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亞慧 尉止行 李京京 霍家寶(河北農業大學)
當前,許多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仍然比較落后,家長讓孩子接受教育的意愿普遍不強烈,大量青少年過早步入社會靠打工來補貼家用,導致鄉村校園內入學率低,輟學率高。另外,即使我國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但鄉村教育依舊存在長期供給不足的問題。農村義務教育水平投資較低,校園教學基礎設施不完善,辦學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造成許多學生無法接受到高質量高水平的教育,升學率與城鎮教育水平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此外,鄉村制度建設的不完善,無法有效調動村民積極性,許多具有一定知識技術的人閑置,浪費了大量人才。而且留守在農村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對于新事物的理解和學習能力差,不會利用先進的工具,更找不到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的渠道。同樣,部分人不理解也不支持農民培訓,針對農民的培訓工作大多敷衍了事,難以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從長期來看忽視了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隨著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逐步推進,農業生產率不斷提高,農村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4]然而發展過程中鄉村結構性矛盾日趨嚴重,鄉村人力資本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也愈加凸顯。從鄉村人力資本知識結構來看,目前很多農村地區老齡化空心化嚴重,大批有文化、懂技術的青壯年紛紛選擇進城務工,留守的人中以婦孺、兒童、老人居多。而這些人普遍接受的文化教育時間短,知識水平較低,思想觀念落后,達不到學習先進農業技術知識的要求,無法成為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從人才資源總體分布結構來看,現階段“以農促工”導致大量鄉村精英外流,有一定知識技能的人大多離開農村,不再從事農業生產。再加上農村人才成長、積累等制度不完善,難以形成人才集聚效應,人力資源難以轉化成人力資本,鄉村人才嚴重短缺。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與城市相比,鄉村在的水電、道路、網絡等公共基礎設施和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依然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對大學生返鄉創業形成了一定的阻力。[5]一方面,農村的信息密度較小、產業發展條件較差、能源交通服務網絡比較落后,使得鄉村就業平臺狹窄,人才發展機會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近年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逐漸突出,許多地區的“綠水青山”變成了“銀山礦山”,大量金屬資源的開發導致空氣質量、綠色環境等影響因素加劇了生活條件狀況的惡化,此發展態勢相當不利于吸引鄉村人才的回流,沒有優秀人才的引進,農村在經濟文化、社會服務方面的進步就會存在滯后,缺乏先進的文化觀念以及專業的技術知識,同樣也為農村產業現代化及創新創業發展帶來了挑戰。
普惠金融作為一種普及包容、持續發展的新金融模式,為了讓鄉村村民留在農村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享受到更多的金融發展紅利,不斷在資金供給、資源配置、基礎建設服務等方面對需求者提供幫助。隨著國家創新創業政策及三農政策的大力推行,我國農村新經濟體也同樣進入了發展快車道。在擴大資金來源方面,惠普金融通過優化投融資方式、加大人才培養資金投入、增設服務咨詢與保障新業務,努力打造“人才欣欣向榮”的金融環境。充分發揮人才開發資金的引導作用,引導鄉村政府等用人單位加大人才資金投入和科技經費投入,解決融資難、授信評審體系滯后、風險容忍度低等問題。[6]普惠金融通過擴大金融供給范圍,實現農村商戶發發展市場化,為鄉村人才在農村發展實業積累存量資金儲備提供了保障;在資源配置方面,不斷強化政府在市場有效資源配置中的宏觀調控與指導作用,建立健全金融信用擔保機制,引導鄉村人才在投融資的過程中分散風險,實現鄉村人才在新農村環境下最優資源的最優配置;在基礎建設方面,惠普金融提高對農民的貸款金額,降低貸款門檻,為農村人才在發展與建設新項目的過程減少經濟方面的阻力,搭建良好的金融投融資平臺。另外,保險機構推出新型涉農保險實現了農村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風險分擔,為致力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鄉村人才提供有效的信貸擔保和多元的融資渠道,為留住鄉村人才提供安全經濟的創新創業環境。
近年來,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呈現噴井式發展態勢,為吸引人才返鄉創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農村電商等優秀人才,互聯網金融不斷開發新型服務業務以及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并加以落實,推進人才專業化、鄉村現代化。2015年7月,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十部委下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礎上,互聯網金融積極實施返鄉創業推進活動,并針對返鄉人才需求提出可行實施方案。通過創建外出農民人員信息系統,支持設立返鄉創業工作站,給予具有成熟創業計劃的項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扶持,開展農村生態旅游、互聯網創業、電子商務等特色創業培訓服務,引導農民回歸農村、投資農村、發展農村。借助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和金融機構在農村的助農服務點,探索建立農村青年創業金融服務機構,為農民提供線下一對一面對面的服務。[7]此外,互聯網金融通過降低農戶貸款門檻,加強經濟政策落實與管理,健全擔保機制,助力鄉村電商人才的投資與創業,從而帶動農民就業,增加從業者收入,推動鄉村整體發展;不斷加大金融服務優惠力度,對科學研究及技術培養方面的項目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完善專業人才的工資和績效待遇,使鄉村技術人才隊伍的專業背景更加豐富,人才優勢更加顯著。
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綠色發展和綠色金融必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新動能。而鄉村振興要想留住人才,引進人才,勢必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圈。為此,綠色金融不斷構建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利用綠色信貸、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等金融工具,以實現生態宜居、產業興旺、新農村人才與自然和諧共生,從而帶動鄉村振興綠色可持續健康發展。另外,為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農村綠色金融不斷滿足鄉村人才對綠色農業、低碳農業、農村三廢治理以及農村、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等方面金融服務需求,通過統籌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環境治理、鄉村建設,逐漸提升綠色金融服務質量,滿足鄉村人才的發展要求。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農業,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努力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勢頭,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8]完善農業技術管理制度,推動一二三產業及城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村新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多樣化,在鄉村人才帶領村民進行農村社會建設、農業穩步發展、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金融杠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