良方,然筆者以為現代醫家對其之遣方立旨有失妥當。而從《黃帝內經·咳論》之“肺寒則外內合”“此皆聚于胃、關于肺”等理論解其方義,并配合藥圖論之,筆者以為更能詮釋小青龍湯之遣方用藥,亦可解釋其方名之命名緣由。興許其中或有偏誤,然筆者以為中醫為包容性醫學,海納百川,方才有容乃大,集眾人之思,方可成大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