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愛國 霍翠梅 郝晴晴
山東省濟寧市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山東濟寧272037
自2018年8月我國發生首例非洲豬瘟疫情以來,疫情在我國內陸呈現暴發式擴散,僅僅半年多的時間就傳遍了所有省市區,為了解非洲豬瘟發生后養殖場(戶)衛生狀況及生物安全措施,筆者對S 省J市11 個縣區開展了專項問卷調查,每縣市區選取10 個豬場或散養戶,共發放問卷110 份,其中收回有效問卷103 份,現將有關調查情況總結如下:
J 市2018年末生豬存欄量為267.37 萬頭,年出欄量482.45 萬頭,能繁母豬年末存欄量24.52 萬頭,生豬養殖場戶9 572 個。在本次調查的103 個養豬場(戶)中,種豬場13 家,占12.6%;商品豬場68 個,占66%;散養戶22 家,占21.4%。各類養殖場(戶)配種方式以人工授精為主,所有調查的場(戶)中,本交有24 家,占23.3%;人工授精79 家,占76.7%;人工授精所用精液來自本場公豬自產的44家,占55.7%,其余場(戶)是外購的。種豬場及較大規模商品豬場所需精液均來自本場公豬,小規模商品豬場及散養戶是外購的。在豬種更新方式方面,各類養殖場以自繁自養為主,僅有少部分場(戶)采用購進育肥的方式,103 家養殖場(戶)中,自繁自養的99 家,占96%;有2 家是部分自繁自養,有2 家完全外購,他們養的是合同豬,由龍頭企業統一供應豬苗,長成后統一收購。近幾年來,隨著養殖場(戶)生物安全意識的提高,充分認識到從外地引進豬苗的危險性,所以自繁自養的方式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現在,除少量新上的散養戶外,基本上都是自繁自養。豬場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有利于場內消毒,能有效避免病菌在豬的代際間傳播,但由于現在大部分豬場采用自繁自養的飼養方式,母豬生長周期長,全進全出難以實施。在所調查的場(戶)中90 家實施連續飼養,占87.4%,其余的實行全進全出制,而完全購進育肥豬的小規模場(戶)多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模式。在所調查的103 家場(戶)中,44 家是通過經紀人介紹出售,占42.7%;41 家通過客戶上門收購,占39.8%;剩余的18 家,2 種情況都存在,占17.5%。通過調查可知,在大規模場(戶)中,基本上都是客戶直接上門收購。由于大規模場(戶)生產穩定,進出欄規模大,知名度較高,和屠宰企業有長期的合作關系,所以客戶直接上門收購,免去了中介環節。而中小規模場戶由于一次性出欄的豬只量少,一般沒有和屠宰企業簽訂長期的購銷協議,當有肥豬出欄時,一般由經紀人聯系收購者上門收購。
自我國出現首例非洲豬瘟以來,某市養殖場(戶)生物安全防范意識均有了較大提高。從調查的103 家生豬養殖場(戶)周邊環境來看,在山區建場的17 家,占16.5%;在農田上建場的64 家,占62.1%;在城郊養豬的有1 家;在農村居民區養豬的10 家,占9.7%;其他情況11 家,占10.7%。從養殖場(戶)所處位置的結構分析,大部分場(戶)周邊是農田或山區,外部環境還是比較安全的,但在農村居民區還有部分小規模場(戶)。其他情況的還占相當一部分,大部分是利用廢棄的建筑物建設的,在生物安全方面也可能面臨一些危險。被調查的規?;i場硬件設施建設較為完備,管理區、生活區與生產區界限明顯并建有防疫隔離設施,如消毒池、消毒盆、紫外燈照射間等,場區內道路凈道和污道規劃合理,占所調查企業的95%;而大約有5%的小規模養殖場(戶)在場區內部建設布局上不盡合理,僅能做到生產區與生活區的相對分離,相關防疫隔離措施也不完備,場區內道路凈道和污道難以區分。
對從場外調入豬只、物品、車輛等管理是防范有害微生物傳入的重要措施,特別是像非洲豬瘟這類通過接觸傳播的疫病防范,加強外物入場管理更為重要。從調查情況來看,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后,養豬場(戶)的管理者對外來物管理重要性的認識有了較大提高。在調查場(戶)中,95%的管理者知道對引進的豬先隔離,再并群;對場內有病的豬及時進行物理隔離,然后進行診斷處置。96.1%的管理者知道飼料運輸、購豬的車輛不能進入生產區,其養殖場(戶)采購的全價飼料或自行配制的飼料90.2%的人知道不含血粉或肉骨粉,91.2%的養殖場(戶)沒有使用過泔水喂豬,其他場(戶)過去使用過,現在已不再使用。在豬的飲用水方面,只有21.4%的場(戶)對豬的飲用水進行了消毒,其他場戶都沒有。87.4%的場(戶)在人員進入生產區的入口處設置了淋浴、噴霧或其他消毒設施,對進出的員工進行消毒。在豬舍入口處只有8 家設置了消毒池或放置了消毒盆,占7.8%,其余的場(戶)沒有設施。
非洲豬瘟發生后,所有的養殖場(戶)都意識到了消毒的重要性,所調查的場(戶)100%的都能進行定期消毒。所用的消毒藥主要是火堿,有77 家使用,占74.8%;用戊二醛類的有72 家,占69.9%;用生石灰的有50 家,占48.5%;用酸類的有39 家,占37.9%。從消毒頻次上看,每天進行1 次消毒的有6家,占5.8%;1 周進行2 次消毒的有37 家,占35.9%;1 周進行1 次消毒的有32 家,占31.1%;不定時消毒的有28 家,占27.2%。
從豬場內部管理來看,飼養人員及各種生產工具可以進入2 棟或2 棟以上豬舍的,有60 家,占調查場(戶)的58.3%,這說明對各棟舍之間隔離的認識還不到位,特別是防范非洲豬瘟發生還存在較大風險。在調查場(戶)中,普遍存在飼養人員探親或到鄰居家串門現象的,有83 家,占80.6%。獸醫人員上門診斷的現象還比較普遍,74.8%的場(戶)都有獸醫上門診斷的現象。由于中小規模養殖場(戶)養豬量不大、收益不高,養殖者為家庭成員,缺乏獸醫知識,更聘不起專業獸醫,所以一旦豬發病還要請獸醫上門服務。99%的場(戶)都能拒絕豬販子進入圈內挑豬,在這點上認識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有12 家設置了老鼠和蚊蟲的防護設施,占11.6%;其余的對防止野生動物進入圈舍的意識還不夠強。有65%的場(戶)認為,他們的豬只和野生動物接觸過。85.4%的場(戶)都能做到對病死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還有個別小場(戶)用其他處理方式處置。近幾年來隨著該市對養殖場治污力度的加大,政府出臺了系列扶持政策,對糞污及污水處理設施配建率幾乎達到100%,所以對糞污及污水無害化處理比較徹底,96.1%的調查場(戶)對糞污進行了處理。
不同場(戶)根據自己的情況所制定的免疫程序有所不同,所用疫苗種類也不同。在所調查的場(戶)中,排在前4 位的疫苗是口蹄疫、豬瘟、豬偽狂犬、圓環病毒疫苗,使用率分別是100%、99%、87.4%、75.7%,隨后的幾種疫苗使用率分別是細小病毒73.8%、藍耳病、支原體都是68%、乙腦61.1%、流行性腹瀉54.4%,傳染性胸膜肺炎、豬肺疫、豬丹毒、仔豬副傷寒使用率較低。
從調查母豬、仔豬、育肥豬死亡情況看,2018年,所調查的103 家養豬場(戶)中母豬死亡480頭,其中因病死亡279 頭,占58.1%;育肥豬全年死亡3 437 頭,因病死亡2 611 頭,占76%;仔豬死亡8 356 頭,因病死亡5 160 頭,占61.8%。所調查場(戶)2018年出欄生豬為157 846 頭,育肥豬和仔豬全年共死亡11 793 頭,調查場(戶)全年死亡率為7.47%,符合常規死亡率。從養殖場(戶)最關注的疫病來看,當前關注度最高的是非洲豬瘟,在103 戶中,有89 戶關注非洲豬瘟、29 戶關注口蹄疫、23 戶關注豬瘟、18 戶關注藍耳病、15 戶關注圓環病毒、12 戶關注偽狂犬、10 戶關注仔豬腹瀉。對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及疫病發生風險評價時,有1 家認為完美、85 家認為良好、17 家認為一般。非洲豬瘟發生后,許多養豬場重視了生物安全及疫病防控,通過對自己場生物安全措施問題的查找,發現了差距、找出了問題,對本場生物安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所調查的103 個場(戶),全年疫病防治總投入967.76 萬元,其中疫苗費用461.52 萬元,占47.7%,占了接近一半;保健費用188.38 萬元,消毒藥品費用163.75 萬元;預防、治療費用151.43 萬元。后3種費用基本接近。從不同的調查場(戶)來看,有的場費用很高,有的費用較低,這也反映出日常管理水平及豬群的健康狀況存在較大差距。
通過調查,J 市總的生物安全狀況較好,大部分場址建在農田或山區,場內分區明顯。對進入場區的豬及其他物品有防范意識。非洲豬瘟發生后,對生物安全重視程度大幅提高,明白了外物進入是疫病傳播的主要途徑,消毒能有效消滅病原微生物,消毒制度規范,設置了消毒設施,但消毒劑選擇的主要是比較便宜的火堿和生石灰,對不同病源微生物適用相應的試劑方面有待改進。由于飼養人員生物安全意識淡薄,隨意串舍、出來后走親訪友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在防控野生動物傳播疫病方面認識不足,大多數沒建防護設施。對病死豬的無害化處理及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方面都有深入的認識,做得比較好。大多數對疫病免疫比較自覺,但也有個別場(戶)對某些疫病不免疫。對政府強免的口蹄疫免疫率達到100%,其他疫病不能保證。2018年豬死亡率和往年相當,沒有出現大面積的死亡。在疫病防控投入中,疫苗費用最高,其他比較低。
由于受現在我國土地控制政策的影響,建設豬場想選擇符合生物安全的位置比較難,建議政府加大對養殖用地的支持力度,在選址上應符合動物飼養法律法規規定的生物安全要求。
現在中小規模養殖場居多,飼養人員主要是家庭成員,缺乏疫病防控知識。因此,應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高技術水平,增強生物安全風險意識。
由于大部分養殖場(戶)缺乏一套完整的對本場適用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幫助并要求養殖場(戶)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
由于基層動物防疫檢疫人員待遇低、風險大,造成防檢疫人員缺乏、業務素質低下,因此要切實加強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動物檢疫水平。
在畜禽主產區豬死亡量也是較大的。如果發生重大疫病,病死數量陡增,無害化處理壓力也大增。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補貼力度,建立運轉有效的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