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富瓊 李永華 計雪陽 李紅霞 何紫薇 楊建發 趙國洪
1.云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昆明650201;
2.云南省武定縣動物疫病控制中心,云南武定671600;
3.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云南玉溪653106
鴿子的營養、食療、保健、藥用價值都極高,我國民間有“一鴿勝九雞”的說法[1]。禽衣原體病(avian chlamydiosis,AC)是由鸚鵡熱親衣原體(Chlamyophila psittaci)引起的接觸性人畜共患傳染病[2],主要引起動物的腹瀉、肺炎、流產和人類的肺炎、尿道炎、結膜炎等[3]。與人有關的衣原體有肺炎親衣原體、沙眼衣原體、鸚鵡熱親衣原體3 個種[4],鸚鵡熱親衣原體有廣泛的自然宿主,包括所有的家禽、多種哺乳動物和人類,特別是鸚鵡和鴿子,給養鴿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嚴重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目前,鮮見有關云南玉溪地區鴿子感染衣原體病的報道,我們對2 個鄉鎮的鴿場進行了衣原體病的檢測,以期為鴿場衣原體病的防控提供參考依據。
從云南省玉溪地區2 個鄉鎮的鴿場共采集169 份鴿子血樣,樣品在水浴鍋37 ℃水浴30 min,3 000 r/min離心5 min,吸取上層血清-20 ℃保存待檢。
衣原體間接血凝(IHA)診斷試劑盒購買至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批號20180703204),試劑盒包括IHA 試驗所需的抗原、稀釋液、陽性對照血清和陰性對照血清。
微量振蕩器、96 孔V 型微量反應板、高壓消毒器、臺式離心機、超凈工作臺、恒溫水浴鍋、恒溫培養箱等。
本試驗在96 孔V 型微量反應板上進行,其檢測方法及判定標準按照試劑說明書的要求進行。
判定標準:陰性對照、陽性對照和空白對照各孔均成立,則被檢血清1︰4 孔出現“+”及以下凝集者為陰性;被檢血清1︰16 孔出現“++”及以上凝集者為陽性;而1︰4 孔出現“++”至1︰16 孔出現“+”以下者為可疑,需要對可疑血清再次進行檢測。
將所得數據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 統計學軟件計算卡方值,分析鴿子血清衣原體IHA 檢測結果與地區、年齡有無統計學意義。
對采集的169 份鴿子血清進行衣原體IHA 抗體檢測,在被檢血清中有20 份鴿子血清抗體陽性,其陽性率為11.8%(20/169),結果顯示不同鄉鎮的鴿子衣原體IHA 抗體陽性沒有顯著差異(P>0.05)。
將采集的樣品按年齡分為成年鴿、幼年鴿2 個階段,成年鴿129 份12 份檢測出陽性,陽性率為9.3%;幼年鴿40 份有8 份檢出,陽性率20.0%,成年鴿和幼年鴿衣原體IHA 抗體陽性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
對采集的169 份鴿子血清進行衣原體病的間接血凝試驗,陽性率為11.8%(20/169),高于姚秋霞等[5]報道的吉林省鴿子鸚鵡熱衣原體陽性率(5.01%),原因可能與氣候環境、散養條件惡劣有關;而低于楊秀環等[6]報道的北京地區鴿子鸚鵡熱嗜衣原體陽性率20.6%(58/281),這可能與當時北京及周邊地區通過展會直接引進種鴿,而未進行衣原體檢疫有關,也可能與使用污染衣原體的弱毒疫苗有關,此外高密度飼養會加速衣原體病原的傳播。叢偉[7]報道的甘肅省鴿子血清衣原體感染率為31.09%(97/312),感染率遠高于本次試驗結果,這可能與抽樣血清動物品系來源不同有關,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的研究,甘肅省鴿子來源于4 個屠宰場,其養殖方式可能較復雜。邱昌慶等[8]報道的對廣東某肉鴿場幼齡鴿群采用IHA 試驗檢查該鴿群的衣原體抗體, 結果顯示其陽性率達92%,可能與該飼養場的管理模式有關,且幼鴿自身抵抗力較弱,使得鴿子衣原體病原廣泛傳播感染。當有飼養管理不善、營養不良、飼養密度大、氣溫突變、禽舍潮濕、通風不良、衛生條件惡劣、擁擠運輸等應激因素存在時,該病的發病率會明顯增加[3,9]。
本次調查發現,2 個鄉鎮鴿場鴿子血清衣原體檢測結果沒有顯著差異(P>0.05)。其中,A 鎮鴿場鴿子血清衣原體IHA 抗體陽性率為11.4%(12/105);B鎮鴿場鴿子血清衣原體IHA 抗體陽性率為12.5%(8/64)。2 個鄉鎮鴿場的鴿子血清衣原體IHA 抗體陽性率比較接近,這可能是與地區氣候差異不大、飼喂水源都沒有經煮沸消毒、無使用驅蟲藥等情況有關。
本次調查發現,成年鴿和幼年鴿衣原體檢測結果沒有顯著差異(P>0.05),其中成年鴿衣原體抗體陽性為9.3%,幼年鴿衣原體抗體陽性率為20.0%。原因可能與樣品量采集有關,成年鴿樣品采集129份,而幼年鴿樣品采集40 份,本次樣品數采集不均勻;其次,2 個鄉鎮鴿場為肉鴿散養,在飼養管理水平、環境消毒、鴿子品種選育等方面差異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