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子翔(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
在會計領域,可變成本法(直接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吸收成本法)是將生產成本應用于產品或服務的兩種成本核算方法,而且世界上幾乎所有成功的公司都使用這兩種方法。可變成本法和吸收成本法不能相互替代,因為這兩種方法側重的方面不同,兩種方法的區別在于固定性制造費用的處理方式上。
鑒于當前的收益/會計管理和收益質量問題,關于是否使用完全成本法或可變成本法對存貨進行估值的爭論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最初的爭論是自從采用完全成本法作為公認會計準則GAAP以來,制造技術的變化是否需要對庫存成本法進行新的檢驗。用來報告庫存的完全成本法為制造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提供了機會,可以通過管理成品和在制品庫存來稍微管理報告的收益。另外,由于完全成本法將庫存中的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以及所售商品成本結合在一起,因此,財務報表使用者難以評估公司的經營情況,而可變成本法從庫存評估和銷售成本的計算中排除了固定制造成本,將避免這兩個缺點。
經濟學研究表明,企業收入曲線平滑會對股票價值產生積極影響。而企業收入通過庫存和生產銷售決定,因此通過對企業的庫存與生產銷售情況進行分析,為計算成本為實現收益提供了機會。增加庫存將把固定制造費用分配給成品和在工作庫存(資產),同時減少出售貨物的費用(支出),最后增加報告凈收入。減少庫存將使上一個會計期間發生的固定工廠間接費用被確認為本會計期間銷售貨物的成本費用,并銷售凈收入。
由于會計選擇理論支持這樣的主張,即公司的管理者和所有者傾向于在財務報告方面采用靈活的會計準則,因此,吸收與直接成本核算的辯論與收益/應計性管理和收益問題的質量相關。20世紀50年代中期,人們不會相信管理者們會無知到只為避免花費一些固定成本和增加報告利潤而產生更多的成品浪費。鑒于21世紀的會計行業現狀,這種觀點在現在看來是很幼稚的。
回首《公認會計原則》的發展,其中包括相當多的爭議,例如討論如何在庫存估價和收入確定中適當處理固定的工廠間接費用等,在完全成本計算下,固定工廠的開銷是作為產品成本而非期間成本核算的。而完全成本計算倡導者更喜歡這種方法,因為它能更好地“匹配”生產庫存的成本和銷售庫存的時期。
相比之下,在變動成本計算中,固定的工廠間接費用作為成本費用(如營銷或行政費用)支出,僅將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變的架空成本作為產品成本,計入庫存。變動成本核算倡導者指出,會計期間發生的固定工廠間接費用可能與生產單位數量關系不大;在固定制造費用相同的情況下,生產的單位在一個會計期間和下一個會計期間可能有很大不同。
大數據態勢下,完全成本核算倡導者和變動成本核算倡導者之間的爭議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完全成本計算倡導者指出,固定費用對于業務的必要性顯然不亞于任何其他費用,固定性制造費用對生產過程至關重要,在消費過程中,成本核算必須被視為收入計量固有的成本收入匹配過程的一部分。然而,在19世紀50年代,有些會計學者對與完全成本計算有關的產品的間接撥款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并且贊成為外部資本進行直接成本計算,因為它避免了將制造費用任意分配給產品的情況。
關于變動成本計算不能提供有意義的庫存估值的論點,變動成本計算倡導者用概念論點作了回應,即資產負債表存貨量的最佳衡量標準是代表公司在未售出產品中的周轉資金。固定成本超出了管理層的短期控制范圍;而可變的生產成本的控制需要從銷售總額中完成對于固定性制造性費用進行管理,從而影響到營運資金。
在財務報表中,變動成本計算可以突出固定成本的大量投資和材料、人工和可變制造費用的可控成本變化的影響。此外,變動成本計算也是直截了當的,變動成本計算所依據的假設與其他成本核算所依據的持續經營假設是一致的。
關于可變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適用性強弱,20世紀開始美國會計界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研究,這場研究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完全成本法倡導者贏得了勝利。會計準則制定者和職業會計師將完全成本核算方法納入美國公認會計原則,以更好地遵循“匹配原則”。當然,完全成本的優越性并不被普遍承認。德國制造商采用的庫存成本計算方法,即GPK,提供了國際支持,表明可變成本計算可能提供多于完全成本計算所提供的有用信息。此外,在約束理論中提倡的會計措施文獻中,直接成本計算也有一個極端的版本。
回到國內,1980年以來,許多學者深入研究了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并提出了許多自己的見解,他們的大致研究結論都是將二者結合起來運用,對外進行財務報表時采用完全成本法,對內進行內部計算時采用變動成本法,以方便管理者進行正確的決策。例如,包迎麗,朱學義(2006)提出將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運用于不同的場合之下,以便滿足企業對內管理以及對外編制會計報表的要求;丁冰杰(2011)通過分析兩種方法在理論以及實務計算上的差異來進一步闡述兩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彭思超(2012)通過比較兩種方法的不同,進一步提出將二者結合運用的思想;呂思思(2015)中指出兩種方法在產品成本、存貨銷貨、稅前利潤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通過分析比較,得出將二者結合運用的必要性這一結論。
變動成本法也稱直接成本法,在成本計算過程中,以成本狀態分析為前提,只包括產品單位固定成本的可變制造成本,不將固定制造費用引入成本之中。其中產品固定費用全部計為發生年度的費用,與銷售和管理費用一樣,一起歸入期間成本并從銷售總收入中扣除。根據該方法,產品成本只包括那些因公司生產量而變化的成本,可變成本因公司的生產量或活動水平而異,可變成本的例子有:直接材料、直接勞動和制造成本的可變部分;固定費用的例子有:折舊、設備租金、每月支付的生產設施管理人員工資以及社會保障繳款、維護費用等。即:
產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制造費用
期間成本=可變銷售和管理成本+固定銷售和管理成本+固定性制造成本
完全成本法是另一種成本核算方法,指計算產品成本時將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制造成本在內的所有生產成本都計算在內,將包括可變銷售管理成本和固定銷售管理成本在內的非生產成本作為期間成本,即:
產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制造費用+固定制造成本(固定+變動)
期間成本=可變銷售和管理成本+固定銷售和管理成本
在完全成本法中,無論是庫存產品、在售產品還是已銷產品,它們的產品成本都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變性制造成本和固定性制造費用,而變動成本法下,產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變性制造成本,不含固定性制造費用。該方法將固定性制造費歸入期間成本內,因此,同一家公司的期末存貨成本由兩種方法所得到的結果必然不同。
兩種成本計算法的區別不僅僅在于成本計算,而且經營利潤的計算程序也存在不同。
1.完全成本法的損益確定程序
(1)銷售毛利=銷售收入-銷售支出
其中銷售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發生的生產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2)稅前利潤=銷售毛利-期間支出
2.變動成本法的損益確定程序
(1)銷售毛利=銷售收入-期間成本總額
(2)稅前利潤=銷售收入-期間成本總額(固定制造費用與固定銷售及管理費用)
完全成本法所反映的是符合GPPA和稅法的要求的信息。完全成本法主要服務于企業對外提供財務報表以及納稅申報。而變動成本法則主要為了滿足內部管理和內部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其不僅簡便了成本計算,還有利于企業的管理者進行短期決策。
1.抑制企業在發展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通過分析變動成本法的特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生產量不會改變利潤。但是,銷量的變化肯定會影響公司利潤的變化,從而提醒管理者不惜一切代價增加銷量。為了增加利潤。使用可變成本法,公司的產量和產值將不會直接影響公司的損益。在相同條件下,銷量這一因素對公司的盈利能力高低至關重要。
2.能夠科學合理的規劃企業發展
企業確定本年度要實現的目標主要是基于市場環境等因素,但是所有目標都必須以財務目標為中心。為了保持合理的利潤,有必要從成本上建設一個管理方法。當企業的固定成本不變時,決策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是產品價格預算,生產計劃的制定以及利潤平衡點的分析,該系列基于銷量和產量、變動產生的變動成本。
完全成本法從營業毛利潤中扣除固定的制造費用作為期間費用,從而消除了許多繁瑣的過程。特別是在現代生產經營中,制造成本多種多樣,金額較大,大大簡化了成本核算工作的步驟,不僅避免了轉移過程中的主觀隨意性,而且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對公司的成本管理有很大的促進。傳統的會計對于成本的計算方法無法區分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因此,更加難以實現對高成本進行適合的控制。談論如何控制成本甚至更加困難。但是,可變成本方法將首先篩選出與產量變化無關的因素,并且重點是控制與產量相加的直接物料,投資和動力,而分析方法相對簡單明了,在控制成本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變動成本法下,產品成本全部由可變生產成本組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可變制造成本,公司的成本是固定的制造成本,固定的運營支出和固定的管理成本。固定財務費用,可變銷售費用,可變管理費和可變財務費用。可變成本法的成本也可以用其他兩種簡單的方式表示,即固定生產成本和所有非生產成本的總和,或者所有固定成本和所有動蕩的非生產成本的總和。在完全成本法下,產品成本包括總生產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成本),而期間成本僅包括所有非生產成本。
可變成本法首先需要進行成本分析,其成本主要可以分為變動性成本和人工與材料等固定成本。而在完全成本法中,除了人工材料等固定成本和變動性制造成本外,還引入了固定性制造費用。同時在對固定性制造費用不計入生產成本中,而是將固定性費用作為生產期間成本,將其列入了工程的損益表中,直接從工程的銷售總收入進行扣減。總而言之,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之間在產品成本組成上存在的差異主要是對于固定性制造費用的計量。
可以看出,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在成本結構上存在較大差異。在變化成本計算下,生產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勞動力和可變制造費用,期間成本包括固定制造費用、可變和固定銷售費用以及管理費用。在完全成本法中,生產成本包括直接勞動力、直接材料和固定性制造費用,而在變動成本法中,其產品成本只包括了直接勞動力、直接材料等,不包括固定性制造成本。
國際會計管理處要求在計算生產成本時使用吸收成本法,《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要求公司為其存貨資產分配間接費用,用于對外支出。換言之,不接受外部報告的直接成本計算。根據《國際會計準則》(《會計準則》)給出的“存貨”,存貨的轉換費用包括與生產單位直接有關的費用,如直接勞動。它們還包括有計劃地分配,將材料轉化為制成品所產生的固定和可變生產間接費用。
變動成本計算不是外部報告目的的公認會計程序,它將所有間接費用排除在庫存清單之外,因此不符合生產成本的定義;就內部管理和內部對會計信息的需求而言,變動成本計算的優勢仍然得到普遍認可,變動成本計算可以在經營決定中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
本文通過對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的理論依據差異、銷貨成本以及存貨成本差異、損益計算和分期損益差異、服務對象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再結合在公司中具體應用的案例計算,來幫助會計從業者更好的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最合適的應用場景。因此對于成本核算而言,企業其實應該做到不反對部分或全部計算制度,各自對不同但不矛盾的利益負責。應將直接成本計算方法視為內部用戶的一種補充手段,因為直接成本計算方法是內部用戶的補充手段。考慮到成本變化的標準,可以更具有可操作性,更適合進行規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