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繆海燕(江海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經濟發展,國家對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重視,文化教育普及到各個階層,其中高校通過增加擴招適齡學生入學就是教育大時代最好的寫照[1]。高校擴招讓更多的人擁有了步入高校改寫人生的機會,雖然機會增多,但擴招所面臨的問題也如影隨形。如何針對當下擴招所存在的問題制定出合理的招生制度、如何能有效控制招生地域、生源的不公平性等,是當下亟需改革解決的問題,只有合理公平的高校擴招才能平衡人才的輸入與培養,才能讓高校孕育出符合時代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高校擴招制度改革的出現可以說是全民教育時代背景下必然的產物。首先高校擴招改變了人才教育局限化、精英化的模式,傳統高校教育可以說是精英型人才的天地,他們有專業的學習領域和研究方向,這樣的教育格局培養出來的只能是單一技能的高級人才,而擴招不僅是增加高校人數,也使得高校教育向多元化發展,注重培養人才多元型的同時,也注重高校類型和學生就業方向多元化發展的教育模式;其次高校過去的招生分數線針對不同生源有不同劃分標準,這樣使得招生具有了不公平性,比如對報考某一發達地區高校的外省學生要求的高考分數很高,而對本省生源就降了很多,這樣的不公平使得外省學生們無法逾越而錯失更好的深造機會。所以目前國家在高校擴招中大力提倡高校招生傾向于西部邊遠和貧困省市,為更多的優秀學子提供走出大山、走入名校的機會,也為國家選拔出更多優秀的復合型人才。
中國是人口大國,參加高考的學生逐年遞增,高考成績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一個人人生的際遇。通過高考進入不同的高校預示著未來人生的高度,高考作為高校最直接、最有效的選拔人才方式,成為大家心中最壯烈的戰場。長期的高考分數決定入校門檻的模式,成就了應試教育下的分數至上,學校、家庭、包括學生個人,在乎的都是考試成績如何,從而大大忽略了學生動手、交際、生活自理能力、人生態度等綜合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使得很多學生放下書本就一無所知的狀態越來越多。
我們都知道北、上、廣等這些一線城市的高校在招生時,對本地生源分數線優惠很大,這種按照地域分配的情況使得大城市的孩子分數不高也能上名校,而偏遠貧困地區的學生分數很高卻因招生分數及指標等原因不具備入校的資格,這是極其不公平的。另外我國不同省份的高校錄取分數線也是出入很大,這樣的省際差別待遇也阻擋了很多地方的孩子進入高校名校的機會,而針對這樣的地域不公平招生制度,各大名校應該制定合理公平的招生制度,招生名額也要放大到中西部隊貧困偏遠地區,讓更多優秀的人才有機會進入名校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高考可以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感覺,單純的考試成績決定著擇校權力,看上去這樣的考試很公正透明,實則這種唯一的招生錄取標準大大限制了學生的特長與才能,成績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品德素質、人格及綜合能力,高分低能的現象屢見不鮮;另外高考志愿的填報也有很大的規則性,很大程度上依靠成績進行學校和專業的報考調劑,破壞了學生的自我意愿與愛好興趣,很多人因為成績而不得不進入不喜歡的學校或專業,失去了激情。所以高考應該從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出發,錄取制度要以人為本,針對學生特性和綜合素質進行多元化、多面化的錄取,保證進入高校的學生人格健全、能力優秀。
不同地區的高校招生多是傾向于本地化,造成了地區間的錄取名額不對等,高考人數與學校錄取指標不均衡等情況,比如北上廣的高校錄取率達到了80%,而其他省份50%都很難達到;同時各大高校對不同地區錄取分數線也差異巨大,比如2010年北京的文科本科第一批次分數線為524分,而同年山東省的文科本科第一批次分數線高達606分,相差懸殊的分數線讓很多人選擇將戶口移到分數線低的省份來改變高考命運,如此的不公平招錄使得地區之間的人才調劑出現偏差,更不利于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當下,隨著時代發展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以及素質教育的不斷普及,我國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更加注重德智體美綜合教育,因此在高校招生時應更加注重綜合素質考察,比如可以根據原有考核標準,制定全新考核指標,具體為可在原有考核指標上加入學生特長、社會實踐、科研成果等考核內容,以此制定符合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考核體系,全面保障學生選拔符合時代需求。此外,高校招生以此方式進行選拔,除了更加注重綜合素質考察,還可從側面激發學生德智體美等各種學科的學習激情,注重對于自身的全面發展,促進高校綜合人才的培養。
高校獨立選拔是指學校在一定招生自主權的基礎下有目標性的進行學生選拔,這種選拔可保障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對于當下招生選拔,高校應擴大獨立選拔學生權,以此加大人才吸收。例如在進行高校招生時,如果學生考核成績不夠,但在某個學科和方面有獨特專長,學校應該根據獨立選拔權利,破格錄取,特別是在當下我國急需專業型的人才情況,以此保障專業人才不流失。
面對當下我國各個地區的招生情況,我國應該根據原有高校招生標準,擴大不同省份招生名額,以此保證高校招生的地區公平性[2]。例如針對當下各個地區高校招生名額不公平問題,可先根據實際情況,取消現有地區高校招生名額分配方式,依據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或人口比例選擇合適分配方式。如對于人口較多的地區可多劃分一些名額,地區人口少的少劃分一些名額,但兩者之間要有一定標準。或者對于經濟發展較差的地區可根據高校招生標準給予一定政策傾斜,以此保障我國各個地區高校招生的公平性。
對于高校招生,我國可在原有招生模式上向以統考為基礎的分層分類招生的模式轉變,如在全國目前統考的基礎上,高校招生可以采取國家統考加地方會考的形式,把會考成績列入總成績內,改變原有招生模式,以此打破原有考核體系,擴大地區招生的自主性。此外,高校還可根據本科專科不同招生體系,分層分類,依據不同種類制定不同制度,如對于專科層次的招生要根據專科主要培養方向,招生不同類別,也就是專科招生主要以技術型和升本型為主。而對于本科生,其招生除了考慮專業類別外,還要對學生培養方向考慮。總之,面對高校招生,學校應以增強人才培養為目的,分層分類別,從不同方向培養社會所需人才,以此滿足當下高校招生需求,同時還可滿足不同學生個性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應更加注重綜合素質的考察、擴大高校獨立選拔學生權、注重高校招生中的地區公平、向以統考為基礎的分層分類招生的模式轉變,擴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性發展,從而滿足我國現狀。總之,隨著我國人口數量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我國生源數量逐年增加,據統計2019年高考人數已高達1031萬,比去年要多50多萬,所以針對這種趨勢,我國高校招生制度應該加以完善和改革,以此適應社會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