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友財 鄒雪(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現階段,如何將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民族特色文化產業一直是學界和行業密切關注和力求攻關突破的難題。國家原文化部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而文化創意產業,“這個概念早在1912 年,德國著名的經濟史及經濟思想家熊彼特就曾明確指出,現代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是資本和勞動力,而是創新,創新的關鍵就是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1997 年,英國人在熊彼特的基礎之上又明確提出了創意產業、創意經濟(creative industry, creative economy)等概念,而且還將創意產業界定為:“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費時代人們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為基礎,以創意為核心,以高科技手段為支撐,以網絡等新傳播方式為主導,以文化藝術與經濟的全面結合為自身特征,向大眾提供文化、藝術、精神、心理、娛樂產品的新興產業,并且形成跨國、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重組或創建的新型產業集群,它改變了傳統物質產業發展的靜態模式,而趨向于一種精神的、動態的發展模式”[2]。
從快時尚品牌的山寨復制品到故宮文創的模仿跟風,文化產品領域原創性、獨特性愈發難能可貴,在這個“創意為王、內容致勝”的時代,打造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IP已逐漸成為行業共識。“特色化和本土化是鍛造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也是發展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應當始終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3]。
黔東南已確立了用好自然生態和民族文化兩個寶貝,全力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發展定位,民族文化的絢麗多姿為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提供了強大支撐,黔東南有中國傳統村落309個,列入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2項73個保護點,位居全國之首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銀飾、刺繡、蠟染、服飾等10多個大類1000多個品種的民族工藝品體系,民族工藝品個體和企業(合作社)4215家,刺繡2028家,蠟染99家,民族服裝342家、民族工藝品770家,銀飾976家,從業人員達15萬人。2018年全州年產值達百萬以上的民族工藝品企業實現產值15.2億元,產業化發展初見雛形。
世界各國都在對職業教育模式進行探索,如德國雙元制、英國“三明治”式、美國的生計教育、日本的產學結合等,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現代學徒制在國外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制度。我國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2014年國家教育部提出,“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校企合作,教師師傅聯合授課,注重技能傳承、制定標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按照“學生-學徒-準職業人-職業人才”的培養路徑,“雙主體”協同育人,切實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2019 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學徒制曾一度是我國傳統文化得以世代傳承的人才培養機制,有著嚴格的“拜師、學師、謝師”禮儀規范,隨著時代發展,在工業化機器生產的侵襲之下,以手工藝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沖擊,當前民族文化產業正直培育期,因迫于生計,鮮見年輕人主動學習傳承老手藝。為此,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堅持圍繞產業辦專業,在省州行業主管部門支持下,開設了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通過培育當代大學生群體以充實手工藝行業人才隊伍,激活行業生命力,并成功申報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科學規劃銀飾、刺繡、蠟染等傳統工藝課程與設計類課程,確立了“用手藝締造美好”發展愿景。
聚焦人才培養質量,本著為產業培育“知傳統、會設計、精工藝、善創新”的新時代工匠和研究提供新技術、新設計、新材料,服務指導甚至引領行業發展的目標,在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漸探索總結了“五雙五強”工作舉措。一是“雙導師”“強隊伍,即民間大師和專業教師作為導師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增強教師隊伍整體水平。行業精英、企業骨干主動融入學校發展,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創造人才培養的教育價值,專業老師積極融入行業發展,認清產業發展形勢創造服務社會的經濟價值,“雙導師”在發揮各自領域特長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目前聘請非遺傳承人、高級工藝師、能工巧匠等行業企業大師10余人參與教育教學。二是“雙課程”“強質量,即根據課程性質和特點安排授課教師和設計教學方式,設計了AB和C課雙課程制度,增強新工匠培養質量。AB課為教師獨立授課課程(AB課),其中A課為專業基礎課和公共課,由校內專任教師獨立授課;B課為實戰類課程,如品牌運營、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等,由行業企業精英獨立授課;C課為教師聯合授課課程,如銀飾、刺繡、蠟染等手工技藝教學,校內教師擔任助教,協助大師開展課堂管理,同時跟大師學藝提升業務水平,C類課程采取校內和校際主題教學周/月的形式開展。三是“雙技能”強業務,即手工制作技能和電腦輔助技能,增強新工匠業務水平。手工藝最可貴的就是雙手的功夫,其靈敏性和感知度是機器無法替代的,是其存續精神文化的關鍵,具體就是手繪和手工制作技能,是著力培養的基本技能;隨著時代的新進步,新技術、新材料的廣泛運用,課程設置中要求學生須掌握產業化機器生產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技能,如電腦制圖、機器繡花、3D打印、UV打印、激光雕刻、服裝刻版等。四是“雙平臺”強動力,即融合校內外辦學資源,搭設學術技術交流平臺和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增強新工匠培育動力。深化產教融合,與院校、協會、企業等41家單位共建國內第一家民藝學院,實行理事會管理模式,調動多方資源聚焦民族文化產業工匠培育。利用校內已建設的大師工作室、合作單位大師工作站、苗侗銀飾刺繡蠟染技術研究中心,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定期舉辦“民藝沙龍”,吸引大師名師助力新匠人培養,提升學術技術研究創新水平。利用黔東南文化創意商品研發基地、非遺傳承人群技術服務中心、IP生產力中心、文創工場等校內平臺和校外文創基地,孵化師生創新創業團體,培育一批具有現代設計理念的工藝品實體,提升師生創新創業水平,同時為區域工藝品行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持。近年來,陸續孵化師生創業團隊10余個,累計服務行業企業100余次。五是“雙融合”“強素質,即新設計與老工藝,企業精神、工匠精神與校園文化相融合,增強新工匠的綜合素質。如建設陶藝、金石加工、首飾設計、大漆等工作室,與銀飾、刺繡、蠟染產品相結合,提升產品附加值,研發非遺創新產品、衍生現代產品、文創產品,在融合中突出黔東南傳統工藝產品的當代價值。與工匠精神、企業精神融合,在每年技能競賽活動月基礎上,持續辦好校內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創新創意技能大賽,堅持開展現代學徒制招生和拜師儀式,弘揚工匠精神;充分發揮企業文化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在學生活動中融入企業精神。讓“寧可事前檢查、不可事后返工”,“腳踏實地、演繹非凡”等企業文化精髓在校內生根發芽。“現代學徒制強調從職業的角度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堅持教育與企業生產相結合,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職業能力形成規律,強化知行合一,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將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充分發揮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對職業精神養成的獨特作用,推進優秀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將生態環保、綠色節能、循環經濟等先進理念融入教育過程,更加有利于促進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有機融合,有利于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久久為功、探索創新的工匠精神,為打造更多的‘大國工匠’夯實基礎”[4]。
“文化創意產業自身具有高端化特征,在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5]。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秉承的是“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發展理念,亟需大量富有開拓精神和創意思維的人才不斷提升文化創意產品品質,成就有傳統的新時尚品質生活。“創意產業是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在文化創意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高等學校承擔著重要的責任”[3]。相比較其他產業而言,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對個體創造力、知識、技能有著較高的要求,在當前國內各地文化創意產業也剛起步或正在成長的階段,“五雙五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無疑是培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工匠的一條路徑和大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