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華 林為民
1.新疆第八師134 團農發中心,新疆石河子832000;
2.新疆第八師畜牧獸醫工作站,新疆石河子832000
規模化奶牛場高產穩產并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優良的繁殖效率,而要獲得優良的繁殖效率,就必須對奶牛群體進行嚴格科學的生殖護理。在奶牛排卵、受精、妊娠、分娩、產犢和泌乳的過程中,要注意發情鑒定、人工授精、妊娠診斷和生殖健康護理等技術節點。奶牛群體生殖是否健康決定著奶牛企業能否發展,所以,奶牛群體生殖護理是企業生產的重要基礎。
目前墾區規模化奶牛場平均產犢間隔延長87.6 d,有的達到187.3 d;經產奶牛配妊指數1.89,群體年總受胎率81.3%,卵巢異常發生率8.62%,子宮內膜炎發生率25.9%,隱形及臨床性乳房炎發生率17.6%,初產奶牛胎衣不下發生率11.9%,泌乳平均22.6 kg/ d,較國內平均生產水平仍有不少的差距。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生殖障礙疾病發生率高。臨床癥狀為產后惡露排出時間較長、卵巢囊腫、卵巢靜止和隱形及臨床性乳房炎等等,造成發情表現不明顯,產后長期不發情(3 個月以上,個別12月)、久配不孕及配種后2~3 個情期又返情。奶牛場還不情愿淘汰。
2)產后生殖護理不到位。部分奶牛場技術人員消毒意識淡薄,產房消毒不徹底,助產人員自身、助產器械等消毒不嚴格,助產不規范,易導致產道、子宮內膜損傷,引起產道、子宮內膜人為感染病菌,且產后生殖護理不及時,致使生殖疾病未能及時發現和有效治療。
3)妊配資料丟失現象嚴重。由于奶牛場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更換頻繁,致使奶牛群體、個體、發情鑒定和受精等資料不能有效持續掌握,存在妊配資料丟失現象嚴重的情況,為后期奶牛生殖護理工作帶來較大的不便。
4)孕檢措施未能有效實施。部分牛場孕檢時間滯后(通常在配種后期進行),造成部分奶牛長期空胎,且不能及時發現,是造成牛場產犢間隔加大的主要原因。
切實落實奶牛發情鑒定的各項措施,充分落實飼養員在飼養過程與技術人員巡視中及時發現發情奶牛,并結合“八師智慧畜牧電子平臺”奶牛發情預警提示,第一時間進行發情鑒定,適時確定最佳配種時間,并進行人工授精以利提高受胎率。同時,通過發情鑒定,及早確定奶牛生殖系統健康狀況,并認真記錄。
人工授精是奶牛受孕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適時而準確地把適量的優質精液輸送到發情奶牛的子宮內,是保證奶牛高受孕率的關鍵。
初次受精的奶牛應在16~18 個月齡,體重在330~350 kg 以上,因為,這個階段的奶牛生殖器官發育才成熟。
1)受精器械應按照規范嚴格洗消,避免外源性病菌感染。
2)受精人員應確保個人衛生。
3)凍精吸管嚴格按照規范進行解凍,解凍后精液應及早輸入發情奶牛子宮內。
4)核對奶牛耳號,保定奶牛,洗消外陰及周圍,采用直腸把握法實行子宮內輸精。
5)做好受孕奶牛相關數據的登記。
對懷孕的奶牛,應針對性地加強護理,確保懷孕安全可靠,計算預產日期,安排干奶時間。對空胎的奶牛,應適時地補配,提高配孕率。
觀察產前征兆,及時做好準備:產前15~30 d右乳房隆起,大部分奶牛產前10 d 左右出現乳房水腫。臨近分娩時,從陰道流出透明黏液;奶牛運動困難,焦慮不安,常做排泄動作,食欲降低或停止。
注意分娩過程,及時予以應對:奶牛分娩過程經過開口期、產出期和胎衣排出期娩出胎兒,胎衣排出約需5~8 h,最長不超過12 h。
黃體囊腫是由于未排卵或者是正常排卵后的卵泡壁上皮黃體化。臨床表現為奶牛長期不發情。可使用前列腺素進行治療。
卵巢囊腫是由于卵泡上皮變性,卵泡壁結締組織增生變厚,卵泡液未破吸收或增多而形成,臨床表現為奶牛發情不規律。可使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黃體素、促排卵素,任選一種進行治療。
卵巢靜止是奶牛受到多種不良因素的刺激,卵巢功能發育受到影響,處于停止狀態,臨床表現為奶牛不發情。可使用雌二醇、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排卵素和三合激素,任選一種進行治療。如果無效應淘汰奶牛。
持久黃體是未懷孕奶牛卵巢上黃體超過20~30 d 不消退的,臨床表現為奶牛不發情。肌注氯前列烯醇0.4 mg。可使用前列腺素進行治療,臨床治療有較好的效果。
隱性發情是奶牛卵泡的發育,排卵和黃體的形成仍然周期性地進行,只是臨床表現發情無明顯。墾區多在寒冷的冬春季節發生,高產和體質偏瘦的奶牛較為常見,需要在臨床上仔細觀察與辨認。
排卵延遲多因為奶牛垂體分泌促黃體素減少,激素的作用不均衡,造成排卵的時間延遲,正常的人工授精不能懷孕。臨床上可在人工授精的同時肌肉注射促卵泡素、促黃體素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1)激素治療:可使用雌激素或前列腺素進行肌肉注射,能夠促進子宮的收縮,加速炎性分泌物的排出。
2)抗菌藥物治療:可使用土霉素蒸餾水沖洗,使用有效土霉素200 mg,每天1 次,連續沖洗15 d,直至子宮內炎性分泌物排凈為止。