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奚春梅(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我國的高職院校需要構建教育成本核算體系,從而提高校園的經濟、社會等效益。高職院校在多年的發展中,為我國培養了無數的人才。但是我國高職院校缺乏成本核算意識,所以導致高職院校在資源的使用上會形成一定的浪費。所以,基于此應該對高職院校中的核算體系進行分析探討并進行完善。通過提高財務的管理水平、確立權責發生制的核算標準等,從而提高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水平。
通常情況下高職院校的運作資金由學費和社會捐助而來。因為高職院校的目的是為了育人,所以一般的捐贈者不會考慮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而且,有關部門也不要求學校進行教育成本的報送。所以,因為種種因素的影響,導致高職院校會計工作人員的成本核算意識淡薄。許多教職工在學校的發展中,只是注重科研的研究,不重視成本核算。而在高職院校從事財務工作的人員,也只會對其成本進行簡單的歸集,沒有系統的成本觀念。
在高等院校中,過去進行會計核算工作通常情況下使用收付實現制。例如,購入固定資產在進行核算時,是按照收付實現制一次性的記入當期的費用中,所以導致費用總額的增加,不符權責發生制的成本核算標準。而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難以計算出當期的成本,因此無法真實有效的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成本進行反映[1]。
在高職院校當中所產生的教育成本是學生在校園中所消耗的間接或直接費用的總和,其中包括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在教育中,所形成的費用較多。因為費用支出的界限模糊不清,所以無法正常的歸集教育成本信息,無法真實的將高職院校中的教育成本預算反映出來。
高職院校的目的是培養人才。高職院校本身并不是一個盈利性組織,所以對教育成本的核算重視程度不夠,學校在一定范圍內追求的是聲譽,不以經濟效益為基礎。而且在經營上教育成本等費用不夠透明,所以不被社會過分關注,因此在高職院校中缺乏相應的內在的成本核算動力。隨著教育環境的變化。教育產業的商品屬性越來越明顯。雖然在高職院校中缺乏相應的成本核算要求,但是,政府等相關部門希望能夠獲得一定的成本信息數據。通過這些數據,為財政撥款作依據。
財政撥款是高職院校主要的資金來源,它是保持高職院校得以發展的保障。教育部門通過學生在校的人均教育成本,來規范高校經費支出標準。教育成本在政府核定的財政撥款的主要依據。所以,高校進行成本核算能夠保證財政撥款的合理性。
學費不僅是高校的經濟來源,而且也是補充財政撥款。學生作為教育的受益者,有責任分擔教育成本。另外,高職院校是以提高教育為服務標準,所以對于學費的收取不能市場化。因此為了確保收費的合理化,需要對教育成本進行核算。而教育成本的核算,是收取學費的依據。
與社會的需求相比,高職教育的資源明顯不足,所以如何解決它們之間的供需矛盾,是高職院校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教育成本核算,能夠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教學效率,滿足社會的需求。
進行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高校院校形成成本管理意識。提高財務管理水平,發現財務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為教育質量提供良好的條件。
明確成本核算的原則,才能夠為建設成本核算體系奠定基礎。通過建立權責發生制能夠充分的反映會計期間的收入和支出。從而準確的將教育成本計算出來。運用權責發生制為主導,配比等原則作為輔助,從而明確項目成本的范圍,對教學成本進行相應的劃分,對于該支出的教育成本進行相應的界定。
在高職院校中提高成本核算的意識,能夠改變當前高職院校中財務管理的現狀。在高職院校中,全體員工都應該重視養成成本核算意識,而財務人員應該嚴格的進行成本核算。另外建立獎懲機制,提高成本核算的有效性。
首先明確教育的支出和收入的關系,把握好教育質量和教學的支出,建立相應的核算管理機制,對成本進行核算和控制,強化監督體系,控制教育成本,合理的進行收費,從而建立成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
建構成本核算體系,明確教育成本核算,成立相應的核算部門。在部門當中的應該有審計、管理等工作人員。另外要落實每個工作人員的職責。建立相應的核算標準,并嚴格執行。構建監督機制,定期的對成本進行分析,然后根據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核算方式,保證成本核算的準確性[2]。
第一,使用合理的軟件。在高職院校的教育中,運用成本核算,首先要有與財務管理匹配的軟件設備。只有完善相應的硬件,才能夠完善教育成本核算系統,并保持其正常的運行。先進的硬件設備,能夠有效的對數據進行及時的提供,促進成本計算任務的完成。通過對教育成本的變動情況進行分析,才能達到成本管理的目的。
第二,建立財務會計工作人員繼續教育機制。高職院校應該建立繼續教育機制,通過不同崗位,不同的教育方法,從而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工作人員的知識結構以及相應軟件的操作水平。通過加強工作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財務人員的認知,使其能夠為高職院校進行更好的服務[3]。能否建立合理的繼續教育機制,與會計工作者的業務能力有直接的聯系
建構教育成本的費用類型,便是教育成本的目的。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應該根據費用支出的內容對其進行分類,如,人員經費、教育經費、補助費用以及其他支出等項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控制教育成本的信息,從而合理的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另外,通過明確教育成本的構成、變動進行分析,從而更好控制教育成本。
當前學校中的成本包括直接教育成本和間接教育成本,但是當前的高職院校中的會計制度卻未對其進行分類。所以,院校應該制定以權責發生制為標準的核算科目,合理的對直接教育成本和間接教育成本進行區分,從而滿足成本核算的要求。
(八)確立核算范圍
第一,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成本中,包含以下方面,如人員經費、教學業務費、科研經費、學生活動費、資本性支出等。教育事業支出是支付與教學相關的成本,而資本性支出,是一次性投資,屬院校構建的固定資產。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能將全部費用計入成本,但是在成本的計算期限中,要采用累計折舊的方式分攤計入到教育成本中。
第二,不計入直接教育成本的支出。一般情況下行政和后勤等的支出屬間接教育成本。而校園內部的非獨立的核算經營支出,例如,校園賠償、事故、捐贈、自然災害等與教育沒有直接的關系,所以也不應該計入到教育成本的范圍中[4]。
借助非盈利單位的經營,然后再對高職院校中的多元化資金進行結合,從而逐步的將權責發生制引入到高職教育成本核算中。并且對當前的收付實現制進行改正。
綜上所述,在當今社會,高職院校當中的成本核算,不單單是院校的財務管理問題,也是社會性問題,倘若只是在內部進行探討,那么不僅會肢解這個問題的整體性,而且也不能解決高職院校中的成本核算問題。實施高職院校成本管理能夠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進行教育成本核算能夠保證成本管理的實施。當前背景下,教育資源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所以高職院校應該樹立科學的管理的方法,完善成本核算體系,從而達到優化教育資源組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