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偉華(中國電信莆田分公司)
在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時代,每次移動技術發展都會帶來行業格局變化。從3G、4G發展歷程看,中聯通在3G時代通過iPhone實現中高端客戶搶奪,中電信在4G時代通過全網通、大流量實現移動用戶規模突破。如今,5G提前到來,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引擎,市場格局必將會面臨新改變。運營商如何把握5G的特點,搶抓機遇,調優經營策略,將5G變量變為增量,是當前運營商需要深入探討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5G是不僅是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也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和4G相比,5G具有“超高速率、超低時延、超大連接”的技術特點,不僅將進一步提升用戶的網絡體驗,它將為移動終端帶來更快的傳輸速度,同時也將滿足未來物聯網的應用需求,賦予所有事物在線連接的能力。
在超高速率方面,5G速度可以達到4G的100倍,達到10Gb/秒的峰值速度。在使用手機的時候非常流暢地觀看4K和8K高清視頻,并可以快速播放360°全景VR游戲等等
在超低延遲方面,5G空中接口延遲可低至1毫秒,僅為4G的十分之一,超越了人體的應激反應,還可廣泛應用于自動控制領域。
在超大連接方面,5G每平方公里可以有100萬的連接數,比4G的用戶容量增加很多,而且除了手機終端的連接之外,還可以使其廣泛地應用于物聯網。
我國已經將5G納入國家重要戰略成為國家博弈、拉動投資、引領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繁榮、進行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5G成為發展“新經濟”的基礎性平臺。預計在2020至2025年的時候,5G商用經濟價值總產出將會達到10.6萬億元。這對于運營商來說是一塊巨大的市場蛋糕。
一是智慧連接規模擴展:4G主要是基于人與人的連接,而5G的萬物互聯將帶來人與人,人與物,與物通信,人與物通信+控制的更為廣泛的連接。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2019年中國移動經濟報告》預測:到2021年,5G連接數達0.95億;到2025年,連接數4.6億;2020-2025年,5G連接數年增長率68%,占總連接數比從0.35%上升到28%。
二是市場空間前景廣闊:5G實現了通信網絡從連接通道到連接平臺的轉換。給不同行業的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運營商的服務對象將從4G時代的消費用戶延伸到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高價值的垂直行業用戶。
三是應用業務潛力巨大:5G+垂直行業應用創新主要包括三大業務場景,即增強移動寬帶(eMBB)、海量大連接(mMTC)以及重要大連接(cMTC/URLLC)。其中,eMBB包括家庭、企業、場館、移動/固定/無線、非SIM設備、智能手機、VR/AR、4K/8KUHD、廣播等場景及應用:mMTC包括智能抄表、智能農業、物流、追蹤、車隊管理等場景及應用:URLLC包括工業應用和控制、交通安全和控制、遠程制造、遠程培訓、遠程手術等場景及應用。行業應用將給運營商帶來巨大的業務潛力。
一方面,傳統的增長方式亟待轉型。4G時代,流量成為運營商移動業務主要增收手段。但隨著消費市場的飽和,流量增速逐月回落。運營商流量增量不增收的處境愈發尷尬。5G時代,業務需求呈現多樣性,垂直市場行業存在知識和行業壁壘,運營商單純通過流量增量實現收入增加已難以為繼。運營商唯有擺脫管道思維,掙脫4G單純流量經營模式的依賴,堅持走商業模式創新之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才能提升商業價值,才有望實現新的收入增長。
另一方面,網絡演進運營壓力加大。5G建設所需基站數量多,投資量大。據數據顯示,未來5G基站的數量將是4G基站數量的兩倍,這意味著運營商需要投入更多資金建設5G基站。在4G成本尚未完全回收的情況下,運營商需要建立全覆蓋5G網絡的壓力不小。
與此同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5G網絡將與存量的2G/3G/4G網絡并存,5G網絡的運營和維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此外,基于虛擬化和云化理念重新構筑的5G核心網在帶來資源調度靈活性的同時,也增加了網元和接口的多樣化,提出了網絡統一調度管理的要求。5G驅動下的網絡架構亟待重構,網絡運營管理能力面臨嚴峻的考驗。
5G的發展將是一個長周期的過程,會經歷三個時間段,5G啟動期是eMBB熱點覆蓋,在重要地點,重要城市,重要地區實現宏覆蓋。5G發展期是eMBB熱點的深度覆蓋,使5G網絡覆蓋深入角落。在前兩個階段用戶主要體驗大帶寬服務。AR/VR等視頻業務將成為殺手級應用。在5G的成熟期大概2025年,將實現mMTC/uRLLC業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應用場景的演變將從內容到物聯網,從獨立小場景到融合的大場景,賦能車聯網、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能源等各大垂直行業。
5G時代,運營商將形成五大商業模式:
(1)基于帶寬流量的商業模式。早期的5G發展是把增強移動寬帶(eMBB)應用場景作為重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主要是運營商的商業模式,估計到時候的用戶DOU最高或將達到60G。這就需要運營商加快用戶管道升級,實施差異化的流量收費模式。
(2)基于設備連接的商業模式。對于大連接情況,連接是基本收入來源。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單獨提供連接,并且還可以包括一些終端設備和模塊。運營商可以根據按照物聯網設備采用卡用戶收益(月/年)等方式收費。
(3)基于網絡切片的商業模式。5G時代,運營商能夠提供根據不同垂直行業和特定區域定制化網絡切片以支撐相應的業務開展,對于垂直行業用戶,可以直接向運營商購買網絡切片。
(4)基于完整解決方案的商業模式。對于某些垂直行業,例如制造業,當前的制造業企業面臨著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的挑戰。運營商可以依靠服務提供商的優勢,例如5G邊緣計算/網絡切片,為工業企業提供包括工廠內外連接和平臺層在內的整套解決方案。
(5)基于云服務的商業模式。運營商在云網絡基礎設施方面有很強的優勢,加上政府和公共領域豐富的資源。近年來,政務云、醫療云、金融云等云服務發展迅速。5G進一步增強了云服務的能力,運營商應該廣泛拓展云服務市場。
普華永道的最新研究結果指出,從簡單的B2B模式轉向“企業對企業對第三方(B2B2X)”商業模式是5G時代轉向垂直應用并能較快取得現實成果的最佳路徑。垂直行業和2C市場截然不一樣,洞察需求有難度、解決方案需要完全定制、用戶認同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尤其還要求垂直行業客戶本身進行投入、聯合創新。這就要求運營商要改變4G時代通信相對封閉發展的狀態,在實踐中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推進與產業鏈合作伙伴開展多形式的合作,實施跨界經營,構建5G發展的新型生態,走出一條融通發展的創新新路。
一方面,運營商要全面開展5G網絡共建共享,深入推進從4G時代站點共享向5G無線接入網共享,降低投資成本。同時,應考慮非獨立組網(NSA)和獨立組網(SA)分階段部署。另一方面,5G核心網面對多樣化的垂直行業應用,封閉的網絡架構必須轉向IT化、服務化、互聯網化的云原生架構SBA。未來5G計費模式不再是從流量使用量這單一維度進行計費。將從單一量綱逐步轉為多維度量綱,資費衡量標準從單純的使用量轉為使用量/切片量/連接量/時延等級/速率等級/內容等,這就需要電信運營商在提供業務的同時加強對用戶和網絡的管理能力。
基于5G具有產業鏈長、環節多、參與的企業多、需求個性化和復雜化、應用廣泛等特點,面對行業市場,運營商應采取矩陣型、事業部制的經營組織架構,推動業務專業化發展。成立研發機構、專業化公司和5G垂直行業運營中心,組織專業化團隊,負責5G垂直行業市場的拓展、產品研發、生態系統建設、服務保障、實驗室建設等,為客戶更好地提供一體化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