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創創(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根據國際常用標準,我國在21世紀初就迎來了人口老齡化,并且老齡化程度在不斷加劇,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分析,到2020年,我國將進入加速老齡化階段,而2030年之后則將迎來中國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時期,需要養的老年人口將占人口總數的40%—50%,從發展階段來看,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是我國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面臨的巨大挑戰。
蚌埠作為安徽省的二線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人口老齡化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傳統的養老模式難以解決加劇的老齡化趨勢,人口老齡化成為了一個重點的民生問題。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當前我國養老保險的基金來源主要是保險費收入以及利息收入,加上政府的財政補貼,但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保險費欠繳的情況日益嚴重,很多地區的保費收不抵支;另一方面基金保值增值的幅度太小,加上老齡人口日益增多,享受養老金的人數不斷增多,參與養老保險的人數卻在不斷變少,養老保險費用支出的不斷增加與收入的不斷減少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最主要矛盾。2019年4月4日,《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對社會公開,從5月1日起正式實施。按照方案,養老保險費率將降為16%,此次降費率是自2015年以來第六次養老保險的費率降低,但此次有所不同的是養老保險的單位繳費率降到了16%,降低了3到4個百分點,這將導致養老基金收入減少,進而影響養老基金的發放,造成政府的財政壓力。
現有的養老保險制度可以分為商業性養老保險和政府為主體的養老保險制度,但兩種養老保險制度各有弊端。在我國純粹的商業性養老保險從1991年開始試行,但到了新世紀,參與商業性養老保險的人數逐年降低,盡管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以及集體組織的參與度較低,政府機構在商業性養老保險制度中呈現可有可無的角色。實踐表明,商業性養老保險制度無法解決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困境。單純政府性養老保險制度存在政府財力制約,造成經濟效率下降的結果,因此以政府為主體的養老保險制度也無法解決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困境。綜合以上因素,兩種制度都無法解決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困境,所以中國養老保險制度需要進行創新。筆者認為,眼下能夠解決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問題的方法為公私伙伴關系,即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養老保險制度。
智利于1980年頒布了《養老保險法》進行養老保險的改革,其中指出將實行現收現付、公共部門管理到強制個人儲蓄、民營機構進行收支運營,建立以強制性個人儲蓄為主的“新制”和以保留原有社會保險特色的“舊制”并存的養老保險制度。
(1)完全個人繳費制。“新制”規定,養老保險費完全由個人繳納,繳費比例為工資總額的10%,另外再按2.5%左右繳納傷殘保險費和私營管理公司的管理費,月收入在116萬比索(約2000美元)以上的部分不繳費,雇主不繳費但有則熱嗯替雇員代繳保險費,若不履行這一職責,將受到法律的處罰。
(2)建立個人賬戶,“新制”規定,每一個參保者都必須建立自己的養老保險賬戶,按月將所需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用存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由參保者選擇一家養老基金管理公司負責管理,通過保費的不斷增加和基金的不斷增值,實現養老金的積累,參保者退休時養老金的高低將由個人賬戶積累額多少決定。個人賬戶的基本用途是達到規定退休年限后為參保者支付養老金,但參保者也可以以個人賬戶做擔保申請住房貸款,甚至可以取出部分養老金,前提條件是保證個人賬戶的儲蓄金額能夠滿足按退休前10年平均工資的70%支付養老金的需要。
(3)養老金的管理制度。改革后的養老基金的收入、支出、投資均由私營性質的養老金管理股份制公司運作。該公司的運營受養老金管理總監署監督,參保者可自愿選擇任意一家養老金管理公司,當然過程中也可以更換養老金管理公司,但必須在一家公司繳費6個月以上。
(4)養老金的監管體系。智利的養老保險制度雖然實行的是個人賬戶制度,由私營機構管理,但并非私有化制度,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覷,一方面對私營機構進行嚴格的立法監管,另一方面需要承擔最終的風險。其監管體系主要包括:勞動社會保障部門、養老金管理總監署、社會保障總監署、養老金規范化協會和風險鑒定委員會。
智利改革后的養老模式提高了養老保險體系的效率,改變了政府壟斷的養老保險機制,提高了市場活力,政府由主導者轉變為監督者,從而進一步減輕政府的壓力,減輕了企業的負擔。私營公司的有效競爭不僅提高了市場活力,而且能夠帶來客觀的投資收益,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盡管我國的國情、社會制度與智利不盡相同,但智利的養老保險體系改革仍然能給我國的提供很多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國認真總結和借鑒。
(1)私營養老基金公司參與基金的管理運營。從事養老基金運營的公司需要提前向政府申請,通過政府審核,即可參與養老基金的運作。私營養老基金公司的主要職能包括:收繳保費、養老金的管理運營、養老費用的支付、管理個人賬戶。
(2)實行個人繳費制,建立個人賬戶。參保者可以自由選擇一家養老基金,每月按照稅前工資的10%繳納費用,存入個人賬戶的資金按月積累,參保者可以自愿繳納高于工資10%的費用,建立“自愿儲蓄賬戶”,“自愿儲蓄賬戶”在退休時能夠獲得更多的退休金,在退休時可隨時取出“自愿儲蓄賬戶”的資金,個人儲蓄賬戶每年可提取6次,提取的總額適個人賬戶基金總額而定。
(3)政府設立監管機構。為保證私營養老基金公司在養老基金的運作過程中能夠切實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政府應設立監管機構,對私營養老基金公司的投資方向以及最低收益線做出相應規定,超出收益線的部分將在參保者與公司之間按照相應比例進行分成,政府主要通過專門的管理機構對基金公司的資金運作狀況以及養老金的發放進行監督。
上述養老保險模式中,公司與政府的責任分工明確,政府主要負責監督基金公司的管理和運作,以及監督養老金的發放,公司的主要職責是養老基金的運作、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以及養老金的發放。
(1)居民缺少參加PPP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導致參保人數有限,由于改革的養老保險制度短時間內居民的認可度不高,居民對改革的養老保險制度也可能產生種種誤解,種種原因導致居民的積極性降低,對于這種現象,政府應當在政策實行前期加強政策宣傳,以及在前期制定推廣相應的優惠政策,引導居民自覺、自愿的參加改革后的養老保險政策。
(2)改革前期愿意申請參加PPP養老保險的基金公司不多。
如何協調政府與公司的責任與權力是改革后保險制度能否成功施行的關鍵所在,引入PPP模式旨在實現政府、企業、個人的共贏。PPP模式提倡以社會保險為主導將商業保險作為補充,引導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互補關系,通過引入商業保險的市場化因素促進競爭,實現多主體供給保險產品,勢必會協調好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關系,使之在實踐中有更深的運用與推進,最終使保險市場迎來更大和更廣泛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