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宇 趙茜雅 潘宇 包曉琨(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阜新市作為一個本身以礦業為發展主體的城市,近年來隨著不斷的資源開采其擁有的礦產資源已然告罄,在這一背景下,有關部門早在2005年便開始尋求能夠促進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生態轉型道路。截止目前,我們能夠看到阜新市的整體社會經濟水平相較于往年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而這一提升建立在沒有消耗固定資源的前提下。而生態轉型路徑的尋求不僅僅只體現于經濟水平的增長,城市環境的進步也得到了足夠的體現,相較于從前的城市地質不穩定或更為明顯的空氣質量較差,經歷轉型的阜新市儼然已經煥然一新。但我們在看到其轉型積極點的同時還需要注意到在轉型的過程中阜新市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同于傳統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階梯式比重,阜新市的產業結構所展現出的現象是第二產業比重相對較高,而第三產業比重卻遠沒有達到城市對其的基本需求。至于第一產業在阜新市反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一點主要原因是相關部門對于勞動力水平沒有清楚的認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勞動力水平較低。在整體的產業結構當中問題最為突出的是第三產業,從工業發展的角度而言,阜新市的第三產業工業附加值較低,大多是以原材料或者初步加工為主的工業生產。這就意味著阜新市的工業生產在消耗大量的本身環境資源時所能夠產生的價值是微不足道的。這里所說的微不足道是相較于其所付出的成本而言,在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下,等量固定資源能夠帶來的價值遠不止當前阜新市所產生的這些。
(2)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的制約。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阜新市雖然已經開始逐步轉型,但是傳統工業依然占據了整體GDP的80%以上,也就是說當前的阜新市依然離不開傳統的消耗資源式的工業發展,這更意味著過度依賴于固有資源的阜新市難以具備較高的技術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不足是其發展的又一關鍵問題。在倡導創新能力建設的今天,不具備較高的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市場的淘汰。以高污染、高排放、高固定資源消耗的傳統粗放式經濟增長雖然在當前帶來的經濟效益較為明顯,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發展方式完全不足以提供阜新市未來經濟穩定增長的動力。重開發輕保護的經濟發展狀態對于阜新市而言是致命的缺陷,而有關部門必須從這一點出發,不斷完善阜新市的生態轉型路徑,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當前和未來整體提高阜新市的經濟效益。
(3)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伴隨著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勢必會導致環境受到影響,再加上焦作市本身依托礦藏資源立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廢水、廢氣、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等都嚴重威脅著環境,同時在發展旅游業時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也不夠。
(4)人口結構不合理。人口資源不合理的體現在于企業沒有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意識,只有通過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才能夠保證員工的工作熱情,才存在著將人力資源最大化利用的可能。在固有的人力資源上加大對于人才的利用率,這一點無疑能夠為阜新市的經濟發展提供更為重要的推動力。
(5)缺乏合理的管理機制。針對于資源枯竭性城市的生態轉型路徑的管理不完善也是我國目前資源枯竭性城市的生態轉型過程中的重要問題之一。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便是所謂的新城舊制。所謂新城舊制,就是一部分依靠科學規劃發展起來的資源枯竭型城市依然沿用舊的管理體制,而沒有意識到這些舊的體制對于城市的發展反而是一種阻礙。規劃后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沒有按照全新的體制運行,無疑制約了社會、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
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路徑的規劃的編制必須建立在法制的前提下,這是國家體制之需,也是我國政策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的最基本要求。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的規劃必須符合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及規律,通過增強相關規劃的實施力度盡可能減少在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道路上的阻礙。
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的規劃與建設必須是嚴格統一的,規劃確立以后不論何種原因都必須嚴格保證落實,不要讓規劃成為一紙空文。而規劃的嚴格落實則需要通過鼓勵相關新型經濟企業的競爭機制,通過良性的競爭提高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對于城市規劃過程中所需的材料市場也應該進行開放,拒絕出現區域保護現象,在降低成本的過程中力求規劃建設的質量最優化。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必須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監督體系,保證規劃的高度執行力。
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過程中需要認識到的一項重要資源便是土地資源,同時土地資源也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的重要資本之一。不論是項目的建設施工還是相關配套設施的布設都需要相當的土地資源作為支撐,在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道路中必須注意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問題,不能過早的將土地毫無規劃的出讓,這也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失去應變能力的關鍵因素。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不應該只著眼于當前更應該展望于未來。如何把握住當前僅存的土地資源,增強未來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的應變能力是每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規劃者應該思量的問題。要注重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資源也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的重要環節,發展旅游業同時也是在發展與其相關的第三產業。我國目前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對于旅游業的開發還遠遠不足,這對于已存在的軟資源來說是一種浪費。發展旅游業帶來的是一種積極發展狀態,它不僅有利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的總體經濟發展,還能夠帶給民眾個體經濟以向上的增長趨勢。并且旅游業是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它不需要尋求所謂的特殊建設,因為其存在的本身便是一種發展資源。目前我國部分存在旅游業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轉型中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淡旺季的問題,二是刺激消費問題。不少旅游景區雖然能夠吸引游客但是卻難以提供大量的經濟效益,這里便需要考量游客時間安排問題。通常游客在游覽景區時,如果能夠在極短時間里領略完所有的風采那么其自然不會對于相關第三產業有所了解,因此景區管理需要做的是將游客的旅行時間拉長,通過至少兩天的游覽行程便可以對于周邊的住宿和飲食行業造成積極的影響。
環保這一概念在如今我國的社會經濟水平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展現出了它的重要性。金山銀山永遠比不上綠水青山,在我國當前工業領域大發展的環境下,城市固有生態資源不可否認地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我們需要尋求全新的路徑來盡可能的守護我們的綠水青山。通過合理的路徑尋求,資源枯竭型城市能夠煥發更為旺盛的生命力,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我們可以認為尋求轉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對于人民而言是生活水平進一步上升的象征,只有在轉型中穩定發展才能夠達到一個城市本應存在的最優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